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考政治的必背知識點
經濟
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兩個屬性:價值和交換價值
1.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 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面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饑,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4. 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面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 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于求是,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7. 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比如李凱生產一部汽車需要花30天的時間。李凱生產一部手機的時間需要花10天時間,那么這部汽車在市場上的價格是這部手機的價格的3倍(可以假設汽車3萬元,手機1萬元)。也就是說生產一件東西,如果花的時間越多,那么它的價格也就越高。但是價格也受供求關系影響,當市場上賣汽車的很多,賣手機的相對少的時候,這時候汽車價格可能會稍低于3萬,手機稍高于1萬,但汽車價格基本還是手機價格的3倍
8. 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
9.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因為系數低,說明花在吃飯上的錢很少,剩下的錢可以用在娛樂上、裝修、購買奢侈品
10. 中學生的消費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適度消費,同時不可以盲從別人,消費的時候要理智,平時消費中;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盡量少買或者不買對環境有危害的商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不能隨意揮霍。
高考政治知識點歸納
1、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是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2、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熔煉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
3、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①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②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勤勞勇敢: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④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高考政治知識點梳理
1、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
(1)民族節日:
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要保護文化遺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關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2)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為什么要)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
高考政治學習方法
1.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有的同學感覺政治課比較枯燥,所以,對政治課缺乏學習的興趣。其實,理論都是對具體問題的總結和升華,都存在著抽象、枯燥的問題。高中政治課有些內容比較生動有趣,有些內容的確比較枯燥。對政治課缺乏興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學們的學習方法有問題、學習中受實用主義的影響以及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政治學科的誤解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旦嘗到了學習政治科的甜頭,就能改變部分同學中存在的感覺政治課枯燥的問題。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改的三維目標之一的能力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掌握基本知識,進而提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諺語云“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促使人的成長和發展,使人受益終身。要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聽課——復習——作業,這幾個環節是學習的法寶。
高考政治答題技巧
第一,審材料,要逐字逐句閱讀材料,關鍵詞標下,提取有效信息,摒棄無效信息。首先弄清題目的材料共分幾個層次,抓住每層材料的關鍵詞語,明確每層大意,在此過程中要關注句號、分號對分層的提示;其次要把握每層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從整體上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和意圖,明確整個材料的意圖也很重要,它關系到命題人想考你什么,想讓你答什么,如果抓不住整體意圖,答案就可能會偏離方向。
第二,審設問,明確答題方向,要注意設問中的限定性要求。首先要明確設問所要求運用的理論知識范圍,即用哪個模塊知識作答。其次明確設問方式,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哪個角度來要求的。再次通過設問中的關鍵詞,明確問題中的特殊要求,找出答題的依據和切入點。審設問意在明確設問指向,克服一看試題就答題的馬虎作風。
第三,審設問與材料的關系,構建答題思路。要理出答案布局的層次性,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按“先重點,再其他;先理論再材料;先教材再創新”順序組織答案。特別要注重時政語言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