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人文歷史專項練習
公共基礎人文歷史專項練習一
A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B.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
C.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2.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
A.興中會
B.中國同盟會
C.中華革命黨
D.中國國民黨
3.1919年6月3日后,五四運動主力發生的變化是( )。
A.由學生轉為工人,
B.由工人轉為學生
C.由農民轉為工人
D.由工人轉為農民
4.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最初地點是( )。
A.北京
B.廣州
C.嘉興
D.上海
5.1922年召開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 )。
A.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
B.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D.土地革命總路線:
公共基礎人文歷史專項練習答案一
1.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要矛盾。CD構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而最主要矛盾則是C.A曾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AB固然是社會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提示注意關于中國封建社會主要矛盾、近代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
2.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同盟會。B是1905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A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C是二次革命失敗后于1914年7月由孫中山組建。D是1919年孫中山組建。
3.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分作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6月3日前,學生為主題,中心在北京。之后則工人為主體,中心在上海。.
C.4.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一大會址有兩個。最先在上海市內,后移至浙江嘉興南湖繼續會議。
5.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中共二大。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情進行具體研究后提出的。A是二大所確立的最高綱領(這在一大上就已經提出)。B此時還沒有提出。D是20世紀30年代在農村根據地中提出的。
公共基礎人文歷史專項練習二
1.民族和種族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一區別的主要標志是( )。
A.同一種族的人可以分屬于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不可分屬于不同種族
B.民族屬于歷史現象和自然現象,種族屬于社會現象和生理現象
C.民族以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語言與共同心理素質的特征來區分
D.民族是按國家來劃分,種族是按地域來劃分
2.我們應該按照( )的次序來發展國民經濟。
A.農業、輕工業、重工業 B.重工業、輕工業、農業
C.農業、重工業、輕工業 D.輕工業、農業、重工業
3.我國最基本的宗教政策是( )。
A.實行自治、自養、自傳 B.宗教信仰自由
C.發展宗教信仰,同時宣傳無神論 D.國家保護正常宗教活動
4.目前國際上統一用來度量一國或某一地區整體能力的指標是( )。
A.國民生產總值 B.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C.綜合國力 D.科技實力
5.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由眾多民族結合而成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
其中少數民族( )個。
A.54 B.55 C.50 D.48
6.人口的合理發展是指( )。
A.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B.要與資源多寡相適應
C.要與文化發展相適應 D.要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
7.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的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 B.經濟、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
C.農村人口比重下降 D.向城市移動的人口數量增多
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業經濟組織形式主要有( )。
A.人民公社 B.農民家庭經營
C.社區性合作組織 D.專業性經營組織
E.國營農場
9.關于宗教的產生和發展問題,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B.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C.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而出現的社會現象
D.宗教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消失的
10.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 )。
A.日本 B.菲律賓C.馬來西亞 D.文萊E.新加坡
公共基礎人文歷史專項練習答案二
1.D
2.A
3.B
4.C
5.B
6.AD
7.AB
8.BCDE
9.BCD
10.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