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區高考滿分作文
在我所聽聞過的悲劇中,情感犯下的錯是占大多數的,因為情感的權力有時太大,大得等不及真相的告白,就將一切劃上了句號。
翻開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君王的昏庸,王朝的頹敗,忠臣蒙“莫須有之罪”,奸佞飛黃騰達的段子一折接一折,這大概就是情感惹下的不小的禍吧,佞臣們大抵也是科舉之人,一試一 試考上來的,也大抵有著靈活的頭腦和如簧的巧舌,三言兩句套套近乎,便成了親信,成了近寵,他們的話,豈止是“一言千金”,更是“一言系千命”呀,君主們的情感被這些居心叵測之心操縱,君主們的情感也隨即獲得了無人企及的權力――可悲的權力,慘痛的教訓。
莎翁的悲劇也有一出,叫《麥克白》,性質是一樣的,即使妻子是身出名門,即使自己相信妻子是忠心不二,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情感是脆弱的,信任在懷疑和虛榮面前是瑟縮發抖直不起腰的。于是親信的部下有了可乘之機,讓麥克白親手殺妻抱撼而終。情感的權力施展起來往往就是這么殘忍而不可理喻,它封閉一切正義的外力作用范圍,總是一意孤行,讓“非”者昌,“是”者亡。
謬誤總愛偷穿真理華貴高雅的衣裳,賣弄純潔賣弄博學,所以情感會禁不起誘惑,近謬而疏真理,情感會操縱當權者的法杖,顛倒黑白――所以說,“感情用事”很多情況下是有害無益的,在情感與正義面前,我們需要讓情感“回避”,讓情感站遠,讓真理敢于靠前。
當然,歷,現代社會中也有很多大義滅親的事例,不會單憑著感情的親疏胡亂判案模糊執法的。古語云: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太子亦然,這是明君之所為。才不愧“光明正大,明鏡高懸”八個錚錚大字。
而在現今社會,小到班級學校,教師們不因為個人與某些學生的親疏而錯判正誤;大到一個國家不因與某些國家的邦交厚薄而任意進行軍事政治支援縱容非正義戰爭的肆意擴大,傷及無辜;這些,都是正確處理情感與真理的極佳明證,不論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真理永遠是真理,我們不能掩蓋或歪曲它,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么! 當情感的開始干涉正義時,當情感的親疏開始混淆是非時,當驚覺情感的權力超出界,我們應該學會反省,保持冷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真相會昭然而現”,站遠一點看事情,會更加公正一些。
河北地區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2)
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復興中學的李克勤,——對,和那位香港歌星同名字,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在希望的田野里辛勤勞動》。
如今,隨著科技的創新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曾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夢想快要實現的時候,我的內心時常升起一股忐忑不安的感覺。看看周圍吧,越來越多的人不尊重勞動,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總是用各種理由和借口否定勞動的價值。你聽,這些話你熟悉嗎?“我要學習沒有時間勞動”,“有機器人代替勞動就好”,“花一些錢雇別人勞動...”再放眼家庭生活,許多家庭日常灶冷鍋涼,沒有人愿意做飯,僅僅是點外賣或者吃盒飯而已,周圍環境一時垃圾成山,廢品遍地。這難道就是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改變嗎?
絕對不是!是因為我們忘記了勞動的價值,不尊重勞動。曾經,我們的祖先邁著堅實的步伐,扛著笨重的工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從萬里長城到京杭大運河,從灌溉沃野的都江堰到聳入云際的布達拉宮,每一項雄偉壯觀的建筑都凝聚著千千萬萬先民勤勞的汗水。“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在科技并不發達的古代,修建這些雄偉壯觀的建筑并不容易,然而先民用聰明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完成了,留給我們后人一筆筆寶貴的財富,這正是依靠勞動的力量。
由此說來,其實電子智能的發展和運用只能代替人的部分勞動和部分人的勞動,無法成為勞動的全部。一個按鈕或者一道指令,勞動的結果就可以“不勞而獲”,效率仿佛提高了,但高效率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了割舍我們勞動的樂趣?難道是為了松懈我們骨子里的勤勞品質?我們該如何品味勞動之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勞動的美與自然的美高度結合,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追求勞動美的志向是難以改變的,人們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的基因也是無法轉改的,這條基因深深地寫進每一位中華民族的子民的身體里,我們不想成為忘記勞動、漠視勞動的“轉基因人”!
