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1
請原諒,北京的老規矩咱不知道,咱只得拿河南的老規矩說事情,咱河南,老規矩也多了去。這老規矩,究竟有多少?恐怕老學究們也弄不清楚。這些事情,都是些陳谷子爛芝麻,有些甚至已經變成了糞土,實在沒有多少價值。即使有些規矩人們還在沿襲,那也是形式罷了。
然而,偏偏有人重視這老規矩,似乎離了老規矩就辦不了事兒,就無法生存。南陽有規矩:大年初二外甥要給舅舅拜年。有一家人,弟兄幾個每年正月初二無論刮風下雪,都要老老實實去給舅舅拜年。這一年,偏偏初二這天有了要緊事情,弟兄們商量著初三再去舅舅家。誰知道初三一大早,弟兄們還沒有起床,舅舅就帶著禮物來了,說要給外甥們拜年。弟兄幾個好不尷尬,給舅舅好說歹說,磕頭求饒,賠禮道歉,才算完事。當然,舅舅的數落絕對少不了。
當然,老規矩也有專門找麻煩的時候。有人家請客,老舅爺嫌座位不如意,有失身份,吃喝到了二八板上,那人一下子掀翻酒席,大罵一陣子,揚長而去。這還不夠滑稽?這也叫規矩?難道沒有這樣的規矩就不成方圓,天就要塌,地就要陷?
這就是老規矩。這樣的老規矩有多少?外甥跟舅舅,事情難辦;當新女婿去岳父家,更難。當然,那些事情,能把人整治得欲哭無淚,還得裝笑。這些事兒,說實在,就兩條理由:爭競面子,爭競錢。無論那一條理由,擺到桌面上,都經不起推敲。初二跟初三,就是一天的時間,有那么重要?新女婿,那是貴客,能是取笑欺辱的對象?這些事情,跟實實在在地處家常過日子,跟樸樸實實的親情,跟正正經經的人情世故格格不入,實在是借著強勢欺負人罷了。
敬畏老規矩,把那些東西翻出來,那些人不是精神病就是圣人蛋,再不就有自己心里的小算盤。大千世界,少了老規矩,人還是人,天還是天,該吃還吃飯,該喝還喝酒。相反,人們更自由,更自然,更如意。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2
咱住在小區里,窗戶外面能看見對面的樓房,當然沒有詩意,更說不上風景。咱看風景,當然需要出門。
這透過窗戶看風景,要看到真正的風景,需要地方,譬如在山頂,在河邊。有時候,陽臺上種幾盆花兒,掛著幾個鳥籠,也可以,只是咱懶散慣了,也不習慣那小盆景,不愛欣賞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金絲雀。咱就喜歡大自然,喜歡山清水秀,喜歡走出去,喜歡大山大河。至于窗口里的感受,不管是喜是悲,是快樂還是憂傷,那并不重要,甚至沒有意義,因為那窗口本來就沒有足夠的開放,沒有足夠的大!
從窗戶里面,看得最遠的可能就屬杜少陵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然而,那“西嶺千秋雪”,窗口所窺僅得其局部,根本看不到全局,看不到那巍巍雪山連綿千里,感受不了那天高氣清,那博大,那壯觀。究其原因,當然是受了窗口的限制。然而,就是這受限制的景色,還給窗口展示了一片壯麗,那走出門外的景色,當然更壯麗,更讓人震撼!
