國家公務員常識判斷試題及答案解析
國家公務員常識判斷試題(一)
A、鉆木取火
B、蒸汽機的發明
C、火藥的發明
D、造紙術的發明
2、中國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治國思想交鋒是儒法之爭,秦代的“焚書坑儒”可以看作是法家思想的一次空前勝利,而數十年之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使儒家理論成為后世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以下關于這兩次事件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焚書坑儒”是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將官府及民間所有不屬于秦紀、醫藥、卜筮、農業之書的書籍一律燒毀,并于次年將犯禁的460名儒生集體坑殺,二者分別從典籍和人兩方面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摧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是漢武帝采納儒生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儒家學說,禁止其他學說的傳播,貴族教育、選用官吏一律以儒家思想為標準,這為中國的文化套上了新的桎梏
B、“焚書坑儒”的后果是春秋戰國時代形成的“百家爭鳴”文化繁盛的局面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堵塞了言路。一味追求苛刑峻法,不僅沒有達到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而且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使西漢擺脫了王朝初期為“休養生息”而采用的黃老思想,有助于漢武帝時期的國力發展、社會穩定
C、“焚書坑儒”是法家思想獲取絕對政治地位后的必然結果,這種野蠻做法造成了當權者和知識階層的嚴重對立,加深了社會矛盾;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上升到統治層面,但它只是采取較為隱蔽的方式來壓制其他學說的傳播,而不是暴力鎮壓,所以它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D、“焚書坑儒”將儒家思想排擠出治國的理論范疇,整個國家的政治決策、行政方式等都遵循法家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面上看是以儒家思想為惟一的治國理論,但實際上,漢代以后的整個封建社會都實行的是外儒內法的統治策略,法家學說并沒有被統治者完全舍棄
3、我國從2006年起取消了農業稅,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農業稅在清朝被稱為“田賦”
B、取消農業稅標志著我國已經消除了城鄉差別
C、“初稅畝”是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農業稅
D、在當代世界多數國家,農業稅已不是主體稅收
4、“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 的名言。( )
A、班固
B、司馬遷
C、劉醒龍
D、司馬光
5、以下對中國封建社會一些專有名詞的解釋準確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中的“三公”,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B、隋朝“三省”“六部”中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C、明朝科考“八股文”規定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領題等組成
D、清朝“連中三元”即在省試、會試、股試三次考試中均名列前
國家公務員常識判斷試題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根據技術形態來考察歷史進程,可以將人類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蒙昧經過野蠻到早期的農業文明。第二階段是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第三階段是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而在第一階段中所產生的第一次技術革命,應該就是鉆木取火了。蒸汽機的發明是屬于工業革命初期,不屬于最早的。而CD的兩個選項是中國的四大發明,與技術革命沒有太大的相關。
故正確答案為A。
2、答案: A
解析:
A選項中的"禁止其他學說的傳播"明顯錯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在政治上重儒輕黃老,而并不是直接禁止,換句話說就是諸子百家的其它學說沒有象儒一樣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而已。故正確答案為A。
本題相關知識點:
焚書坑儒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術通述,術士即述士,取自“述而不作”,即儒士,參見劉向《說苑》“坑殺儒士”,又參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述亦作術)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漢武帝開始圖形。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3、答案: B
解析:
農業稅是國家對一切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俗稱“公糧”。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農業稅收為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漢朝稱“租賦”,唐朝稱“租庸調”,清朝稱“田賦”。在農業稅取消以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仍專門面向農民征收農業稅的國家。取消農業稅促進城鄉稅制統一,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但并不能表明我國已消除城鄉差別。本題要求選擇說法不正確的選項,故正確答案為B。
4、答案: B
解析:
此名言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故正確答案為B。
本題相關知識點: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無限痛苦,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比較進步的生死觀,并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斗精神。
5、答案: A
解析:
該題考歷史常識。隋文帝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設置尚書、門下、內史三省,B項中“中書省”錯誤;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C項錯誤;“連中三元”是指連續考中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