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市2024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廣西北海市2024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需要承認的是,面對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當前的現實題材創作與時代發展大潮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現實題材創作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觀念滯后和思想僵化的問題。部分現實題材創作仍然停留在對現實生活照相式、不加剪裁的機械照搬,停留在新聞素材的自然呈現,而非作者主體介入后對于客觀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上。這使得現實題材創作滑向自然主義寫作,不能真實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的生動現狀和人民喜怒哀樂的復雜情感。同時也由于一部分創作者對現實題材創作還存在誤解,回避或放棄現實關注,偏向于寫作技藝上的單獨用力,使創作漸漸偏離現實生活,或者出現對現實生活聚焦不準甚至扭曲的現象。
現實題材創作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理論上的模糊認識和生活窄化傾向。有人認為現實題材創作就是問題式寫作,從而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創作上先入為主,撇開真實的現實狀況,而始終以有色眼鏡看待生活。有人只見光明不見曲折,一味拔高,悖逆真正的現實主義精神,使現實題材創作流于浮泛、淺薄,失去打動人心的思想內涵與藝術魅力。
現實題材創作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創新不足和藝術手法老化的現象。或混淆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兩個概念,或長期以來對現實主義的理解過于狹隘,無視現實主義的發展性、廣闊性和再生性,導致現實題材作品顯得面目老舊、風格單一、魅力不足。敘事上的粗糙和藝術上的懶惰,極大阻礙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內在創新。
(摘編自何向陽《現實題材文學創作的邏輯起點與最終歸宿》)
材料二:
能把現實題材文學作品寫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三生三笑介紹:“在寫網文之前,我進過外企,當過村官,做過圖書館館員,既在一線城市最頂尖的甲級寫字樓坐過班,也在粵西最貧困的山區量過青苗。”她表示,正因為有了這樣豐富的經歷,對現實生活特別熟悉,所以產生了創作現實題材作品的動力,短短幾年間就寫出了四五本反映基層生活的現實題材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有藝術加工而不失真,觀照廣泛而不失焦,好看,好玩。
現實題材文學作品的創作,當然不是自然主義地對現實進行原樣摹寫。三生三笑說,基層工作經歷“說出來似乎很精彩,分派到每一天,實際上是枯燥無味的,是沒完沒了地下鄉走路,是沒日沒夜地寫材料看文件,是千篇一律地走訪個案整理數據……這些日常生活,顯然不適合用在文學作品里。有許多涉及私隱的人和事,更不適宜貿然照搬。”針對這個問題,她是如何解決的呢?她的辦法是“藝術整合”。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化的過程。把那些散亂的、瑣碎的素材加以整合,別具匠心地連綴起來,故事自然更集中、更凝練、更好看。當然,整合能力的大小,連綴水平的高低,就要看作者本人的見識和功力了。
她還回答了“矛盾沖突該怎么寫”的問題。這個問題很關鍵。對于文學作品而言,矛盾沖突的設計至關重要,因為正是在矛盾沖突的推動下,故事情節才能演進與展開,才能把人吸引到故事中,才能讓故事產生打動人的力量。制造矛盾沖突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設計出針鋒相對的對立面,但是,這種辦法固然省勁,又會帶來很多游離于生活邏輯之外的“后遺癥”——我們都有切身感受,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并不能如此簡單化的劃分,好或者不好并非能涇渭分明地區別開來。三生三笑說:“我用的也是笨辦法:在不斷深挖一個題材的時候,反復變換角度來看矛盾。”她表示,用這種辦法,即使不寫負面形象,依然能夠設置懸念、制造沖突,依然能用跌宕起伏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從作品看,她確實做到了。