至于那從窗口里看到的不同風景,那是個人的感情使然。一個小小窗口,視力受限,若是心情不好,當然會感到壓抑,更無法有高興喜悅可言。若是好心情,那也受限制,無法達到興高采烈的高潮,很難盡興,很難痛快淋漓。這個小窗口,無論如何不能跟走出大門相媲美,無論如何也沒有最博大的風景,沒有“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感受。
一旦走出去,那天高了,地寬了,人當然也精神了!那時候的風景,才是大自然;那時候的眼睛,才能游目世界,極視聽之娛;那時候的心情,才有心滿意足。無論喜馬拉雅山,還是長江黃河,還是大野蒼茫,還是山青水綠,那都能收入眼底,都能享受!走出去,不再從小小窗口里看世界,不再搞盲人摸象,那就有看不完的風景,有享受不盡的快樂,那才叫眼界開闊,才叫心曠神怡!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3
地震后的這些天,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
地魔發淫威,天府成地獄。家園被毀,鋼筋水泥吞噬了無數同胞的生命。看電視報道,看報紙雜志,黑色的沉重壓得人難于呼吸;四面八方的眼睛注視著汶川,千萬雙手伸向汶川。聲聲汽笛報道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悲天憫人、扶危濟難,是善良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一個姑娘被被困在廢墟下,她沒有沮喪,沒有一絲一毫的絕望。她積蓄足夠的力量,不斷敲打生命的大門。她說她相信人們一定會來救她的,她的燦爛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告訴每一個人:面對無法預知的災難,笑是最好的自救。
“坦然面對,笑對人生”,樂觀、堅強,是熱愛生命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年青的軍官把失去親人的痛苦,化作與死神賽跑搶救幸存者的動力;泥濘的山路上,他背著白發蒼蒼的老人,向安全的港灣停靠。年輕的女警官把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給在家人,在瓦礫中抱起戰勝了震魔的小生命,甘甜的乳汁綻放了天真的花蕾。“最美麗的警察”,這是人們給她的最好的評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愛幼在特定的背景下閃爍著絢麗的光,人性的光芒昭示著最偉大而又最普通的“人之常情”。
他才只有三歲,在被士兵們高高舉起成為又一個奇跡的時候,臉上還帶著傷,但他沒有哭,而是一臉鄭重地舉起還很沉重的右臂,向在場所有的人行了一個不太標準卻很嚴肅的隊禮。“敬禮娃娃”以他弱小的身體掀起了吹遍神州的浪潮。“你們辛苦了!”“謝謝全國人們的支持!”是震區鮮紅的亮色。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懷感恩之心,做好自己的事,回報社會,是演繹了幾千年的“人之常情”。
年近古稀的總理眼角布滿血絲,嘶啞的聲音傳遞著關愛、傳遞著堅強、傳遞著國家的信念。手,傷了,“先給重傷員包扎”;頭,添了根根白發;徹夜不眠,籌劃的是救災的最佳之法。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心憂天下,恪盡職守,總理用自己的言行為天下的為官者詮釋著“官之常情”的理想境界。
我深深地感動著。感動之余,我多次問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該用怎樣的筆墨去書寫“人之常情”這沉甸甸的四個字呢?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4
梵志拿了兩束鮮花要獻給佛祖,佛祖曰:“放下。”梵志放下了手中的鮮花,佛祖又曰:“放下。”梵志曰:“還要放下什么?”佛祖曰:“你還要放下外六根,內六塵,中六識,到了無可舍卻的境界,便是明辨事,探知無阻礙的境界了。”
人生在世,就是對事物的探知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阻礙――“外六根,內六塵,中六識”,也就是感情的親疏冷熱,它是人性在外表聯系中的體現,但更是人類在探知道路上的攔路虎。對于一個人的感情如何,和他的關系如何,蒙敝了事物本身的特質,也影響了是非曲直的判斷。在中國的諺語里,就有“愛屋及烏”的說法,愛一座屋子,連屋子上的烏鴉也愛,也許,這體現了很深的感情,但倘若屋子是壞的,烏鴉是報喪的呢?這里,作者對屋子的感情,影響了他對烏鴉的判斷,這樣的判斷方式便是不明智的。
“六親不認”是對不顧親情的忘情的人的斥責,但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中國這個人性味太濃的社會里,我們正需要的是這種“六親不認”的大義凜然。這里所說的六親不認,并非是指不顧情,而是指在干事業,做工作時不能太顧及親情、友情等感情,過多的顧忌,會蒙敝人的雙眼,攪亂人的視聽,混淆人判斷曲直的標準。人類要在探知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就要繞過這個阻礙,保持澄明的心靈。唐太宗任人惟賢虛心訥諫,才有了一代賢臣魏征,他敢于直諫、死諫,唐太宗多次和他爭執不下,幾次恨不得處決他,但太宗認識到魏征的直率原則之貴,并未因為自己的喜好影響了國事處理,最終造就了“開元盛世”。這正應證了韓非子所提出的觀點,同時也說明了對事物正確的認知,不能受到感情親疏的影響。