其實,勞動很好地統一了身心,可以達到身心愉悅,許多智慧都是在勞動中發現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勞動的外在形式固然發生了變化,雖然古代男耕女織的家庭勞動模式幾近絕跡,但穿衣吃飯的樂趣不應該被人們輕描淡寫地省略掉,勞動的內在意義經典永恒,彌足珍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即將實現,在這歷史性的一刻,每一位中國人應該尊重勞動,奮發圖強,我們要接過祖先的勞動工具,繼承祖先的勤勞品質,牢記歷史使命,繼續在希望的田野里勞動,在肥沃的土壤里深耕!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河北地區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3)
一棵小樹說:“讓我長在充滿陽光的位置上,我將很快為你獻上一簇綠陰。”
一縷花香說:“讓我飄到人群當中,我將帶給人們一份美秒的心情。”
五線譜上的音符說:“讓我站在該站的地方,我會為你譜寫出悅耳的旋律。”
畫板上的色彩說:“讓我住在適合我的所在,我將為你展現、一幅完美的圖畫。”
一位先哲說:“給我一個支點,讓我站在適當的位置上,我將托起整個地球。”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他們需要適合自己的位置。就連垃圾也不例外,環保學家反復對世人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可見,位置是誘人的,但誘人的位置并非有意者都可思而得之。
屈原自投汨羅江,一代文豪自此灰飛煙滅,是因為在腐敗的楚國宮廷沒有贏得應有的位置;李白行走江湖,游歷山水,與朝露斜暉為伴,以麻布黃卷為友,也是因為爭權奪勢的朝廷沒留下他的位置;蒲松齡厭倦官場,隱居山野,一本《聊齋志異》映出了一些人的猙獰面孔,也是因為在浮浮沉沉的前半生沒找到自己的位置……
千里馬本身的素質固然重要,然而如若缺乏英明的伯樂,千里馬也只能和普通馬一樣,老死廄中;背負名將馳騁沙場建立赫赫戰功,那只能是遙遠的幻想。毛遂自薦的人們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有了位置的人,由于不能擺正自己與人民的位置而落馬乃至毀滅,令人扼腕。
歷有許多有關位置得失的事例可供借鑒。蘇秦掛六國印,聯橫合縱;管夷吾、百里溪被舉為相,為國家昌盛做出了非凡的貢獻;諸葛亮錯用馬謖失街亭,從而又一次錯過了奪取中原的大好機會。
魯迅如果當初從了醫,那太可怕了——他能救治一個個肉體上有病的國人,卻不能救治精神上病魔纏身的國人。他的棄醫從文喚醒和激勵了一個又一個革命者,更為后人留下了無法估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可以說,正確選擇自己的位置造就了魯迅。
所以,我們要積極追尋和爭取屬于自己的位置,而不僅僅是等待位置。“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但那等待太漫長了,甚至可視為一種懦夫式的逃避退縮。是“金子”就應當立馬置于陽光下,那樣的位置才適合它。
沉默,不會是金;抑制斗志,永不會成功。努力去尋求自己的位置吧,進攻才是的防守。
河北地區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4)
人世間美的化身是心靈,執著與堅強的化身卻是勇敢的心
——題記
曹操面對滄海,吟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言壯語,屈原舉身投江之悲壯 ,岳飛誓死精忠報國忠魂千古不朽……前人的種種悲壯人生歷歷在目,無不顯示著他們那一顆顆照耀后人的勇敢之心。
材料中的烏鴉雖學老鷹未成,卻向人們展示了它有著一顆勇敢的心,它有著戰勝比自己大的動物的精神,它敢于去嘗試,這不是愚蠢的表現,卻正是它心靈最真實的表現。魯迅曾“橫眉冷對千夫指”“我以我血薦軒轅”;董存瑞為完成任務,寧愿粉身碎骨……英雄雖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精神卻仍然激蕩在中國大地上,影響他們的子子孫孫。人民警察趙新民正是中華兒女中優秀的繼承者,他出于人民警察的天職,無畏地走同危險。走向危險已是他的職業習慣,他將別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珍貴,在爆炸帶走定個朝氣蓬勃的生命時,人們的心靈也被強烈的震撼 。一位雄鷹般的人物瞬間卻在爆炸聲清晰,然而爆炸聲帶走的只是他的肉體,他的靈魂還活著,他勇敢的心還在有節奏地跳動著……
曾經在仰望著星空時,別人告訴我那一閃一閃的星其實就是那些死者的心,每一個死去后,他的心也會化成一顆星星。今天當我再次仰望星空時,我看到了許多不會閃爍的心,那是英雄們的,它們永遠照耀著我們,激勵著世人。
烏鴉在捕羊時,將自己看得像鷹一樣強人,在它心中也許充滿著超越鷹的自信。人生又何嘗不如此呢?“長江后浪推前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句勵志名言時時在激勵著世人前進,人生困難險阻無數,人生之路就像蜀道一樣,沒有恒心,不憑著熱情與堅強,你永遠看不到最美麗的日出。
