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提分技巧
1.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有的同學感覺政治課比較枯燥,所以,對政治課缺乏學習的興趣。其實,理論都是對具體問題的總結和升華,都存在著抽象、枯燥的問題。高中政治課有些內容比較生動有趣,有些內容的確比較枯燥。對政治課缺乏興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學們的學習方法有問題、學習中受實用主義的影響以及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政治學科的誤解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旦嘗到了學習政治科的甜頭,就能改變部分同學中存在的感覺政治課枯燥的問題。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改的三維目標之一的能力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掌握基本知識,進而提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諺語云“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促使人的成長和發展,使人受益終身。要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聽課——復習——作業,這幾個環節是學習的法寶。
高考政治答題模板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原因與措施
(1)原因
①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
②擴大消費需求有利于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擴大消費需求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④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2)措施
國家:①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居民收入。
②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保持供給平衡,保持物價穩定。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政策,調節社會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統籌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差距,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
④發揮財政的作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
⑤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快消費結構升級。開發利用國內、國際市場,尤其是開拓農村市場,充分發揮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
⑥政府要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種違法行為,為消費者創設良好的消費環境。
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務,使自己的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個人:要通過自己的知識和勞動,增加個人收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高考政治答題方法
1、圍繞一個目標: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
2、本著一個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即實現“五個統籌”的目標。
3、貫穿一條主線:優化經濟結構
4、發揮三種動力:科技創新、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1)科技創新。宏觀(國家):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微觀(企業):采用先進科技,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等。
(2)深化改革。體制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諸內容。制度創新: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管理創新:企業內部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
(3)擴大開放:完善涉外經濟體制,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面向國際市場,利用國際資源。
高考政治知識點總結
1.明確什么是國家的宏觀調控
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其中,促進經濟增長是國家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因為經濟增長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保障。
2.把握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原因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國家之所以要進行宏觀調控,一是為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①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有些經濟行為不能發揮調節作用,比如國防、消防、公安等這些公共消費;有些經濟行為是不能讓市場對其發揮調節作用,比如走私、槍支彈藥等等。所以,如果一切經濟活動都靠市場實現調節的話,必然會造成社會生活的混亂,要使市場經濟有序進行,就必須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②即使在市場調節可以廣泛發揮作用的領域,市場調節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即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這些會帶來經濟的波動和資源的浪費,引起社會矛盾,不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二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
3.全面把握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
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
4.把握市場資源配置與國家宏觀調控的關系
區別:①發生作用的途徑和手段不同。市場配置資源是通過市場上價格、供求和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人們的經濟活動,調節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國家宏觀調控是國家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控制和調節。②二者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不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國家的宏觀調控要在尊重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進行,是重要的資源配置方式。
聯系: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不僅要求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國家的宏觀調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資源配置體系。要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續地發展,必須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比資本主義國家做得更好的,更有成效。
高考政治知識點歸納
1、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
(1)民族節日:
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關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2)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為什么要)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
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