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知識考點講解(2)
六、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業經濟發展
1.土地制度的變遷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國家對土地擁有最高所有權和支配權;同時,又承認私人對土地的買賣、出租、轉讓、占有、經營等權利,也常常從宏觀上調整土地的占有結構。
西漢前期為“強干弱枝”,曾多次遷徙東方各諸侯國的“強族豪杰”和“高資富人”到關中地區;對退役士兵和受撫游民給予土地,以恢復和發展農民經濟。西漢中期以后‘,除徙民實邊外,還多次把中原地區的“公田”“假與”貧民耕種,進而采取“限田”的措施,以阻止土地兼并。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后,由于土地荒蕪、人煙稀少,先后采取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試圖既使國家能夠控制足夠數量的個體農民、勞動力和兵員,又保證地主階級占有大量的私有土地。
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受破壞,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但國家仍然掌握著宏觀調控土地占有結構的權力。
2.賦役制度的演變
總的趨勢是搖役有所減輕,勞動者的人身控制趨向緩解,人身趨向自由。
漢朝的田租率是“三十稅一”;而成年男子每人每年要到郡縣服勞役1個月(更卒);一生要到郡縣和京師服兵役2年(正卒),到邊防服兵役1年(戍邊);還要交納人頭稅。佃農雖不向國家交田租,但要向地主交“見稅十五”的地租,搖役、兵役、人頭稅概不能免。這說明國家對勞動者人身控制是強烈的。
唐朝實行租庸調法,搖役、兵役負擔比漢朝減輕。如關于庸代役稅交納實物的規定,每丁每年要服役20日,閏月加2日,無搖役則納絹或布代替,額外加役15天者免調,加役30天者租調全免。
唐朝后期實行兩稅法,按田畝納米粟,按戶等納錢,而戶等是由丁壯和財產數額劃定的。
明朝推行一條鞭法,按丁、糧派役,再把夏秋兩稅、其他雜稅編為一條,一律改為征銀,差役由政府用銀雇人充當。
清朝雍正時,有鑒于一條鞭法對有丁無地或有地無丁的貧民也征收丁銀以至于貧民紛紛流亡的弊病,采取“攤丁入畝”、“地丁合一”辦法,把丁銀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從此,無地民戶不納丁銀,納地丁銀者不服搖役,官府用工“悉出雇募”,國家對民眾的人身束縛減弱。
3,農業經濟的發展
上述土地占有結構和賦役制度的演變,不僅對社會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而且創造出了封建社會的盛世和輝煌。然而,這些生產關系的調整常常是通過嚴重斗爭而得到的,而且,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經濟的發展常常要受到阻礙和破壞。其一,周期性的農民戰爭和軍閥混戰對社會造成巨大破壞,新王朝建立后又得重新恢復、發展經濟,使經濟發展呈現為斷續式的向前發展態勢。其二,封建政治對經濟發展有時有巨大推動作用,如西漢初期、唐朝初期,但是,有時也有巨大的破壞作用。以世襲制、終身制為保障的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暴君、昏君可以恣意妄為;政治****、社會黑暗,往往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其三,封閉半封閉狀態使經濟發展受阻。一方面是長期的自然經濟,造成封閉半封閉狀態,不利于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使統治者以老大自居,不向別國學習,不思開拓進取,也阻礙了經濟發展。這些事實說明,中國后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不是偶然的。輝煌中包含著衰敗的因素。
七、重農抑商觀念的演變與工商業的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自然經濟主導的社會,男耕女織的個體農民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個體農民經濟既是封建統治的基礎,又是國家賦稅、搖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國家在主體上采取重視農民和農業、輕視商人和商業的“重農抑商”政策,但是也出于社會生活和財政上的需要,采取一些促進商業的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在戰國時就有明顯表現,漢朝以后趨于強化。戰國時,李惶重農抑商,一度使魏國成為強國;商鞍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國強大。漢朝開始把重農抑商政策系統化,漢武帝采取了“算絡”、“告絡”和“禁榷”(專賣)制度。算絡就是把商人的資金和貨價由原本的每絡作錢1000文算作2。。o一4。。。文,并按增值數征稅;告婚即獎勵民間告發商人資產,使中等以上商人大多遇告而破產。禁榷則把鑄錢、煮鹽、冶鐵、釀酒等業收歸國家專營專賣。對于商人,從漢高祖開始就采取各種壓制政策,禁止商人穿著絲綢衣物、乘車騎馬,本人及其子孫不得做官,此后歷朝亦有類似規定。
重農抑商雖然是歷朝的基本國策,然而,工商業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且有厚利可圖,貴族、官僚也不乏參與其中,所以商業以其自身的生命力逐漸發展,重農抑商政策亦逐漸有所改變。春秋戰國時民營工商業已經出現并有較快發展,涌現出了以工商業起家的富豪。漢文帝時,為發展經濟,“弛山澤之禁”,“聽民放鑄”,讓民煮鹽、冶鐵、鑄錢,使工商業與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漢昭帝時,又取消酒的專賣。
