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孩子與父母有分歧怎么辦(2)
高考填志愿別只圖面子盯熱門
高考成績達到或超過某類、某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后,能否被高等學校錄取,能否考上滿意的高校和專業,考生填報的志愿將起決定作用。因此,每個考生都必須十分重視志愿的填報。遼寧招考部門在考生填報志愿上,給出應考慮的四大因素。
●講解篇
報志愿有規律可循
填報志愿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確定具體的學校和專業志愿以及科學合理地安排它們的順序,確實是件十分復雜的事情。但是,填報志愿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估分】不要盲目樂觀或妄自菲薄
正確估分是填報志愿的基礎。遼寧省今年繼續實行估分填報高考志愿的辦法。正確填報志愿的基礎是考生對自己的高考成績進行正確的評估。考生在估分時一定要客觀,要實事求是,既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妄自菲薄。
【信息】了解備選院校近年招錄情況
了解備選院校近年來招生錄取的最低分數線以及近年來錄取新生的第一志愿人數、實際錄取數、錄取分數線等數據,作為自己填報志愿的一個參考。另外還要根據考生本人平時學習成績和高考的臨場發揮情況,推斷自己在本校、本地區考生中的位置,再結合往年該位置被錄取的情況,來確定自己應該選擇哪一類、哪一層次的院校。
【限制】掌握體檢標準,確定目標
要詳盡掌握《體檢標準》,根據考生本人身體條件,確定有無限報的專業。這些都是每位考生和家長選擇志愿的重要依據,在填報志愿前,一定要認清形勢,找準位置,確定目標,實事求是,不可好高騖遠。
●分析篇
四大重要因素不能決定一切
考生填報志愿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升學、就業、學校和上學成本應該是考生和家長考慮最多的因素。
選擇少不代表沒選擇
(對象:高考成績不大理想又希望確保升學的考生)
升學因素
重點考慮這一因素的考生,一般是把保證被錄取作為第一目標才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這一般是高考成績不大理想又希望確保升學的考生。但在保證能夠被錄取的情況下,仍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潛能能否通過學這個專業得到更大發展,選擇面雖然少,但仍有選擇。一方面,在有限的選擇中,去選擇更適合自己潛能發展的專業,無疑為自己今后的發展選擇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另一方面,雖然不能進入符合自我潛能發展的“最佳”專業,但如果是相近專業,同樣能為今后“最佳”專業方向的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熱門專業未必適合你
(對象:所有考生)
就業因素
近年來,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首先考慮就業是一部分很有把握被錄取考生的想法,能否順利就業,也是考生家長非常關心的。但如果過于看重就業因素,而忽視個人潛能的發展,也有可能得不償失。原因有二:一是職業“特點”變換很快,難以把握。當你認為很“熱”的時候,可能快到“冷”的時候了;二是即使找到了需求很大的專業,如果學得不開心或不夠出色,或者說不適合這種職業,同樣也容易被淘汰。
因此,家長和考生們切莫被眼前某些專業“火熱”的就業形勢所誤導,在充分考慮就業前景的同時,別忽視了自我潛能是否能在這個領域得到更大的發展。
千萬別為“面子”報大學
(對象:成績優異的學生)
學校因素
非名牌大學、非一流大學不去,這是一部分“尖子”學生的普遍想法。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潛能發展的專業相去甚遠,可能獲得的只是暫時的“面子”。在報考名牌大學、一流大學的同時,不要忽視專業的選擇。因為專業將可能終生與你為伴,而學校只與你相處短暫的時光。未來社會雖然需要通才,或復合型人才,但專業更是立足之本。選擇了更能充分發揮潛能的專業或職業,你的人生目標就會更明確。
擇校時可考慮貸款助學
(對象:家庭經濟困難的考生)
成本因素
家庭經濟困難的考生,一般要考慮選擇收費標準相對較低或獎學金、助學條件較好的院校和專業,而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如果自己的潛能發展的確可以在這樣的院校找到相應的專業,那是最好不過了。但如果和自己的潛能發展相背離,則需要慎重考慮。我國已經出臺了“貸款助學”的政策,充分利用這個條件進入你的“最佳”專業,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參加社會實踐。
●提醒篇
提防4類填報誤區
填報高考志愿確實非常復雜,常常難以取舍。從遼寧省近幾年的高考志愿填報情況來看,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往往存在一些誤區:
1
盲目攀比、從眾填報
[誤區]
有的考生容易“跟著感覺走”,聽說哪所學校好、哪個專業“熱”,就跟著填。有的考生見別人填的學校層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沒面子,也就跟著“摸高”。有的是由于對自己的考試成績估測不準,選報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可能后果]
選報力所不及的志愿,造成落榜。
2
將志愿選擇等同于職業選擇
[誤區] 近幾年招生中,有的學校(專業)報考人數過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人數為計劃招生人數的2倍、3倍甚至十幾倍之多,志愿“撞車”現象嚴重。而有的學校或專業卻很少有人填報甚至無人填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長對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情況、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社會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為的、傳統的、世俗思想的影響,將志愿的選擇等同于未來的職業選擇。有的考生出于對未來職業的考慮,在選擇專業時只考慮所謂的“熱門”專業。
[避免方法]
為避免失誤,如果考生一定要選擇“熱門”專業,一定要選報“熱門”不忽視“冷門”,冷熱結合,同時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為安穩起見最好在專業上避“熱”就“冷”,轉而在學校上選“優”。
3
高分考生一定能錄取到好學校
[誤區]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考生,按理說,都應該被錄取到好學校、好專業。但事實卻不盡然。競爭一般是以省級為單位的,全省絕對高分的考生被錄取到好學校一般不會成問題,但相對高分的考生就很難保證了。主要原因在于志愿填報不當,主觀臆斷,盲目認為自己是學校第一名報某某校肯定沒問題,甚至固執地只報一個學校、一個專業,又不肯服從到其他學校及專業就讀。
[可能后果]
一旦失誤就很可能名落孫山。
4
信心不足,怕高就低
[誤區]
與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種情況是信心不足,只求穩妥保險,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這種事情往往發生在平時成績處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實,完全沒有自我低估的必要。成績好的學生要勇于報考重點大學,第一志愿可選擇正常情況下能夠考得上的目標學校,把保險和穩妥留給其他志愿。
[具體表現】
對學校專業不了解,或望“名”生義,或心存偏見。一是填報志愿僅看校名,以為校名有著“地質”、“石油”等字樣的學校,就只設置這些艱苦專業,其實這些學校也有其他專業;二是心存偏見,將師范、農業等劃分為艱苦專業,認為就業出路不佳,其實這些學校和專業的就業率也很高;三是對一些省外學校不了解,只因為有的學校不在直轄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報。
看過“高考志愿孩子與父母有分歧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