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第二節-近現代史(6)
時間:
未知2
歷史國情
七、十月革命
1917年俄歷2月27日(公歷3月12日),俄國人民發動了革命,廢黝了尼古拉二世,推翻了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二月革命后,俄國形成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特殊局面。4月,列寧從國外回到彼得格勒,在《四月提綱》中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制定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路線、方針和具體計劃,指明俄國革命發展的道路。
1917年7月,首都革命人民反對臨時政府的示威遭到鎮壓,政權完全落人資產階級手中,革命和平發展的短暫時機已經過去。7月26日至8月23日舉行的布爾什維克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準備武裝起義的決議,隨即加緊進行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
當布爾什維克黨準備武裝起義的機密泄露之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便加緊糾集反革命力量,鎮壓革命。1917年10月24日(公歷11月6日),臨時政府封閉了布爾什維克黨的機關報《工人之路報》,同時派兵進攻黨中央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在這緊急時刻,根據列寧的提議,黨中央作了提前舉行起義的決策。當天晚上,列寧到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起義。整個晚上到第二天早晨,20萬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占領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戰略地點和政府機關。
10月25日(公歷n月7日)上午,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告俄國公民書》,宣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政權轉歸蘇維埃。臨時政府首腦乘美國使館汽車逃出首都;其他政府部長在冬宮頑抗。晚9點多,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發出進攻信號,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向冬宮發起最后的沖擊。深夜,冬官被攻下,臨時政府人員全部被擒。彼得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
1917年11月7日(此后月日用公歷)夜,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開幕。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選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人民委員會主席。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了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人類社會從此開始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從這個意義上說,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戰線,在一個資本主義大國推翻了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成為現實。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促進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高漲。其次,十月革命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后方,動搖了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革命斗爭。第三,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勝利,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廣泛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總之,十月革命在世界人民面前開辟了一條消滅剝削壓迫、實現社會主義的大道。
八、帝國主義戰爭與民族獨立運動
進人20世紀,世界歷史開始了新時代。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世界經濟最終形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帝國主義在經濟上瓜分世界的同時,展開了瓜分世界領土的激烈斗爭,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帝國主義國家開始結成不同的軍事集團,把爭霸的局部戰爭演進成世界大戰。世界大戰也使帝國主義的政治統治產生了危機,對民族獨立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以德奧意為一方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為另一方的“協約國集團”對立的局面。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終于點燃了歐洲的火藥庫。隨后,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德國對俄、法宣戰,英國對德國宣戰,至8月6日奧匈帝國正式向俄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這場世界大戰共有三條主要戰線:西線是英、法對德國戰場;東線是俄國對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場;南線是奧匈帝國對俄國與塞爾維亞戰場。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貢比涅森林簽訂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歷時4年零3個月。這場戰爭的范圍從歐洲擴展到亞洲、非洲和美洲,席卷38個國家和地區,涉及人口超過15億,占當時全球人口的3/4,交戰雙方動員的總兵力達7000萬人。這場戰爭中各交戰國的目的是擴張領土,爭奪霸權,尋求所謂政治均衡。戰爭的直接結局是,摧毀了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國,消滅了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徹底瓦解了腐朽反動的奧匈帝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
戰后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由于其基礎以及國際聯盟的先天不足,使20世紀初建立的集體安全體系變得極其脆弱。1929年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帝國主義矛盾更加錯綜復雜,法西斯主義乘機在德、意、日崛起并占據統治地位。各帝國主義國家開始瘋狂地擴軍備戰,終于在20世紀的30年代末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政府,1934年成為德國元首,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并制定了爭奪世界霸權的“全球戰略”。30年代中后期,英法推行綏靖政策,使德國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在中歐的擴張,建立“大德意志帝國”。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突然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和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使這場戰爭在歐洲、亞洲、非洲、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廣大地區全面展開。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結成了自稱是“改造世界秩序的軸心”的軸心國集團。軸心國集團的瘋狂進攻,使愛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與德、意、日侵略集團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都降到了次要地位。要打敗共同的強大的敵人,只有聯合起來。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簽訂《聯合國家宣言》,以后又有21個國家加入,從而形成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10月至1943年5月英美聯軍在北非進行的一系列戰役,沉重打擊了法西斯勢力,迫使意大利在1943年9月簽署投降協定。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1945年4月30日,蘇軍占領德國的國會大廈,希特勒被迫自殺,德國于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至此,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這場戰爭涉及60多個國家、約占世界%的人口、1.1億兵力,戰場遍布在40個國家,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50。。萬人,經濟損失在4萬億美元以上。
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文明遭受了浩劫,但也教育了人民,沉重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勢力,使殖民體系陸續瓦解,民族解放運動自此風起云涌。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世界大戰對帝國主義統治的沖擊下,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從20世紀20年代始,印度開始了甘地領導的爭取印度自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為1947年印度獨立奠定了基礎,終于在1950年1月徹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印度共和國。1919年,土耳其開始了由基馬爾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使土耳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第一個取得革命勝利的國家。埃及在1918年開始了爭取獨立的運動,并在30年代成為非洲現代史上第一個依靠自己的斗爭取得初步獨立的國家,至1953年徹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共和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展開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在19世紀相繼獲得獨立。此外,亞洲的越南、老撾石柬埔寨、菲律賓、緬甸、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非洲的蘇丹、利比亞等幾十個國家和美洲30多個國家先后宣布獨立。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使世界歷史踏人一個新的階段,殖民帝國主義時代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