在闡述關于現實題材的創作心得時,三生三笑還特別強調,“故事的背后,仍然要體現現實的情感、現實的矛盾、現實的羈絆。故事情節可以是虛構的,但是矛盾和感情,是要真摯的。唯有滾燙的真摯的感情,才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這是肺腑之言,也是透徹之悟。
真情,真誠,對現實題材文學創作而言,是血脈,是靈魂。好的文學作品,最終還是靠著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如果作者缺乏真情,或不夠真誠,對生活的觀察如浮光掠影,對生活的體驗似蜻蜓點水,那么進入創作過程后,即使再用力,筆觸也深不下去,感情也融不進去,境界也升華不起來。比如陶淵明的詩,尤其是寫田園生活的那些,獲歷代眾多詩家傾心嘆賞,其最得人心處全在一個“真”字。
(摘編自于國鵬《莫起空中樓閣,夯牢現實根基》)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創作符合新時代發展大潮的現實題材文學作品,既不能停留在對現實生活照相式的呈現上,也不能回避或放棄現實關注。
B.現實題材創作者囿于問題式寫作而違背客觀現實主義精神,原因就是他們忽略了現實主義的廣闊性,將生活窄化。
C.熟悉生活是作家寫好現實題材文學作品的首要因素,同時創作者也要注意對現實生活中散碎的素材進行“藝術整合”。
D.面對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無法明確劃分是非曲直的狀況,現實題材文學創作者可以嘗試反復變換角度來看待矛盾。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是圍繞“現實題材文學創作”這一主題來展開的,不過二者論述的側重點并不相同。
B.現實題材文學創作并不是對現實原樣的自然摹寫,而是作者在深度體驗后對客觀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
C.現實題材創作者必須抓住真情這一現實題材文學創作的血脈,真實地反映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D.現實題材文學創作不能撇開現實生活,必須要通過真實的故事情節,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為寫《中國在梁莊》,梁鴻帶著兒子從北京回到家鄉河南梁莊,前后住了五個月,尋摸留守的梁莊人無人觸碰的生活脈絡。
B.《西海固筆記》作者季棟梁說:“要寫出扎實厚重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史詩性作品,必須踏進生活的洪流。”
C.郭沫若曾說:“文學是社會現象經過創造過程的反映;反過來,社會要受到文學創作性的影響進而被塑造。”
D.在長篇小說《太陽轉身》的創作過程中,作家范穩走訪了十幾個村莊,最終呈現了云南邊疆地區歷經脫貧攻堅后的華麗轉身。
4.閱讀材料,請用材料中的觀點分析唐代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可以稱作現實題材佳作的原因。(4分)
5.面對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現實題材創作如何彌補與時代發展大潮之間的差距?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鸕鶿鄔
聶鑫森
農歷春風節一過,八百里洞庭的休漁期開始了。在節后的九十天里,嚴禁下湖捕魚。漁民們白天修補船、帆,織網、補網,調養鸕鶿,與風浪生涯暫時小別,日子就變得平靜而安閑。剪草鎮鄔家村的老少爺們,天一落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鄔海蛟鄔爺的家。
鄔家村位于洞庭湖的南水灣,各家住得相對集中,只有鄔爺家置放在一個較遠的土丘下,丘上樹木蔥郁。一圈圍墻高過人頭,內有一排五間的青磚青瓦平房,還有一口池塘。鄔爺和老妻朝夕相守,獨生子大學畢業后到省城安家立業,另起爐灶了。湖區濕氣重、氣溫低,鄔家接待客人的堂屋里,必有老柴蔸燃在火塘,暖烘烘的。大家之所以愿意來鄔家,一是鄔爺雖剛到花甲,但輩分高;二是鄔爺是馴養鸕鶿的高手,人稱“鸕鶿鄔”,本村和外村用來捉魚的鸕鶿,不少都來自這里;三是鄔爺熱情、大方,客人來了,有酒有茶有煙招待,還特別會“擺古”,上天文下地理,一肚子奇聞趣事。
鄔爺有異相,頭大、鼻高、眼小、下巴前傾,眼雖小卻目光銳利如刀,下巴上長一撮黑紅的山羊胡子。
鄔爺說他家的鸕鶿之所以有勇有謀會捉魚,是品種好、基因優,延續了一兩百年的“香火”,它的先祖就屬個中豪杰!