其實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藝術。我們泡茶的時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為什么第三泡時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為前兩泡沖擊了茶葉上的蠟質與灰塵,第三泡才泡出茶葉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濃郁。我們探知亦如此。在對事物的認知上,逐漸拋下認知的阻礙,用澄靜清明的心智,拋下感情親疏的羈絆,用一塵不染的心靈,輕裝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豐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
要知道,感情的花兒開得越大越飽滿,探知所得的碩果就越小,因為開花已經用去了太多的養料。我們只有正確處理好感情,繞過探知的阻礙,才有能達到理想或成功的彼岸。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5
隔著代溝,我望見了您。
已經不記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時候了,父親。
我只記得那時的您,頭發烏黑,皮膚泛著古銅色的光。青年時期的下鄉生活,讓您有了健康的體魄,也讓您在紛繁的社會中變得寡言少語,
自我上高申以來,您就很少管過我,有人說"兒隨母,女隨父"。在我的生活申,更多的是媽媽的教育和關懷,我幾乎每天都要和她談笑,卻很少能跟您講上一句話"媽媽總是關心我這,關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總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著自己的股票。我總覺得您根本不關心我,我總覺得您是家中的一個外人"
隨著感情的疏遠,我發現我漸漸地不認得您了。"代溝",這可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高考離我越來越近,可您卻離我越來越遠。雖然您也開始不時地說些什么,您也開始每天按時往我嘴里塞各種各樣的補品,可對我來講,那些話遠不如媽媽講得動聽。而塞藥時我甚至感覺,您是一個"醫生",而不是一個父親。感情的疏遠,似乎真的隔斷了認知。
考前的那幾天學校放假,您讓我到您的學校復習。您帶著我去了您的學校,讓我在辦公室等著,自己去清理一間教室出來。我一人待在辦公室里無聊,就走下樓去,走到那間教室門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動著。我突然意識到我很久沒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聲不響地走進去。您還在忙著。光線并不明亮,我卻看到了您頭上幾點晃眼的光。我頭一次注意到您有白頭發了。您費力地搬著桌子,額頭上已經閃著瑩瑩的光。這就是我的父親啊,曾幾何時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親,竟也變得這樣虛弱!您還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覺一股沖擊從心底噴薄而出,震動著我的全身。我覺得那是源自割不斷的親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愛包圍的感覺,這父愛不像從前那樣廣博而無微不至,但它卻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內心的共鳴。我覺得我重新認識了您。
也許您還沒有感覺到我的覺醒,也許在您眼中我還是那個對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顧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親情不斷,血脈相連,我一定會認識到父愛的偉大。感情也許會疏遠,可無論這代溝有多寬,我終究會望見您的!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6
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二人因為能不能修改臺詞一事,各執己見。這讓我不由地想到屈原《離騷》中的一句話:“何方圓之能周兮?”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是守方還是似圓?