自漢朝以后,歷代的重農抑商政策雖然時強時弱,但總的趨勢是逐漸弱化的。由國家專賣的商品雖然時增時減,但一直堅持專賣的只有鹽一種,唐、宋、元、明、清都是如此;有時也專賣鐵、銀、銅、錫、礬、酒、茶等物品。民營工商業則持續發展,唐朝比漢朝發展;宋朝又比唐朝發展,絲織、瓷器、造紙、印刷、造船都較發達;對外貿易繁榮,還出現了紙幣。明清時又比宋朝發達,出現了許多新的工商業市鎮和工場手工業。對商人的抑制亦時被打破,商人或出資捐納官銜,或培養子弟讀書做官,宋朝時甚至出現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商人“服飾侈于貴族”、用馬用車又用轎的現象。
在古代經濟思想史上,始終存在著如何對待農業與工商業的不同主張。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工商業者自然受到鄙視,被視為謀利的小人。齊國的宰相管仲重工商,越國的大夫范蠡主張“農末(商)俱利”,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然而這些思想不占統治地位。
八、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
1.兩漢魏晉時期中外交流的初步發展
西漢武帝時,張賽通西域,西域各國派使者到漢朝回訪。張賽以及東漢班超通西域,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等地,過西亞,抵地中海東岸,轉達羅馬各地。從公元前2世紀起,以絲和絲織品為主的大量中國商品由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
印度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時逐漸傳播開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唐朝時中外交流的拓展
(l)唐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同亞洲各國,尤其是朝鮮、越南、日本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這與唐經濟發達、文化高度繁榮有關,也與唐朝采用全方位開放和高度自信有關。
(2)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遣唐使團中,既有官員,又有留學生,學問僧、各種工匠。唐朝也遣使日本,中國僧眾、商人也渡海去日本,傳播唐文化和佛學,進行商業活動。
(3)唐朝與天竺(今印度半島)多次互派使節,唐朝學習天竺熬糖法,天竺醫學、天文歷法等也傳人唐朝。
(4)公元651年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建立了聯系,輸出絲織品、瓷器、紙張、鐵器、金銀器、大黃等,輸人珠寶、香料、象牙、藥材、胡麻、胡桃、金幣、銀幣等。
(5)在中外交往過程中,唐朝首都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會。
3.宋元明時期中外交流的全面發展
(l)北宋時,海路貿易開始發展,向高麗、日本、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輸出絲織品、瓷器、茶葉、糧食、礦產品,輸入香料、珠寶等;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地,設立市舶司負責外貿的檢查、抽稅,稅收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2)南宋的外貿遠超北宋,通商的國家多達50余個,指南針、火藥與火器先后傳入阿拉伯、歐洲;南宋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年收稅達200多萬貫,超過北宋一倍多。
(3)元朝疆域遼闊,國力強大,對外交通發達,元朝統治者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主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元朝和朝鮮、日本經濟文化聯系密切。元朝和歐洲、非洲經濟文化交往空前繁盛。《馬可波羅行紀》對中國富庶的描述,成為新航路開辟的誘因之一。
(4)明成祖時一度實行較為開放的對策,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鄭和下西洋的日的是側重于政治方面的,意在宣揚國威,開拓朝貢貿易;但這是次主動外交,是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和航海史上的罕見壯舉。鄭和下西洋后,加強了中國與南洋的聯系。明朝時江浙閩粵出海謀生的民眾多達數萬,他們帶去了鐵犁、鐵鋤、制糖和采礦工具,對南洋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4.明末和清朝時中外交流的擴大和蛻變
明清時期,由于實行閉關政策,封建統治者對已勃興的西方資本主義不了解,中西發展有了差距,中國處境日益被動。此時期中外關系向兩方面發展:一方面,經濟、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圍內發展;另一方面,面對西方侵略日益逼近的殖民活動,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矛盾日益尖銳,直至成為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
(1)在對外關系上與隋唐宋元相比,失去了主動性。如康熙七年(1668年)荷蘭、葡萄牙遣使要求開放通商,但只準其在人貢時附帶進行貿易;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兩次派遣使團來訪,提出外交和通商要求,但均被拒絕。
(2)對外政策在整體上是趨于保守和內向。從明朝開始間或實行海禁,如嘉靖二年(1523年)曾嚴申海禁,清朝前期亦曾一度實行禁海閉關,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受到不利影響。