眾人笑了,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鄔爺呷口酒,說:“我家鸕鶿的先祖,最有名的,叫作烏帥。”
“和鄔爺同姓?”有人問。
“我的姓比它多一個反包耳。鸕鶿古稱墨鴉、魚鷹,又稱烏鬼,因它羽毛烏黑,還帶點綠色的金屬光澤。關于烏帥就干過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你們想聽嗎?”
所有的人豎起耳朵,再不說話。
“烏帥體型大,嘴長而曲如鉤,如兩把鋒快的彎刀;那雙鬼眼,寒光閃閃;它又力大無比。那一年冬,我的老祖宗和同行下湖捕魚,急性的人先趕鸕鶿下水,出水入水竟無所得。有血氣方剛的人,脫衣泅水去看是怎么回事。原來是深水下,大魚互咬其尾,層層疊起來,從頂上到四周,圍筑成城,固若金湯,小魚被保護在城中。沒法子破城,自然捉不到魚。”
鄔爺抽出一根紙煙,馬上有人給他點燃了。鄔爺狠狠地吸了一口煙,再慢慢吐出一個一個的煙圈。
“我的老祖宗聽了,哈哈一笑,把烏帥放下水去。還告訴那個泅水的人:‘你喝幾口烈酒,再去看看城是怎么破的!”
“城是怎么破的?”
“烏帥先沿城巡看,發現魚嘴咬魚尾的地方有縫隙,先用嘴插進去,再將頭也擠進去,橫絞直搗、亂啄亂咬,擠在一起的小魚受驚了,胡亂奔逃,大魚也受不住這股內力,于是城破。船上人見湖波陡起,知烏帥得勝,把鸕鶿通通趕下水去叼魚。小魚,一只鸕鶿就可叼起;大魚呢,它們同心協力,咬尾的咬尾,咬腮的咬腮,咬鰭的咬鰭,把魚抬出水面,各船皆滿載而歸。你們說,烏帥厲不厲害?我家的鸕鶿是烏帥代代相傳的血脈,當然不同一般!”
有人還想問鄔爺,除鸕鶿的遺傳基因之外,馴養上還有什么妙法?
鄔爺打了個哈欠,說:“我困了,該上床睡覺了。”
大家趕忙起身、告辭。
……
剪草鎮鎮長惠大為忽然接到匿名電話舉報,說鄔海蛟每夜三更后,都駕船去湖上用鸕鶿叼魚!
惠大為年輕有為,雖然上任不到兩年,但早聞鄔爺的大名和不錯的口碑,怎么會在休漁期犯規呢?那是要受到重罰的!他決定一個人悄悄地去烏家私訪,調查了解情況。
“鄔爺,不速之客冒昧登門,打擾了。”
鄔爺正在修補一張網,忙迎上前,說:“惠鎮長,我知道你為什么來,有人告我的狀了,是不是?”
鄔爺先去關了院門,說:“我先讓你看個稀奇。”他從池塘邊的一個棚舍里,抓出一只體型很大的鸕鶿,真的是威風凜凜,翅羽如鐵,嘴曲如彎刀。
“這是個可以領兵掛帥的角色!”惠鎮長雙眼一亮,說。
“但我從不讓它去叼魚!”
“為什么?”
