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一》鄉鎮試卷(二)答案(2)
材料3:
C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加上陽光充足,適宜荔枝種植。去年,當地荔枝平均畝產約370斤,種植面積1.82萬畝,約占全市荔枝種植面積的5%.
荔枝種植業曾經是C區的優勢傳統產業,但幾年來荔枝產業走入了低谷,上世紀九十年代荔枝種植面積的快速增長,導致鮮果產量相對過剩,荔枝價格持續低迷,經濟效益低,挫傷了果農積極性,導致部分荔枝園處于粗放管理狀態。因此,影響了荔枝的產量和品質。也有農戶嘗試新的發展路子,結合本地的旅游資源做起農家樂,嘗到了一些甜頭,一位荔枝園經營者說:“我們把果園開放給游客,供他們采摘品嘗。這樣確實有賺頭,但現在才剛起步,知道的人不多,想做大還要打響知名度才行啊!”
六月,荔枝大量上市。“我們的荔枝品質優良,但出了家門卻鮮為人知,主要是我們沒有做外銷的大企業,以農戶個體小規模經營為主,專業合作社只有1家,產業效益低。”C區水口街道陳書記說。C區荔枝雖然品質優良,但一般都被采購至外地并冠名為外地品牌銷售。在該區的荔枝批發市場,果農們紛紛騎著摩托車,載著荔枝來銷售,而市場旁邊的街道上停的大多是外地牌照的貨車,等著收購荔枝。
從荔枝種植上說,肥料、農藥、人工等方面每年每畝需投入的資金約2500元。“我們也想多種一些,給加工企業收購,但是投入實在太高。如果貸款,還了利息也賺不了多少,所以就只有少種幾畝了,”水口街道荔枝種植戶表示。“荔枝品質雖然上乘,但是實在不好保存,摘下來不及時賣掉的話,很快就會爛掉。要是有技術能讓荔枝保存時間長一點,那我們的銷售量肯定大大提升。壓力也就沒那么大了。”荔枝產期短、上市時間集中,采摘后很容易變質。因此,如果保鮮、貯藏等環節跟不上,就會極大影響荔枝鮮果的銷售。除了銷售鮮果外,不少農戶也會將荔枝做成傳統的荔枝干產品。有的農戶為了使荔枝干保存時間更長,往往會把荔枝加工得很干,一點水分也不留,致使荔枝中的果糖變成了焦糖。這樣一來,荔枝干的品質下降,賣不起價錢。
此外,要建設規模化生產的種植基地,在標準園區建設、采后保鮮、冷鏈運輸、貯藏加工等基礎設施和設備方面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例如,建設一座小型冷庫需要投資二十多萬元,購買一臺冷鏈車也動輒數十萬元,而種植基地通常在這方面也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采購受到限制。
除了荔枝鮮果銷售外,C區也有企業對荔枝進行加工銷售。該區現有荔枝深加工企業1家,也是目前全市唯一的荔枝萬噸精深加工企業。該企業擁有荔枝產品深加工生產線,能夠包裝荔枝鮮果,生產荔枝醋、荔枝酒等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但該企業每年2萬噸的荔枝深加工量,相對于全市的鮮果產量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我們公司的深加工項目獲得了90萬的資金扶持,但這相對于我們的投入來說,能產生的效益并不算多,深加工行業流動資金占用的時間較長,如果在銀行貸款政策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扶持,我們就可以收購更多鮮果。”該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現在精深加工的品種還比較少,荔枝罐頭、荔枝果汁加工還處于空白,主要是技術還不成熟,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材料4:
為激發農村發展活力,D縣近年來積極探索完善農村基層組織設置和社會治理模式,積累了一些經驗,以下是該縣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一)東塘村
坐落在云峰山腳下的東塘村,是一個人口僅300多的小山村,2008年被評為市衛生村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星村”,這與它較早成立理事會無不關系。
20世紀80年代,東塘村決定從山里引水,解決居民生活用水問題。村民推選10名代表監督村干部籌備資金,這是東塘村理事會的雛形。1987年理事會正式成立,現年60多歲的黃立名當時是市里的一名教師,是村民心目中少有的“知識分子”,被選為理事長;理事會成員黃淑芬在參加水稻制種培訓班后,在村里開始試種,隨后聯合村民與某蔬菜種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成為東塘村商業制種的帶頭人;理事會成員黃德才有著靈活的經濟頭腦,在村民眼中向來是“有遠見”的人。
在理事會成立前,雖然大家都想搞好村里的建設,但是缺乏有力的牽頭組織。理事會成立后,成員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在村務管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理事會的帶領下,東塘村涿漸發展起來。2007年,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拆掉130多間泥磚房。“如果是鎮里派人下來,肯定有村民不同意,或要提高補償,”理事會成員黃德才說,“但理事會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說服村民自愿拆房。”村中無論決定什么事,都形成了“村干部提議一理事會進行討論”,理事會提出將獲得的三十多萬元補償款用來建設村里的基礎設施,這一提議得到了全村的響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二)桂山村
