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的年味話題作文(精選7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年嘍,過年嘍!我又可以去外婆家啦!
之前,我總不大情愿去外婆家,過年的時候,狹長的街道冷冷清清,僅有的幾家小商店也是大門緊閉。灰白色的沉重濃云中,隱約傳來一兩聲爆竹的鈍響,更顯得落寞與孤寂,除了看電視中重播的春晚節目外,就尋不到一點年味兒,百無聊賴的我只想快快逃離。
去年,新農村改造后,外婆家煥然一新啦!不僅家家戶戶搬進了嶄新的小洋樓,而且鎮上還有了一條像模像樣的步行街。聽說今年年味十足,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尋了
瞧,年味在那一顆顆牛丸里。店老板雙手拿著兩塊結實的木棍,一邊喊著口號嘿,嘿,嘿呦,嘿!一邊用雙手用力地敲打那塊還帶有點血跡的牛肉,引來許多人駐足觀看。打完一陣子,用雙手把牛肉揉起來,頗像是在做面團終于出鍋了,牛肉丸上冒著熱油,一口咬下去,湯汁四濺,讓人垂涎三尺。媽媽說: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啊!
瞧,年味在那一個個表演中。有令人費解的魔術,有令人熱血沸騰的大合唱,還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當然,我最喜歡的則是變臉。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一位男演員大搖大擺地走上了表演臺,他先讓我們看了看他的臉,然后把身子一側,左手一抬,寬袖一遮,大頭一回,原本的藍臉剎那間變成了綠臉;接著他用同樣的方法讓臉的顏色不停地變換,臺下的人大聲叫好,我看得瞠目結舌。當他再一次把袖子從臉旁嗖地一下拂過去后,一張藍臉竟出現在離我不到一拳距離的眼前,我哇地一聲,掉落了手里的冰糖葫蘆,等我回過神來便聽到了眾人的叫好聲和熱烈的掌聲。外婆說:這就是老底子過年的樣子!
瞧,年味在那一個個鞭炮里。柜臺上五顏六色的鞭炮擺放著,天空中形態各異的鞭炮綻放著。我也買了個躥天猴,放在空地上,拿起打火機,小心翼翼地走去,仿佛它隨時都會向我躥過來一樣。慢慢地靠近導線,我的手竟有些顫抖,是緊張還是興奮,我也說不清;等導線開始燃燒了,我便急速地向其他地方跑去,好像后面有老虎在追我一樣,如果以這個速度參加運動會,我肯定拿第一名。過了幾秒鐘,霹靂啪啦的聲音響起來了,一只只躥天猴沿著無形的藤蔓爬上去,在空中綻放。我高興地嚷著:這才像過年啊!
濃濃的年味彌漫在外婆家的小鎮里,熱熱鬧鬧,喜氣洋洋,到處歡聲笑語。外婆總說:感謝政府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是啊,在這個濃濃的年味里,我不僅看到了新農村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切身體驗到了春節所蘊含著的傳統文化,這些個老底子的過年習俗,是我們怎么也不能丟棄的根。物質的富裕和精神的豐滿,正是我們一直在追尋的方向,今年的春節讓我感受到了這份幸福與美好,也許這才是過年真正的意義吧!
當夕陽撒在這座美麗的小鎮上時,一切都像被鍍上了金似的.,顯得那么耀眼。今年的春節,在我童年的記憶里芳香四溢!