“你馬上會明白的。”
鄔爺放下鸕鶿,拿出一張小型新網,再在池塘沿岸的水中,插上長竹竿,把網布好。又從廚房的水池里抓出兩條鯉魚,丟到入水的網中。魚雖在網中,泅水后不見蹤跡。
惠大為滿臉疑惑,不知鄔爺要干什么。
鄔爺做好了這些準備工作,接著,拿來一把異型刀,中間是扁平的短柄,兩端嵌的是薄而長的刀片。他把短柄塞進鸕鶿的嘴里,再用粗粗的橡皮圈纏緊套牢,然后順手把鸕鶿丟到塘里。鸕鶿很機警地游了幾步,猛地扎入水中,好一陣才浮出水面,再跳上岸,來到鄔爺腳邊。鄔爺蹲下來,松開橡皮圈,取出刀子,再拿塊魚肉塞進鸕鶿的嘴里。
惠大為忽然發現,有破了的殘網漂出水面。鯉魚在網外的水面歡快地一躍而起,劃出很好看的弧線。
鄔爺說:“有人發現我駕船夜出,是真的。但不是去偷偷捕魚,是去切割外鄉人到這個地方來非法捕魚布的網!布網的當然不在現場,待網里裝滿了魚,他們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去收網。但我這樣做,也是個秘密,歹人知道了,豈肯饒我?”
惠大為說:“你放心,我也會三緘其口。但你也要受點委屈,我不能公開嘉獎你。”
“那是小事。哈哈,哈哈。”
“用鸕鶿銜刀割網,你是怎么訓練出來的?”
鄔爺仰天又是一串哈哈,說:“請到堂屋去喝茶、說話。婆婆子,煮茶呵——”
屋里馬上回應:“好——嘞!”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點面結合描述洞庭湖休漁期漁民們的生活情景,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為情節發展做了鋪墊。
B.小說中以“鸕鶿鄔”作為標題,僅是因為他是馴養鸕鶿的高手,調教了很多鸕鶿,且家中蓄養著很多鸕鶿。
C.小說中漁民們和惠大為向鄔海蛟請教鸕鶿馴養方面的問題,都被他搪塞過去:留白藝術的使用恰到好處。
D.小說語言清新優美,如鄔海蛟的鸕鶿“威風凜凜,翅羽如鐵,嘴曲如彎刀”,比喻形象生動,如在眼前。
7.下列對小說中設置大魚圍筑成城以保護小魚與烏帥大破“魚陣”這一情節的意圖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大魚們保護小魚的“壯舉”,凸顯了扶弱濟困的社會風尚。
B.以大魚與鸕鶿“交戰”的故事,為小說內容增添了傳奇色彩。
C.以鸕鶿王“烏帥”的神勇表現,印證了鄔家鸕鶿的優良基因。
D.以大魚們筑城保護小魚的行為,凸顯了物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8.小說中,鎮長惠大為對鄔海蛟的情感與態度隨著情節的展開而有所變化。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4分)
9.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并分析小說是如何表現主旨的。(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將薦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屬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國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訓后世,雖微楚國,諸侯莫不譽。其祭典有之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籩豆、脯醢則上下共之。不羞珍異,不陳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國之典。”遂不用。
(節選自《國語》)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將薦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違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禮之末,忍絕其父將死之言。且《禮》有‘齋之日,思其所樂,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賢者也。夫豈不知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況于將死丁寧之言,棄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奪其情也。
曾子有疾,稱君子之所貴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學禮于仲尼。管仲病,勸桓公去三豎。夫數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訓其子孫,雖所趣不同,然皆篤于大義,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國,若敖氏④之賢,聞于諸侯,身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憂,其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國人誦之,太史書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賢,而唯陋是聞,子木其忍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奪其情也。
然《禮》之所謂“思其所樂,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母沒而不能執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豈待父母之命耶?今薦芰之事,若出于子則可,自其父命,則為陋耳。豈可以飲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寢疾,曾元難于易簀。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為然,是曾元為孝子,而曾子顧禮之末易簣于病革之中,為不仁之甚也。
(節選自蘇軾《屈到嗜芰論》)