“方”,彰顯的是一個人分明的棱角,是一個人內心秉性的追求,反映了一個人的修身原則。“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使照塵寰。”身陷囹圄的司馬遷,堅持自己“方”的秉性,拒絕美言取悅漢武帝,雖然身陷囹圄,他仍能夠堅守“方”的信念,堅持太史令的職責如實記載漢代的史書,捍衛了史家的名譽。這“方”自是值得萬世銘記。
“圓”,彰顯的是一個人的處世智慧,是一個人外在的謀略,反映了一個人的處理復雜事物的水平。曹操及藺相如恐怕都算得上是將“圓”運用到了極致的高手,因為曹操心中能夠容得下許攸,所以才能在官渡之戰中獲得的出人意料的勝利;因為藺相如能夠用包容對待廉頗的無禮,所以才能留下“將相和”的佳話。這“圓”同樣值得彪炳史冊。
“方圓齊用,功效俱呈”豈不更好?“有人如是說。是的,方圓相融,自是人生的大智慧。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常是”方“有余而”圓“不足,往往喜歡意氣用事,面對社會的種種弊端、他人的不足,常常難以容忍,憤世嫉俗。歷盡滄桑的中老年人則又”圓“有余而”方“不足,常常是老于世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此兩者,均屬于沒有把握好”方圓“之術。
梁思成在談建筑時曾說:”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約束,但在它之下仍能有極大的變通的靈活性。“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應該明白:”方“,可以作為準條、原則來約束自己;”圓“,應當作為處世方法,學會隨環境要求改變自己。我們都熟知這樣的古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大海恐怕就是諳知”圓“的妙處的智者吧?
藝術家與編劇之間的爭辯,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坐下來,好好交流,從藝術的角度去審視改與不改的差別。生活中的分歧,也應靠交流去溝通。老子以為”上善若水“,我們也應當如水一般,任方隨圓,這樣才能彰顯年輕人的智慧。方,便立世;圓,便處世。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7
劇作家堅持說,劇本是一劇之本,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如果演員隨意改動臺詞,就可能違背創作的意愿。表演藝術家主張演員是在演戲,不是念劇本,可以根據表演的需要改動臺詞。一種是固于執守,一成不變的思想;一種是敢于假想,推翻常理的創新思維。在現代社會中,毋庸置疑,后者與時代同步。
日心說的提出是敢于創新,人類登月想法的提出是敢于創新,載人潛水想法是敢于創新。無論那些想法在當時看來是否能實現,是否合乎常理,那最起碼是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是人類思想前進的一小步,況且如今的日心說已是公理,神舟登月,載人潛水已不在話下。若無那些大膽假想,何來今日的社會蓬勃發展?若無那些創新思維,何來今日矚目的科學成就?因此人們要敢于假想,跳出思維的囚籠,大膽創新,才能引領世界潮流,走向發展。
科學領域如此,文學領域同樣如此。總是照搬常理、無新意、無獨特之處、千篇一律的文學作品只不過是堆丟棄的廢紙而已。而莫言的文學作品就非如此了,一種打破固有思維的不迂腐不固守的創新文學,神奇般地將生活與魔幻色彩結合在一起,打破了那種固有的文學界限。莫言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偉大的獎項,無疑是肯定了莫言的創新文學,肯定了敢于創新的思維。
科學領域如此,文學領域如此,教育領域自然也如此。教師自身要敢于打破固有的迂腐的教學模式,使語言生動起來,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真正實現”教“與”學“的有機融合。學生在學習知識、解答問題時也要敢于假想,跳出原有的定勢思維,使自己的潛質得以激發,真正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其實,無論是科學、文學、教育領域,還是其他所有領域,人們都應該提出假想,敢于創新,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只有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實現超越。
創新,是裊裊的微風,喚醒人們的心靈;創新,是含苞的花朵,拂來沁人的芳香;創新,是皚皚的白雪,帶來豐收的喜訊。
社會在發展,在進步,劇本臺詞何嘗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在尊重作者創作意愿的同時,演員完全有理由根據表演的需要去對臺詞做必要的合理的改動,當然,這首先要求演員本身要有再創作的意識和能力。
歷年高考滿分話題作文篇8
智慧是什么?仁者見仁更仁,智者見智更智。