過年時的年味話題作文(篇2)
新年的鐘聲敲響,昨夜已成舊年,今日已成新年。
這年可真是暖。一日的降臨,太陽密密地撒布在身上,這可真是個好征兆。
明朗的天氣,使人把去年所經歷的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一掃而光,乘著好日子,出門曬曬太陽。世紀廣場上游人如織,有溫州人,也有新溫州人,也有來踏青的人們。雖然不屬同地,卻如此融洽的相處著。紙鳶為蔚藍的天空而點綴。廣場前張燈結彩,引得人紛紛在前面拍照。溫暖的場景,讓人不禁感覺到年味如此濃重。
夜幕的降臨,不禁是最振奮人心的時刻了。建筑物頓時都亮了起來。鞭炮“咻”地升了上去,“嘭”的一聲炸亮麗的火花。趕緊拿出照相機,捕捉這美麗的場景。
新年可真是熱鬧,可再溫暖熱鬧,還是跟自身的家人在一塊兒才是最好。每次的分歲酒都不用長桌,而是用圓桌,大家圍繞地坐著,因為這樣大家就沒有輩分之分,更能融洽的一起相處。大家談笑這自身的所見所聞,這種感覺比任何事物更加美好了。
不過最開心的當然還是小孩子拿紅包了,說句吉祥話,一份紅包。拿到了就歡喜地蹦跳著,說要把它存起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夢想著存多了去買自身喜歡的東西,不用再伸手向爸爸媽媽要了。
紅燈籠懸掛在窗前,回憶著去年所經歷的高興事,悲傷事。酸甜苦辣,五味雜糧,交織著。但過去的畢竟已經過去了,人應該展望未來。新年,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起始點,給自身一個重新的自身,忘記煩惱,紅紅火火地鬧新春。
這個春節布滿了年味,因為有愛,使我們更加快樂充實。
過年時的年味話題作文(篇3)
當二月中旬漸漸靠近,年味兒也越來越濃了。屋內喧鬧嘈雜,高聲的談笑和孩子的尖叫,將屋外人影蕭條的街道隔開。仰望漆黑的夜空,與往年不同,耳畔獨獨少了那年年都不絕于耳的爆竹聲。正如王安石所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好一派熱鬧的場景。
我是一個純正的苗族小伙兒,過的春節自然獨有一派風味。“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掃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慢慢撤”這個順口溜反映著我們過春節時的準備活動。
在眾多春節活動中最為有趣的就是“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云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聽長輩們說傳說是這樣的: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為害苗山。一群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我們苗鄉就有了“百獅會”。
然后就是吃排家飯了,那場景好不熱鬧,整個寨里車水馬龍,人擠著人。苗家有一個規矩,那就是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菜也是甚多,大家一直從中午吃到12點。
吃完飯便要放炮竹了,不過我們苗族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我們放炮竹,不要放得早,也不要放得晚,正好12點,并且12點時哪家放得最早,第二年哪家就福運最好,所謂“搶年”。放完,大家便可洗洗刷刷,然后睡覺了。
當第二日的夕陽緩緩升起,我們苗族的年就過完了,即熱鬧,又有趣,還帶著滿滿的鄉情。
過年時的年味話題作文(篇4)
以前每到年三十晚上,我們家會依循每年的慣例——在外打工的兒女們回家過年。只要爺爺住在哪個長輩家,那么其他叔叔、伯伯都會攜著老小聚集在哪個長輩家。
大年三十,全家人團聚的時光。幾杯酒下肚,長輩們聊得最多的就是那些舊時光。他們在以前受過什么罪,嘗了什么苦,聽得人一下就知道他們是想讓我們這些小輩知道過去的那些年,日子有多難熬,也是要我們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樣的話題,在這樣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更值得探討。
這就是,年味。
記得小時候,也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奢望有一件新衣服,并且也只能在大年三十的那一天穿上。年夜飯總是一年里最豐富的一餐,吃飯時,親人們互相交談,敬酒。偶爾,長輩們會塞給小輩們一個大大的紅包。那時還不會推諉,拿過來就往街上跑,心里樂得仿佛這紅包里的十塊錢能買下世界上所有東西似的。
這就是,年味。
過年,家里最常做得,就是殺雞。舍不得殺自己養的,就會去擠滿人的集市上借著過年砍半天價,買來一只,回來全家人動手殺。有一次,每年都負責殺雞的爺爺突然讓爸爸來殺雞。爸爸手忙腳亂折騰了一通也沒殺著。爺爺無奈,只能拿上菜刀自己動手——一刀見血。之后拔毛,清洗,掏內臟。也就是這時候,家里養著的幾條大狼狗能吃到很多肉。
這就是,年味。
然而,這個年……
媽媽問我吃什么時,我道:“隨便買點什么吧!”后來,我突然想到在老家時奶奶問我吃什么時,自己卻恨不得把所有的食物名稱都講出來。可是,現在……
年味,哪去了?
過年時的年味話題作文(篇5)
盼望著,盼望著,春節終于到來了。天剛剛蒙蒙亮,鞭炮的聲音伴隨著餃子的香味,在空氣中彌漫著,讓我們的心情無比快樂。
“開飯了!開飯了!快來吃餃子!”母親叫道,接著,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飯桌。我嘗了一口,贊嘆道:“哇!餃子好好吃哦!”“這是充滿年味的餃子,平常是吃不到的,你們可要多吃點哦。”母親說。
我和弟弟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奶奶坐在椅子上,皺紋里綻放著笑容,不時看看我們哥倆,她吃餃子時細細品味,和我們大不一樣;父親吃餃子呢,哈,他蘸著臘八醋,大口大口地吃著,說這樣更好吃;母親腿閑不住,給奶奶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湯,又給我們端來剛下出來的餃子,我說:“母親,你坐下吧!要不,餃子都涼了。”母親笑著答應就坐了下來。母親吃餃子邊吃邊喝餃子湯,說原湯化原食。
忽然,弟弟“哦”了一聲。我好奇地問:“怎么了?”弟弟吃驚地說:“我竟然吃到了一塊錢!”聽到這里,奶奶笑著說:“哦,我怎么把這件事給忘了。我呀,在幾個餃子里包了錢,誰吃了誰有福。你們快吃吧,看誰有好運。”
聽了之后,我和弟弟忙又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哎喲!”我捂住嘴說,“我也吃到了一塊錢!”弟弟看著我的表情,笑著說:“哈哈哈,看你的樣子真像潘長江!”