[注]①芰:菱角。②祥:喪祭名,此處指父母死后十三個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時楚國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時楚國的羋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該家族成員。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父沒A而不能讀父之書B母沒C而不能執母之器D皆人E子之情自然也F豈待G父母之命耶?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屬,同“囑”,指囑咐,與《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的“屬”,兩者用法相同。
B.差,指美味佳肴,與《行路難》“玉盤珍差直萬錢”中的“羞”詞義相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也常常被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
D.正卿,是春秋時期部分諸侯國的執政大臣兼軍事最高指揮官,上卿兼執政卿于一身,權力僅次于國君。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祭祀父親的時候,屈建沒有使用菱角,他認為這種做法有悖于祭祀的法典。
B.在柳宗元看來,屈建沒有使用菱角去祭祀父親一事,是不符合孝道的要求的。
C.蘇軾認為,曾子、孟僖子、齊桓公等人,臨死時都是重視大義而不偏愛自己。
D.蘇軾認為,比起違背父親的遺命,讓父親留下淺陋名聲是屈建更不忍心做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屈子以禮之末,忍絕其父將死之言。(4分)
(2)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4分)
14.蘇軾用以批駁柳宗元的依據是什么?(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長相思
袁正真①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濃。湖山圖畫中。
采芙蓉,賞芙蓉,小小紅船西復東。相思無路通。
[注]①袁正真:南宋宮女。1276年,元軍攻人臨安,南宋滅亡。元軍便將南宋帝后大臣遺往大都,1288年,詩人汪元量經忽必烈賜準返回江南。本詞正是為汪元量餞行而作。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詞起筆通俗、簡潔,以兩座山峰的名字領起,巧妙入詞。
B.“淡濃”二字,運用比喻的修辭描寫出南北高峰煙籠霧繞的變幻之境。
C.“采芙蓉,賞芙蓉”不僅有山水花草之美,更有情感美、生活美。
D.本詞以樂景寫哀情,把相思無處說的情感融于湖山圖畫的美景之中。
16.有人認為本詞表現出對家國故土的相思之情,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 , ”兩句描寫阿房宮的建筑連接不斷,遮蔽天日。
(2)《六國論》在批評諸侯國對待土地的態度時,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子孫對待土地不珍惜,“ , ”,父輩祖先卻要披荊斬棘才能獲得。
(3)通過一些古詩,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的某些地名,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 ”或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
茶藝之中,更能顯示人力功效的是“湯候”,也就是煮茶時的火候。這在唐宋的煎茶風尚中尤為重要。有人說,茶之妙,全在火候,言之有理,這從陸羽《茶經》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① 。陸羽認為,燃料最好用炭,其次用干烈的木材,因為它們發火猛烈而無煙,不至于影響茶的正味;煮茶時要疾風烈火,煮至三沸,方可食用,但這些講究在今天來說,已經沒有 ② 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煮茶,并非單純燒水,而是樂在其中,享受烹茶的樂趣。燒水煙熏火燎,有何樂趣?烹茶之樂,恰恰就是由此開啟的。
如果身處這一文化現場,煮茶也是融聲、色一體的審美體驗,也就是“生活美學”的活生生的過程。從聽覺上說,從水將沸時細微的氣泡浮出的聲音,再到第二沸時的泉涌珠蹦,最后到了第三沸,茶器中竟也能翻江倒海、騰波涌浪!從視覺上說,茶末被滾燙激起,在水面上環游盤旋,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又如“若綠錢浮于水渭”“菊英墮于尊俎之中”,真是 ③ ,妙不可言!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19.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找到一個解題的角度,知識會為人們打開一扇門;結識一個知心的朋友,友情會為人們打開一扇門;抓住一個即將擦肩而過的機會,事業會為人們打開一扇門;發現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情趣會為人們打開一扇門;適時地恭讓對手,謙遜會為人們打開一扇門;樂觀地幫助別人,愛心會為人們打開一扇門。一扇門后面就是一條路,這條路不僅可以愉悅你的心靈,也會最終引領你抵達生活的彼岸。
沒有雄鷹飛不過的高山,沒有水手征服不了的江河。同樣,生活中,也不會有你無法贏取的目標。實際上,從你開始追求理想的那一刻起,一扇門就已經等在了你前行的路上。它不會背離你,也不會丟棄你,它堅貞不渝地等著你,只不過,有時候需要你付出一些耐心和艱辛罷了。這一點,誰都知曉。
只要你對生活的希望沒有泯滅,只要你的心門沒有關上,這個世界上,總有一扇門會為你而開。
20.下列句子中的“誰”和“這一點,誰都知曉”的“誰”,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他一玩起手機游戲,誰都不理睬。
B.小王,誰在敲門?