在運動場外常看到這樣的人物,他們對運動場上的運動員不屑一顧,說如果我要是上場,那將會怎樣怎樣。那么既然你有能力,為何不走進來呢,還干嗎做場外的觀眾呢。烏鴉學鷹不成,但也有付出行動的勇氣,那么作為我們人類卻缺少了這個勇氣了嗎?很多時候,也許成敗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勇氣做了,敢于行動本身也是一種成功。
勇敢的心敢于直面人生;勇敢的心敢于超越自我;勇敢的心敢于嘗試一切……作為時代驕子的青年們,也許我們需要的并不是埋頭苦干,也不是博覽群書,而是像烏鴉一樣擁有一顆勇敢的心。
河北地區高考滿分作文(精選篇5)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管子》有言:“一農不耕,民有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饑寒。管仲又說:“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耕織不僅是衣食之源,也是禮儀文明的基礎。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勞可安邦。
回首歷史,但凡偉人都有一雙勤勞的雙手。黃帝建造屋宇,縫制衣冠,制造舟車,創制樂律;虞舜種田補魚,燒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無事;蘇秦熟讀兵法,不舍晝夜,終有所成,名垂青史。無論是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的歷史佳話,還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無不展現著勤勞使人杰出的真理。
不僅如此,勤勞也是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華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綿延至今?有人說是外儒內法的治國之道,有人說是農耕文明的穩固保守,有人說是大海、大漠、大山對于外來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說是中華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諸如此類的回答,不勝枚舉。我想,中華民族的延續性與長期扎根于農耕的中國人自然形成的勤勞淳樸、任勞任怨的精神特質也不無關系。因為勤勞,我們在黃河岸邊的黃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跡;因為勤勞,我們走過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強的近代重生之路;因為勤勞,我們堅定不移、從容自信地追逐著我們的復興之夢。
同學們,因為勤勞,我們也才有了聞名于世的國家名片。上面印著蒼茫山脊上的萬里長城,恢弘壯麗的兵馬俑,莊重神圣的莫高窟,橫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鐵路,深入海底的鉆井平臺,靜默不言的跨海大橋,呼嘯而過的中國高鐵。當然,仔細看去,上面還寫著一排無形的大字——勤勞的中國人。
反觀當下,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卻存在著回家葛優躺,洗衣靠父母,吃飯等人送,掃地不積極,學習變懶散等不正之風。英國有句諺語:“懶惰沒有牙齒,但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長此以往,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動力。有人說勞動的事可以交給人工智能,誠然,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科技給予了我們越來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決我們人類的全部需要,相反,人類需要更高級的勞動和更高的智慧來管控科技。否則,被奴役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在未來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們仍然能夠時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黃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們,想起那句:“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尊嚴的活著,勞動對每個人來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存需要,而是體現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任何勞動都會受人尊重。”
同學們,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