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一)真題
由于當前正值春耕時節,張紅大部分時間都在下鄉,忙碌在水稻機械化播秧育種蔬菜新品種示范,花生新品種示范,水稻、花生的高產創建等工作的第一線。
“做農技推廣工作很辛苦,剛開始老百姓都不信任你,慢慢地,看到效益了,他們就會慢慢跟上來。”張紅說,做農技工作23年來,她見證了農業技術的發展變遷。從以前的水稻地坑兩段育秧到后來的早育秧再到現在的水田薄膜育秧,看到村民因為使用自己推廣的新技術而獲得豐收,她感到欣慰、很幸福。
在大浦村,張紅的一畝水稻高產試驗田水肥苗壯,長勢明顯好于周邊農田。張紅仔細地觀察著秧苗的長勢,細心叮囑農戶要及時補秧。“去年我的水稻高產試驗田畝產突破1400斤,拿了全縣第一名呢。示范效應出來了,村民自然就會跟著我們種。”她說這話的時候滿臉掩飾不住的驕傲。
在查看完了村民的水稻和花生后,張紅拖著疲憊的身體踏上了回單位的路。“通知村民,盤田里的水要放一些,不然薄膜就浮起來了。”臨走之際,張紅不斷叮囑大浦村的村長。
下午4點半,她看了看表,還有點時間,打算到鎮里幾個甘蔗種植戶那里去看看。南山鎮種有5000多畝甘蔗,往年這個時候,是甘蔗病蟲害最多的時候,她放心不下。“甘蔗、水稻、花生這些傳統項目,是我的老本行,指導起來得心應手。但對于近年農戶的新品種、新項目,我就心里沒底了。”張紅無奈地說。在她的記憶里,已有很多年沒參加過任何技術培訓了。
……
張紅感慨地說:“南山鎮主要是一家一戶分散種養,遇上難題時大多憑經驗。前些年農科所同志送科技下鄉,提倡規模化種養,但老百姓卻少有問津。我國每年農業科技成果至少有6000項,但轉化率只有30%左右,實在太浪費了。農業產量增長速度慢、收效慢,這是實情,所以鎮政府對此信心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省農科所的同志也抱怨,他們的成果無法充分運用到農業實踐中。真正要做好農技推廣,還是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啊。”
材料三
揭嶺縣屬于山區縣,據統計,至2012年12月底,該縣約有18萬戶農村家庭,34萬農村勞動力,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達16萬,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總量的47%。全縣農務收入首次突破48億元,人均創收近6000元,農務輸出已成為該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這對促進該縣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外出務工留下的大多是“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老人,是該縣農村留守人群的主體,他們的生存質量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關注農村留守家庭人員,解除農村留守家庭問題,亟需社會高度重視,刻不容緩。
從受訪的147戶家庭來看,有兩類家庭特別值得關注:一是留守家庭中僅有老人的占16戶,這類家庭幾乎是老夫妻相互扶持和照顧。衣食住行都只能靠老人自己。二是留守家庭中僅有老人和孩子的占87戶,有近一半的留守老人同時監護2個以上孫輩。雖然大多數留守老人對子女外出都表示理解,但由于年輕人外出打工,家中老人一旦患病,既沒有兒女在身邊照顧生活起居,又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請保姆進行日常生活的照料,更沒有人督促去治療,加之老人們家務忙,農活多,往往使小病拖成大病。
調查顯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自養。不少留守老人過了耄耋之年還在田間烈日下,耕種自己和兒女的土地。有的老人則靠做小生意、打零工、撿廢品勉強生活。調查中,有一位81歲的老人,1兒3女都在外務工,但是兒女所給的還不夠她基本生活支出。為了自給自足,老人種了一分菜地,還每天出去撿廢品。然而,村里和她一樣撿廢品的老人有30多個,“僧多粥少”,每人所得寥寥無幾。老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倒沒有過高的奢求。但是四個子女都不在身邊,老人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生活,時常感到心里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事打發,覺得生活沒意思。“蹲墻根、找樹陰、聊聊天”,這就是老人閑暇生活的寫照。
據了解,在該縣一些邊遠山村離婚人群中,因夫妻一方外出務工導致離婚的比例直線上升。如果妻子留守在家,那么她心理上必然承受更大的壓力,必須承擔起家里全部的責任,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周圍的鄰里、親戚,每方面都要照顧到,勞動強度也較大。調查顯示,女性勞動力已占了該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8%,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尤其是農忙季節,她們更是身心疲憊。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更大。
問題一:假如你是材料1中烏石鎮綜合治理維穩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領導派你調解此事,請談談你的具體思路。(30分)
要求:考慮全面,符合實際,有效可行,篇幅不超過200字。
問題二:請根據材料2,分析指出南山鎮農技站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困難。(本題30分)
要求:分析全面、條理清晰、語言流暢,篇幅不超過200字。
問題三:請根據材料3,就揭嶺縣農村留守家庭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撰寫一份材料。(本題40分)
要求:概括全面、分析透徹、條理清晰、語言流暢,篇幅不超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