C.我就說了一句話,誰知道他竟然生氣了。
D.借問嘆者誰?言是客子妻。
21.畫波浪線部分為一組排比句,請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5分)
22.某些具體的表現手法在不同文體中可以通用。畫橫線部分頗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首章)之妙。試用古代詩歌理論分析畫橫線部分的語言特色。(5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面對海量資訊、多元觀點,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宮之中,因為通道太多而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如何篩選甄別。所以,“轉發”“跟帖”的熱度,成了信息選擇的風向標;“點擊”“點贊”的數量,成了觀點參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個段子,閱讀同一篇網文,轉發自同一個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難免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寧靜。轉發的熱門文章,原來是炒作;欣賞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筆;分享的養生知識,竟是偽科學;各種心靈雞湯、勵志美文,其實似是而非……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廣西北海市2024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1.B(B項強加因果。由材料一可知,問題式寫作和忽略了現實主義的廣闊性是現實題材創作存在的不同問題,二者之間并無因果關系。)
2.D(D項說法錯誤。由材料二倒數第二段“故事情節可以是虛構的,但是矛盾和感情,是要真摯的”可知“必須要通過真實的故事情節”這一說法太過絕對。)
3.C(A.B、D三個選項都是關于現實題材創作要熟悉生活的,符合材料二觀點“能把現實題材文學作品寫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而C項郭沫若的話語是關于文學與現實的相互影響,相較來說,C項最不適合。)
4.①該詩敘述詩人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既關涉現實又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照相式呈現,是對現實生活的“藝術整合”。②真情,真誠,對現實題材文學創作而言,是血脈,是靈魂。此詩借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作者真摯的憂國憂民之情。(每點2分,其他答案角度得當,言之有理也可)
5.①現實題材創作要更新觀念,活躍思想。創作者既不能偏離現實生活,更要熟悉生活,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整合”。②現實題材創作要提升理論認知,客觀認識社會生活。創作者既不能先人為主,也不能一味拔高。③現實題材創作要具有創新意識,提升藝術手法。創作者要認識到現實主義的發展性、廣闊性和再生性,在敘事和藝術上用心研磨。(每點2分,其他答案角度得當,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6.B(B項原因分析錯誤,以“鸕鶿鄔”為標題不只包含選項提到的原因,還涉及人物、情節、主旨等層面的原因。)
7.A(從小說的思想內容看,A項“凸顯了扶弱濟困的社會風尚”的表述,不符合這篇小說所要表達的合理利用漁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主旨。)
8.①接到關于鄔海蛟每天深夜去湖上偷捕的舉報電話后,他將信將疑,決定悄悄去烏家實地調查。②鄔海蛟在院內池塘邊張網、放魚、擺弄鸕鶿時,他大為疑惑,向其提出疑問,耐心等待結果。③看到“全副武裝”的鸕鶿將水中的漁網割破,聽到鄔海蛟的解釋后,他恍然大悟,稱贊不已。(每點1分,三點4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通過環境描寫來暗示。如小說開頭描述春風節過后洞庭湖長達九十天的休漁期,嚴禁捕魚,漁民們暫別捕撈生產,暗示了小說合理利用漁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主旨。②通過故事情節來表現。如敘寫休漁期漁民收拾漁船網具、過起平靜而安閑的日子,個別外鄉漁民偷捕,匿名舉報鄔海蛟等情節,說明禁捕令的實施要緊緊依靠廣大群眾。③通過人物形象來凸顯,小說中著力刻畫老漁民鄔海蛟不顧個人安危與榮辱以實際行動踐行禁捕令和基層干部惠大為堅持原則注重調查研究的形象,從而突出了小說主旨。(每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者,酌情賦分)
10.BDF(原文意思:父親去世后不忍讀父親的書,母親去世后不忍用母親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難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嗎?)
