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社會價值練習
高考政治社會價值練習:選擇題
B.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
C.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發展
D.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進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2015年的流行語都是對社會生活實際的反映,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沒有體現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故選項A正確,并據此排除選項CD。選項B說法錯誤,應該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故排除。
2.“華西樣本”是經歷了30多年不倒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典型。有專家總結,華西的發展就是綜合運用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資本這四大資本。前老書記吳仁寶說:“中國25~30個小村,還不如華西村一個家庭。”目前華西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個:一是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二是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每個村民至少每年都可以分到3000元福利;三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資本分紅,“多提多積累,少分配;少分現金,多轉制。”華西村秉承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念( )
①符合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要求
②能創造性地綜合各種條件促發展
③取決于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
④創造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規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受客觀規律的制約。規律具有客觀性不能改造、改變、創造。故③④說法錯誤,應排除。華西村秉承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念符合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要求,表明能創造性地綜合各種條件促發展。①②正確且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選A。
3.2015年是萬隆會議60周年。如果說60年前“和平相處、求同存異”是萬隆精神的時代主題,那么60年后的今天,“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則最能抓住時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亞非國家應該與時俱進,在繼承和發揚萬隆精神的同時,賦予萬隆精神新的時代內涵。這說明( )
A.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B.價值判斷和選擇往往會因人而異
C.萬隆精神走出歷史誤區漸趨成熟
D.共同的價值判斷是社會發展動力
[答案] A
[解析] 如果說60年前“和平相處、求同存異”是萬隆精神的時代主題,那么60年后的今天,“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則最能抓住時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不同時期,萬隆精神具有不同的內涵,說明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A符合題意;B、C與題意不符;D觀點錯誤;故答案選A。
4.水,無私、和合、堅韌等品性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追求,水的品性象征著君子風范,做人處世應從善如流。水的上述品性啟示我們要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就應該( )
①作出普遍適用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②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③把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作為最高價值標準
④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水的品性象征著君子風范,做人處世應從善如流。這啟示我們要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就應該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②④正確;①中的“普遍適用”說法錯誤;③說法錯誤,應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5.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考在不斷改革,從“3+2”模式,到“3+綜合”模式到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仍將不斷穩步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這體現了( )
①事物的量變必然能夠引起質變
②認識具有循環反復性和無限上升性
③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考在不斷改革,這體現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④正確;①說法錯誤,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生質變;②中的“循環”說法錯誤。
高考政治社會價值練習:主觀題
6.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世界矚目,萬眾關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改革進入深水期、攻堅期,也迎來了法律體系形成后的大修改、大完善期。近年來,我國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規,如《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這將構建起讓創造熱情競相迸發、創新動力充分涌流的制度環境,為激發發展活力、鼓勵創新創造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材料二 H市堅持與時俱進,大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法治思維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具體做法有:以社區黨建為抓手,以黨代表工作室為平臺,聽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動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市政府梳理相關法律法規,出臺《關于深化社區治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社區行政工作站、居委會、社區服務機構等7類治理主體,制定社區工作清單,讓社區機構的職責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選舉產生居委會、議事監督會等自治組織,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區事務;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進社區”活動,引導社區干部和群眾自覺守法、辦事依法。經過改革實踐,富有活力的基層協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
(1)運用“社會發展的規律”有關觀點,闡明我國修改完善法律的必要性。
(2)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相關知識,分析H市推進社區治理法治化的合理性。
[答案]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隨著改革進入深水期、攻堅期,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我國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規既是適應新常態發展的要求,又為激發發展活力、鼓勵創新創造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①針對存在的問題,以法治思維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在實踐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②堅持與時俱進,著力提高社區治理法治化水平,把握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基層法治體系,改革上層建筑,遵循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④依法推動社區協同共治,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