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重點知識復習
2、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當供不應求時,商品短缺,購買者爭相購買,銷售者趁機提價,買方不得不接受較高的價格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現“物以稀為貴”的現象。這就是賣方市場。
當供過于求時,商品過剩,銷售者競相出售,購買者持幣待購,賣方不得不以較低的價格處理他們過剩的存貨,于是出現“貨多不值錢”的現象。這說是買方市場。
供求影響價格
(1)供不應求——搶購——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賣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2)供過于求——滯銷——價格下跌——形成買方市場(買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
3、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4、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不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時間。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于每個商品生產者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用高于或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的商品,都只能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出售。因此,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處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則處于不利的地位。
賺錢:個別勞動時間小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賠錢:個別勞動時間大于社會必要勞動時。
高三政治備考經驗交流
1.夯實基礎創建結構突出專題
經過一輪復習后,學生對某些知識又再次遺忘,需要學生在掌握知識細、準、全的基礎上,實現知識體系與學科能力的提升,同時需要結合時政專題讓重點更加鮮明的呈現出來。
第一、夯實基礎、創建結構,主要實現以下目的:一是學生對已有知識能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對各個模塊的知識能形成有效調度與遷移;二是要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重點攻堅,強基固本;三是要針對學生自身薄弱點,進行查漏補缺。構建知識網絡,每一本書里面都有框題和目題,記住這些將有利于我們對知識點深化記憶,特別是《哲學》這一本書,構建知識網絡來進行強化記憶是取得高分的必走之路因為在政治的非選擇題來說,哲學知識占的分值是相當大的。所以非選擇題部分就得要回歸書本知識,記憶知識也有技巧早讀前可背一些,晚讀后也可以背一些,就這樣一天一點很容易就背完了,切記要反復背,不然就會背了這本忘了那本,特別強調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不外乎就是唯物論、認識論、唯物辯證法。
第二、關于專題,首先,要明確考綱中本專題涉及到的考點,就是要知道高考到底考什么;要再現歷年高考本專題的考點,切實了解高考怎么考。其次是構建體系,雙向著手,把單元體系和主體體系兩條線結合起來,切實實現專題內與專題間內容的有機結合。再次,要針對學情和教情,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教學,避免做無用功。同時,還要對易混點進行探究,把以前沒有解決的突出問題和易錯題以錯誤方式呈現,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還可一以讓學生把總結的錯誤拿出來大家共享,實現學生思維的碰撞。最后,要與其他專題知識鏈接,在這里特別強調角度必須具體。期間,要結合高考真題進行應用與訓練。
2.提高分析和解題的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及整體框架的前提下,加強訓練,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和解題的能力。在解題時首先應分析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讀材料提煉信息,現在的設問靈活性較強,對設問的分析非常關鍵,應要注意一下幾點:
第一,看設問的范圍或角度。范圍明確之后,就可以建立設問與課本知識的聯系,答題準確性才能提高,例如:題目設問模式是:請你結合材料“從國家職能角度”或“文化的功能角度”或“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說明…時,只要我們熟知國家職能、文化功能、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知識,答題的方向就把握準確了。常見的模式為“從…角度”、“運用…知識”等。
第二,看設問的主體。這體現最明顯的是在對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知識的考察中,分析設問時要抓住主體,例如常涉及到得主體有:國家(政府、國務院);黨(中共中央),民族,宗教,國與國外交,公民,人大代表,企業(公司),消費者等。主體找準確,不管設問落腳點是什么,找和主體相對應的知識點即可。
第三,看設問的落腳點。根據歷次考試,可以概括設問落腳點主要有一下幾類:原因類(為什么、意義、說明理由,);措施類(怎么辦、提合理化建議);評析類;觀點類。
高考政治易錯知識點
1、政府直接行使管理經濟的職能
2、政府參與企業經營活動
3、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的間接行使者
4、直接選舉是我國選舉制度的本質特征
5、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
6、權利與義務等同
7、黨代會修改憲法
8、安理會成員國三分之二贊成即可通過決議
9、全國人大和其它國家機關是相互監督的關系
10、人民代表大會和其它國家機關都是由選民選舉產生的
11、國務院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2、中共中央是我國的國家機關,行使決定權
13、人民政協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
14、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共同執政
15、財產多少是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主要標準
16、我國解決了各民族間發展晃平衡問題
17、經濟發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團結的充分條件
18、國家之間的關系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
19、處理國際問題要按聯合國的決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
20、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制定法律的權力
高考政治必考知識點
1.國家(含義;屬性)
(1)含義: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政治權力機構。(或者說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2)屬性:具有主權屬性、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其中,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2、國體
(1)含義:即國家性質,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具體地說,就是國家政權掌握在哪一個階級手中;哪個階級是統治階級,哪個階級是被統治階級。
(2)決定因素: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
(3)判斷標志: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實行為哪個階級服務的政策,這是判斷國家性質的根本標志。
3.民主
(1)含義及其階級性:是指在一定階級范圍內(統治階級內部),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是國體(“在一定階級范圍”,即統治階級內部)和政體(“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統一。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與專政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一方面,民主與專政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民主只適用于統治階級內部,專政則適用于被統治階級。另一方面,民主和專政是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
4.國家職能:
(1)含義:是指國家在階級統治與社會管理中所負的職責和功能。它反映了國家活動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務和主要任務。
(2)分類:對內職能(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對外職能(保衛職能和交往職能)
(3)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的關系: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
5、我國的國體:
(1)名稱及含義:我國的國家性質(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含義
(2)首要標志,階級基礎:工人階級的領導是我國國家性質的首要標志。工農聯盟是我國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基礎。)
(3)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4)特點及優點:廣泛性和真實性。第一,民主具有廣泛性。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權利的廣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實性。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
高考政治基礎知識點歸納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制的法制化進程
(1)1949年9月,政協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2)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民族自治寫入憲法。
(3)1984年10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為基本法,標志民族自治進入了法制化建設的新階段。
(4)200 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擴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
2、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制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涵義
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為三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縣以下不實行自治,但可以設立民族鄉等補充形式。
②全國建立5個自治區、30自治州,120自治縣。
(3)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①民族自治機關的含義: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含義: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B.民族自治權的主要內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權是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