(3)在科學文化交流中,中國輸出的越來越少,而西方輸入的越來越多,包括近代的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武器制造技術等。
(4)在經濟交流中,1686年曾開放海禁,在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設立海關,允許外商在南方沿海地區經商貿易;但到1757年又收縮為廣州獨口通商,并建立行商制度實行壟斷貿易,把廣州“十三行”作為惟一的外貿機構。即便如此,中國與西方的貿易也有大幅度的增加,絲、茶、瓷器出口大量增加。
(5)明中期后,出現樓患。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抗樓活動,基本上肅清了東南沿海的樓寇,鞏固了海防。西方侵略者開始凱覷中國,1553年,葡萄牙用欺騙手段取得澳門居住權,繼爾強行租占。明末,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
(6)清朝康熙帝以武力反抗侵略,通過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打敗俄軍,迫使沙俄簽訂了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系列反侵略斗爭的勝利,保證了祖國領土的完整,打擊了西方侵略者。
(7)明清之際,西方教士來華。他們采取學術傳教的方式,西學東漸,加強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九、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演變
1.教育制度
周代時已有比較完整的教育制度。王朝有辟雍,諸侯國有浮宮,皆為大學。地方各級設鄉學。春秋戰國出現了私人辦學,如孔子收弟子三千。漢代時,漢武帝設太學,以五經博士為師,學生稱博士弟子,東漢時改稱太學生。蜀郡太守文翁首創郡屬學校,武帝下令推廣。平帝時規定各級地方學校的名稱為:郡、縣稱學,鄉稱庫,聚稱序。
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唐朝出現了分科辦學的教育制度。國子監(國家教育管理機構)所屬學校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種,均為貴族官僚子孫而設,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另設有書學、算學、律學,各學畢業生皆可參加科舉考試。太醫署所屬醫學分科有按摩科、針科、藥科。司天臺所屬有天文學、歷數學、漏刻學。太仆寺所屬有獸醫學。宋代沿襲唐代官學制度,新辟書院,著名者如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等,其特點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開展不同學派的學術交流。
明清時代,國子監成為朝廷辦的大學,明代有北京、南京兩監,清代只有北京一監。其長官稱祭酒,副長官為司業,學生稱監生。學生來源有四:秀才中的貢生、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捐錢買來的資格和舉人。地方上的府、州、縣學,只有秀才才能入學,實際上是管理秀才的機構。生員人學須專治一經,并分學禮、射、書、數四科。各地書院也在發展,如明代無錫的東林書院、清代姚鼎主講的鐘山書院等。此外,民間有相當于小學的蒙館、家塾等。
2.科舉制度的形成和演變
科舉萌生于漢代的察舉制,其方法是由地方推薦賢良文士,經過對策、試用再授官職。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官人法”,選官權力為世家大族把持,導致官吏****,出身低微的士人無進身之門。到隋唐時科舉制正式形成,隋場帝始設進士科,以文學取士;唐代增設明經、明法、明算、明書、秀才等科,重要的為進士、明經兩科。宋代科舉基本沿襲唐代,又有所改變:(1)經王安石變法,并多科為進士一科。(2)考試內容,從唐代以詩賦取士改為考經義,即解釋五經意義。(3)考期從原來的一年或兩年一次,改為宋英宗時的三年一次。(4)殿試由唐朝的偶爾為之,改為必需的定制,由皇帝主考,進士成了“天子門生”。(5)增設鄉舉一級考試,考進士之前必先經地方考試通過,明清時又增考秀才一級的院試,由此改變了唐朝考進士之人,由地方推薦即可,不一定通過地方考試的做法。
3.院試、鄉試與會試制度的確立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固定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院試錄取秀才,考生稱童生,先要通過由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知府主持的府試。考官由中央派各部進士出身的官員擔任,明代稱提督學院或提督道,清朝稱學政,俗稱學臺,其地位與本省總督、巡撫平等。考試分別在各府進行,分兩場,正場考八股文二篇、試帖詩一首,復試場考八股文一篇,試帖詩一首。鄉試錄取舉人,考生為秀才,考官從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和翰林中選任,級別比學政高,每屆每省派正、副主考各一。考試分三場,第一場考八股文七篇,二、三場考表、判、策、論和試帖詩。會試錄取進士,考生為舉人,考官由皇帝欽命,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由皇帝命題。殿試決定狀元、榜眼、探花等名次,參加者為進士,由皇帝親自主持。其后還有朝考,以分配官職。
十、科學技術的發展
1.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1)西漢時期人們已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東漢宦官蔡倫于公元105年改進造紙術,制成植物纖維紙。