11.B(第一個“羞”,“進獻”之意;《行路難》中的“羞”,通“饈”,美味的食品。)
12.C(文中提到管仲重病,提醒齊桓公怎么做,表現的是管仲的“重視大義而不偏愛自己”。)
13.(1)屈建依照禮法的末節,忍心拋棄他父親將死時的托付。(“末”“絕”各1分,句意2分)
(2)君子用德行來愛人,小人用無原則的寬容來愛人。(“細人”“姑息”各1分,狀語后置1分,句意1分)
14.①子木是德才兼備的楚國上卿,之所以對于父親臨死時叮囑的話拋棄不用,是因為不能因為父親自己的私欲而觸犯國家的祭祀制度。②君子都重視道義,不偏愛自己。③曾子的名言: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每點1分)
15.B(“淡濃”沒有運用比喻的修辭。)
16.首先,結合本詞背景來看,汪元量的南歸,撩起彼此的離愁別恨,激起了心中郁積已久的故土之戀、家國之恨、絕望之苦。其次,詞中描寫的芙蓉美景,不是眼前所見,而是回憶中故都的美景。最后,“無路通”所指并非癡小兒女的愛情,而是指故國在千里之外,無路可通的悲愴。所以本詞主要表達了詞人對家國故土的相思之情。(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1)覆壓三百余里 隔離天日(2)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3)青楓浦上不勝愁 潯陽江頭夜送客/家在蝦蟆陵下住/前月浮梁買茶去
18.①窺見一斑②用武之地③千姿百態(每空1分,意思對即可)(窺見一斑:意思是只了解一二。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險要,利于作戰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機會。千姿百態:形容姿態多種多樣或種類十分豐富。)
19.如果身處這一文化現場,就會發現煮茶也是一個融聲、色體驗為一體的審美過程,也就是“生活美學”的活生生的過程。(4分,修改一處得2分)(原句有兩處錯誤,一是偷換主語,“如果身處這一文化現場”,相當于“如果你在這一文化現場”,陳述對象是“你”,而后面句子轉為對“煮茶”的陳述了。針對這一錯誤,可以在“煮茶也是……”前增加“就會發現”。二是主謂搭配不當,“煮茶也是……審美體驗”,“煮茶”是一項活動,而“審美體驗”是主觀感受,二者不可直接搭配,可改為“煮茶也是一個融聲、色體驗為一體的審美過程”。)
20.A(文中和A項都表示任指;B項表示疑問,問哪一個人;C項“誰知道”可以看成一個整體,表示沒想到;D項表示特指,指具體的某個人。)
21.畫波浪線部分六個句子,以“……,__會為人們打開一扇門”構成排比;而前四個句子的前一個分句以“__(動詞)一個(定語)的__(名詞)”為結構,后兩個句子的前一個分句以“__地____(動詞性詞組)”。(2分)整個排比句從不同角度闡述“打開以扇門”的內涵和途徑,形象且有強烈的說服力,整齊中有變化,靈活而不呆板。(3分)(意思對即可)
22.畫橫線部分借鑒了古代詩歌里比興手法。(1分)文段以“沒有雄鷹飛不過的高山,沒有水手征服不了的江河”起興,引出觀點句“生活中,也不會有你無法贏取的目標”。(1分)而“雄鷹飛過高山,水手征服江河”與“你贏得目標”又有某些相似,具有比喻的性質。(1分)借用比興手法進行議論,既自然地引出論點,又增強了論證的形象性,行文不落俗套。(2分)
23.[寫作指導]如今,面對海量信息,很多人喜歡跟風轉發,人云亦云,造成很多文章真假難辨。實際上,網絡并沒有改變人們的思維實質,只是改變了抵達思考的方式。面對觸手可及的龐大信息,是迷失方向還是有效整合,取決于思考習慣的養成。滿足于當復讀機、傳聲筒,不愿思考;滿足于淺閱讀、淺吸收,不會思考;滿足于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終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即便是碎片化閱讀,也需要系統性積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維路徑、認識方法,從而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如果是簡單化觀點,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邏輯誤區、認識盲點,不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沒有了辨別思考的能力,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思考是勤奮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懶惰是思想懶惰。不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只有保持獨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帶來人類智慧的增長,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參考立意]保持獨立思考和理性思辨;勿讓浮云遮望眼;不做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思考是一種能力。參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屈到喜歡吃菱角,他生病了,喚來家臣囑咐說:“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時,家臣將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說:“這是您父親托付的。”屈建說“不能這樣。我父親執掌楚國的政事,他的法令記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對上可以比照先王,對下可以教導后人,即使不是楚國,諸侯各國也沒有不稱贊的。祭祀的法典上說:國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豬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魚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醬是從國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進獻珍貴奇特的東西,不陳列品類繁多的祭品。我父親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欲而觸犯國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材料二:
屈到喜歡吃菱角,他生病了,喚來家臣囑咐說:“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時,家臣將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說:“(這樣做雖然)違背(父命)卻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對說:“屈建依照禮法的末節,忍心拋棄他父親將死時的托付。而且《禮記》說“在致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夠符合正道呢?”
柳宗元的認識太淺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備的楚國上卿。難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長輩好像他們活著時一樣,何況對于父親臨死時叮囑的話,拋棄不用,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嗎!這一定是有比拋棄父親臨死時的囑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變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曾子得病時,(對孟敬子)說君子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孟僖子臨死時,讓他的兒子向孔子學習禮。管仲病危時,勸齊桓公趕走三個寵臣。這幾位君子的話,有的涉及掌管國家大事,有的勸誡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誨自己的子孫,雖然他們所追求的不一樣,但是都重視道義,不偏愛自己。現在楚國顯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諸侯中聞名,身為上卿,臨死時不存問百姓,卻憂慮飲食,他太簡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國人都談論這件事,史官記載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會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聽聞他的淺陋,子木難道忍心做這樣的事嗎?所以說:這一定是有比拋棄父親臨死時的囑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變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可是《禮記》中所說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吃什么”,這是說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歡吃羊棗,(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棗。父親去世后不忍讀父親的書,母親去世后不忍用母親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難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嗎?現在用菱角做祭品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適,如果由他的父親命令,就是淺陋了。難道可以因為飲食的原因,而造成父親極大的淺陋嗎!
曾子臥病,兒子曾元對更換竹席感到為難。曾子說:“君子用德行來愛人,小人用無原則的寬容來愛人。”如果認為柳宗元的話是正確的,這樣看來曾元是孝順父母的兒子,曾子考慮禮法的末節,要求在病情危急時更換竹席,就是很愚鈍呀。
高考語文必背古詩文有什么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觀刈麥(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雁門太守行(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高考語文怎么學
1、對于高中語文的答題方面來說,想要提高語文的成績,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語文答題重點,并且加以積累,還有一些語文的表達方式比如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等等。雖然說有些本質是相同的,但術語的說法不同。舉個例子:比喻在修辭方法里叫比喻,在說明方法里叫打比方,在說明方法里叫比喻論證。千萬不能混淆。提高語文課上的聽課效率。
2、語文基礎知識盡量不丟分。高中語文選擇題部分有很多字詞類的基礎知識,這也是同學們失分率較高的一塊,為了避免該類題型丟分,大家需要把所有字詞、成語、病句等專題做系統梳理復習,統一背誦,區分易混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