它是知識、記憶、能力、經驗,它也有情感、邏輯、文化、操守、德行、境界。“剛健篤實,輝光乃新”,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培育氣象和境界的過程,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必然是有著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智慧之人是由“知識我”、“德行我”再到“宇宙我”。
孔子在河川上嘆息“逝者如斯夫,不舍盡夜”;莊子品秋水而明悟“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牛頓“上帝的蘋果”而聞名遐邇;貝多芬一生磨難,而在他的葬禮上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的題詞寫道,“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餒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近期一位老人褚時健的褚橙大賣,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的智慧之悟。近幾日的“東方之星”游輪傾覆,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海軍“蛙人”部隊成了眾多搜救力量中的尖兵,而蛙人中我的江蘇東臺鄉友東海艦隊某防救船大隊一級軍士長、潛水員丁春東,隱忍著喪父之痛,不顧兒子的高考,奔赴長江沉船救援現場,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操守使然、道德使然。古今中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哲人蔚起,智慧輩出。哲人的智慧牽動著蕓蕓眾生之心弦,文人騷客的音符,捕捉著天地之萬物,商人的故事又描述出人生之萬象。
智慧之人,當然需要知識。人的生命是不斷超越的過程,知識是智慧不可或缺的基礎。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立”的過程——在茫茫天涯路上鑄造“知識我”的智慧形象。當下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人需要靠知識來自立。一個獨立意義的生命,它不能脫離這個世界秩序的洪流,它在與秩序的協調中,創造新的生命。知識的獲得是生命積淀的一種過程,必然同時也附有重要的“行”。“知行合一”,即知識實踐的過程,“知識”和“實踐”兩者不可偏廢。
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這里把“知識”演繹為“良知”,他在闡釋“良知”是一種不經后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范。前兩天母親節,我給遠在千里之外的鄉下母親道母親節問候的時候,母親一句話“你還能想起我”讓我眼角濕潤。十七年前母親患食道癌癥,當我把她推到病房時,她給我說的一句話是“多讓你費心了”,五年前她不小心摔倒在地,當我趕回家在付清醫院的醫藥費時,她把我喊到身邊,一句“又讓你花很多錢了”令我錯愕。近年來我常常“同理心”掛在嘴邊,我不知道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母親,她總是為她的兒子,為他人想的這種質樸是不是一種沒有知識學習的道德,我為我有這樣的智慧母親而驕傲。
當下中國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社會也充斥著欲求高漲,戾氣升騰,精神疲勞,信用困頓。而所有這些正考量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智慧”。“德行我”告訴我們,幸福生活不是生命的全部,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欲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人們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感覺良好,當一天你囊中羞澀,你會感到生活缺少意義,幸福感下降。
智慧也是一種悟的能力和判斷力。春節間一篇“博士返鄉記”躥紅,然而上海大學的王磊光博士洋洋灑灑幾千字的“返鄉記”,無外于農村淪陷、知識階層的無力“鄉愁”、感慨“農村生活讓心腸變硬”、“對鄉村未來迷茫”等等,在我看來這或不是智慧的判斷。近來“互聯網+”炙手可熱,一些人在“+”的概念上有紛爭,僅僅“+”出電子商務,還是“+”出互聯網的哲學、思想,并用它去改變傳統行業,改變用戶體驗,改變商業模式。智者自然在這中間有著“道”上的認知,而非在“術”的層面上。
“萬物皆備于我”,什么事物都讓你占有,怎么可以呢?萬物皆備于我,是心靈和世界的融合。當你融入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是你的空間,存在都是你的所有,山花爛漫,流水潺潺。“宇宙我”的智慧,強調著人的精神與世界、與行為活動的一致性,韞德修身和人格完善也就在于此。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世界就光明而嚴正崇高,心靈陰幽黑暗,生活就陰幽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