(2)《周骸算經》中勾股定理早于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定理500年。《九章算術》涉及現代初等數學中的算術、代數、幾何的大部分內容。南北朝時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數值精確計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數值準確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的數學家。
(3)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可測定地震方位,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年。
(4)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療原則,還記錄了三四百個藥方,有些至今仍在沿用。東漢末名醫華佗發明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
(5)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寫的農書《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農民的生產經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2.隋唐兩宋時期
(1)隋朝李春營建的安濟橋(即趙州橋)為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隋唐時我國已有雕版印刷,現存世界上最早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剛經》。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3)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出子午線長度。北宋時廣泛用磁針指南,進而制成用于航海的羅盤針。
(4)唐代已有火藥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北宋火藥、火器制造技術提高,火器有火箭、突火炮、火炮。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及漢代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5)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一書,記載了800多種藥物和5000多個藥方。
(6)宋代科學家沈括著有《夢溪筆談》一書,記述了我國古代許多科技成果。
3.元明清時期
(1)元代郭守敬主持全國規模的天文測量活動,為世界空前。他編寫的《授時歷》精確程度與現行公歷幾乎相同,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2)明朝李時珍的巨作《本草綱目》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藥物學著作,在世界藥物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明末徐光啟的優秀農學著作《農政全書》總結了我國農業科學的成就。(4)宋應星的科學著作《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特別是各種手工業生產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十一、學術思想的變遷
(1)秦朝成立后,焚書坑儒,對儒家等學派實行專政。漢初以道家無為思想為指導,兼采儒、法各學。到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尊儒術”,漢元帝獨尊濡術,從而促進了儒學的發展。
(2)東漢思想家王充是一位富有戰斗精神的唯物論者,著《論衡》一書,否定天有意志,批判迷信鬼神。南朝齊、梁之際的無神論者范縝著《神滅論》一書。
(3)宋朝在哲學思想上發生重大變化,出現了討論理氣、心性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想,即“理學”,又稱為道學。理學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頤、程穎、程頤等,集大成的學者是南宋朱熹。理學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4)明末清初產生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尖銳批判封建****制度,反對君權,對后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一定影響。顧炎武主張學以致用,反對空論。王夫之具有重視實踐的唯物主義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不依賴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
十二、文學藝術
1.文學
(1)兩漢。
①漢賦。漢初有八家賦,以枚乘《七發》最為有名;漢武帝時以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最有代表性;西漢后期以揚雄、東漢以班固和張衡的賦最有名。
②漢樂府。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
③散文。賈誼的《過秦論》、晃錯的《論貴粟疏》都是名作;桓寬的《鹽鐵論》、王充的《論衡》、崔實的《政論》、仲長統的《昌言》都是著名的政論著作。
④史學名著。司馬遷寫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班固寫成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2)魏晉南北朝。
①建安詩。以曹操、曹巫、曹植和“建安七子”為代表。
②陶淵明的田園詩。