桂山村位于D縣西北部,這里共有35戶173人。近年來,桂山村理事會通過創新土地管理模式盤活資源的有效措施,摸索出一條致富之路。
“村里重新分配土地以后,在更多村民都養魚了,上半年養四大家魚,下半年養桂花魚,收入還不錯,”村民葉大富說起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臉上一直掛著微笑。
桂山村表示,村里過去事無大小,都要召集村民代表大會統一討論解決。但由于村民都各忙各的,召集起來不容易,也難以統一意見。2008年,村民通過民主選舉成立了理事會,選出了理事長、理事會成員,使村務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最大的變化是人的轉變,村民從觀望到參與,從被動到主動,從事不關己到爭當主角。”葉書記說。
理事會成立后,制定了理事會的章程,村中小事由理事會討論協調解決,事關全體村民的大事則由理事會協商后,由村民代表進行表決。幾年來,理事會成員扎實開展各項工作,嚴格按照章程辦事,把群眾的意思、困難及時向村委會反映,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同時,他們把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管理得井井有條。并于每年底向全體村民通報“三資”管理的運作情況,陽光、透明的機制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從前,村里的土地零散不連片,管理困難,不易形成規模,這都是擺在村民面前的發展難題。2010年,理事會經過多次調查研究,并經村民代表討論同意之后,采取土地連片經營管理措施,將村民所有自耕地集中起來,重新劃分土地。再按人口連片承包給農戶。遇到村民爭執的時候,理事會發揮了協調、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通過不斷協商,全村土地實現流轉,土地化為養殖、種植等幾塊區域。實施連片土地經營管理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同時,來源于土地租金的村集體年收入,全部投入村文化公園建設,為村民提供了休閑運動場所。
(三)河灣村
河灣村以前經常有村民因山林糾紛上訪,是個遠近聞名的上訪村。河灣村所屬的盛豐行政村,下轄33個自然村,共5712人,只有7名村干部。此外,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年齡老化、能力不足,難以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盛豐村郭書記說:“村里的工作實在不好做,上面攤派的事情多,自身承擔的職能也多。很多事情想做好卻有心無力。黨務、村務、財務等工作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村黨組織建設停滯不前,也影響了村里的建設和發展。郭書記說,村里只有二十多名黨員,年紀最大的是83歲,最小的是39歲。2002年到2012年十年期間,沒有發展黨員。
2013年,河灣村被納入D縣農村綜合改革試點,作為自然村成立了自己的黨支部。
“現在村黨支部干部都是我們自己選的,我們了解他的為人,熟悉他的能力,也相信他能為村里做貢獻。”黨員陳遠新說。隨著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開展,諸多新成立的黨支部,都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村黨支部成立兩年,村里發展了三名預備黨員,都是致富能力較強的中青年。在自然村里建設黨支部后,村里不再是“各人顧各人”,明顯多了一股集體的力量。
2014年4月初,鎮里籌集資金幫助河灣村加寬村道,但路兩邊已經被村民種滿樹木和竹子,要修路村里必須先把用地的問題解決好。通過黨支部做工作,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村民就自愿將路兩邊的樹木、竹子紛紛砍了,把地騰了出來,而且沒有伸手要一分錢的補償。
自村黨支部成立以來,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自然村,成功實現了零上訪,而且帶動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
(四)大竹村
D縣大竹村村民許秀芳從河頭村嫁過來后,戶口本弄丟了,來到大竹村黨政公共服務站辦理補辦手續。
“現在方便多了,我只要跑村里服務站就可以了。”許秀芳說。原來,從2013年7月份起,為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D縣規范各級社會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在各行政村設立了黨政公共服務站。
對于黨政公共服務站,大家都非常認同,“群眾委托的事,他們都能辦好。”村民曾永發對村里的代辦服務豎起大拇指。
鎮黨委吳書記說:“以往群眾‘辦事難’,是因為他們不熟悉業務,不知道怎么辦,也不知道去哪辦,盲目奔波,事情未能及時辦結或者得不到很好的答復,往往會產生怨氣,引發矛盾。現在我們通過服務站為群眾辦理業務,既提高了效率,也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