大家都笑了起來,歡樂的笑聲傳到屋外,和噼噼啦啦的鞭炮聲融混在了一起,傳得很遠很遠……
其實,今天這餃子的味道和平常是一樣的,但是這家庭的團圓和溫馨,這濃濃親情才是這餃子的真正的味道,讓人感到它與平日的不同。
我喜愛這充滿年味的餃子。
過年時的年味話題作文(篇6)
按照廣西陸川縣的老規矩,過春節差不多從冬至就開始了。
冬至前后,人們便把雞、鴨和鵝用籠子關起來,以減少它們的活動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養。到了過年時,家禽就長得又大又肥。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小年”這天,人們要把灶臺打掃干凈,殺雞宰鴨來“祭灶神”,臘月二十五前后,人們選擇吉日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干干凈凈迎新年。這時,千家萬戶都忙碌起來,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除夕可真是熱鬧非凡啊!家家戶戶趕做年飯,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春聯;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除此之外,大家還在房間門口貼上“利市”哪一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日夜不絕。出門在外的人必定要趕回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和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的聯歡晚會》。
大年初一是春節的最高潮。這天,人們不許殺生。早上,要互相講吉利話祝賀,給小孩和老人們壓歲錢。從初一到十五,人們都不許講不吉利的話。吃罷早飯,人們就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頭。同時,各種慶祝活動也相繼舉行,舞獅、籃球賽、唱歌、跳舞、下棋、射擊。內容可豐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圍在慶典活動旁邊觀看,耳邊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喝彩聲。
從正月初二這天開始,人們便要到親朋好友家串門拜年了,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開門掃地,把掃成堆的鞭炮紙燒掉。“人日”、“人勝節”和“七元日”都指這天——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女媧造人的日子。
湯圓一上市,春節便接近了尾聲。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這天晚上,有張燈結彩、猜謎踏歌的活動,突出了一個“鬧”字。人們還要吃湯圓,預示著新的一年快樂吉祥。過了這天,春節也就過完了。農民們開始準備春耕,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過年時的年味話題作文(篇7)
春節到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弟弟回到老家—清水村,正如它的名字,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爸爸從小長大的地方。它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山上,一眼望去,都是翠綠的毛竹,空氣非常清新。天是蔚藍蔚藍的,云是雪白雪白的,仿佛伸手就可觸及。
冬筍是村里家家戶戶春節必不可少的菜,也是我和弟弟最愛吃的菜。爺爺開著皮卡車,帶著我們到山上挖冬筍。山路彎彎曲曲,路面坑坑洼洼,我們坐在皮卡車后面,搖搖晃晃,一路上能看到松鼠,小鳥,非常有趣。車子停下來,我和弟弟已經迫不及待了,跳下車,拿上挖筍工具,穿過一座獨木橋,到了爺爺的筍山。這里的毛竹多得不得了,站著竹林中間,我完全沒有頭緒。爺爺是挖筍小能手,他告訴我們要仔細觀察,撥開地面的竹葉和雜草,找到凸起來的小土包,小土包上有裂縫,那么地底下很可能就會有冬筍。爺爺是第一個找到冬筍的人,他一邊挖一邊提醒我們,挖筍要用巧勁,不能用盲力,那樣很容易把冬筍挖斷。我和弟弟仔細的尋找著,突然看見了一個小土包,我們興奮地大叫起來:“我們找到啦!”“這里沒有裂縫。”爺爺說。我們繼續尋找,在爸爸的幫助下,找到一個帶裂縫的小土包,我和弟弟在爺爺的指導下,用鋤頭挖開小土包周圍的土,露出了一個筍尖,然后再小心翼翼的把筍尖周圍的土刨開,一個肥大的冬筍出現在我們面前,冬筍的外形是圓錐形的,外殼是褐色的,還帶有很多毛。爺爺幫助我們截斷了筍根,我們拿著冬筍,歡呼雀躍。有了前面的經驗,我們更有信心了,在爺爺的幫助下,我們滿載而歸。
回到村里,我們還跟著叔叔嬸嬸去池塘釣魚,跟著奶奶去菜園里摘菜。晚飯我和弟弟吃著山上挖的筍,池塘釣的魚,菜園摘的菜,格外開心。
每年的春節,我都特別盼望回到山里,農村的生活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