④南北朝時,北方各民族樂府民歌占有重要地位,杰出者如《救勒歌》、《木蘭辭》。⑤文學評論。曹工的《典論·論文》評論了建安七子各種文章的體裁、特點、風格;劉解的《文心雕龍》具有很高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價值;鐘嶸的《詩品》論述了詩體源流、歷代詩人的風格和成就。
(3)唐宋元。
①唐詩宋詞。唐詩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著名詞人有蘇軾、辛棄疾、李清日召
②著名的散文作家韓愈、柳宗元與宋代歐陽修、蘇詢、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③唐宋傳奇。傳奇小說于唐初出現,到中期發展起來,代表作有《長恨歌傳》、《會真記》、《玄怪錄》等,為以后小說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④元曲。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元曲有許多優秀作家和作品,關漢卿最著名,他寫過60多種劇本,代表作是《竇娥冤》。
(4)明清。
①戲劇。代表作品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②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此外,還有《金瓶梅》、《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鏡花緣》、《儒林外史》等;短篇小說有“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聊齋志異》等。
2.藝術
(1)東晉王羲之的書法和顧愷之的繪畫,云崗石窟和龍門石窟的壁畫藝術。(2)唐朝書法藝術名家輩出。唐中期顏真卿將篆、隸、行、楷四種筆法結合起來,創造了新書體,稱“顏體”。唐后期柳公權吸收諸家之長,自成一體,稱“柳體”。宋代書法趨向成熟,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原指蔡京)為四大書法家。唐代繪畫繁盛。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風俗畫代表作。
十三、宗教源流
1.佛教
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來長安,博士弟子景廬從其學佛經,佛教開始傳人中國。東漢明帝時,蔡音到印度學佛經,回國后在洛陽建白馬寺,翻譯佛經。魏晉時佛教開始向民間發展,開始有了寺院經濟。南北朝時,佛教有了更大發展,皇帝大多崇佛。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時期。西藏的佛教亦在唐朝傳人,后發展為藏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其主要特點是政教合一、“活佛轉世”。由于藏族僧人稱“喇嘛”,所以一般人稱西藏佛教為喇嘛教。值得注意的是從隋到唐出現了8個佛教宗派:隋出現了天臺宗、三論宗;唐出現了唯識宗、律宗、賢首宗、禪宗、凈土宗、密宗,這標志著佛教的中國化,也標志著它的成熟。宋元以后佛教逐漸衰落。
佛教教義傳播最廣的是“三世輪回”與“因果報應”,它的消極方面是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識,使其逆來順受;積極方面是有利于社會安定。
2.道教
道教是方士的神仙思想、民間巫術、道家學說的某些方面結合而形成的。東漢順帝時,宮崇獻其師于吉所得神仙書《太平經》170卷。東漢末張角奉《太平經》為經典,建立太平道,組織領導了黃巾起義。順帝時,張陵(張天師)到四川鶴鳴山,以符水和中草藥為人治病,建立了“五斗米道”,與太平道同為原始道教。
兩晉南北朝時,道教大發展。晉代葛洪著《抱樸子》一書,主張儒道結合,用儒家學說治國安民,用道術養生修煉,宣稱他煉出金丹后,服用一半即能長生不死,由此建立了金丹道。
北魏寇謙之,本是天師道徒,后人篙山修道,稱太上老君親手給他《云中音誦新科之戒》,在道教增加了禮法的內容、得到了太武帝和司徒崔浩的支持,奉他為國師,使道教盛行,稱北天師道。
南朝時,道土陸修靜把天師道和金丹道二者結合,認為道佛“殊途一致”,著《齋戒儀范》百余卷,為道教制定了儀范,著《三洞經書目錄》,為《道藏》分類編目,由此建立了南天師道。
唐宋皆崇道教。唐朝皇帝自稱老子之后,高宗追贈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建崇玄館,把《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奉為真經。武宗時興道滅佛,道教更為昌盛。著名的道教學者有孫思邀、司馬承偵、呂洞賓、陳摶等。
到宋朝時,真宗尊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令王欽若領導編校道藏;賜江西龍虎山道土張正隨為真靜先生,’立上清官,天師道自此以此山為本。宋徽宗亦尊道貶佛,自號教主道君皇帝。
宋以后道教流派以全真道、凈明道、正一道(天師道)為主。全真道的創始者是金朝道士王重陽,其中心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合一,主張教人應讀《孝經》、《心經》、《道德經》,修道的根本是寡情少欲、心地清靜。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正式建立全真道,曾受成吉思汗尊崇。凈明道興起于南宋,元以后歸人正一道;亦主張三教融合,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修持準繩。宋以后,南北天師道合一。元世祖令36代天師張宗演領江南道教,元成宗又授38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元以后到明清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天師)兩派流傳。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公選考試歷史國情中國古代史知識考點講解,歡迎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