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設問方法總結
①就圖填空:在區域定位基礎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認,主要從圖或材料中獲取信息;
②原因類問題: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回答;
③區位因素分析類問題: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④環境問題分析: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角度考慮;
⑤措施類問題:主要從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個方面結合實際考慮。
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1)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2)異: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高考地理常考知識點
熱帶草原氣候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范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緯23.5之間
海陸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亞的北部和東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氣候特點(特征):全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干濕季。
4、氣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濕季)和信風帶(干季)交替控制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草原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植被類型:熱帶草原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動物:長頸鹿,羚羊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紅土
6、該氣候區內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亞的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蘇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喀爾、馬里首都巴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亞,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約翰內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港口城市里約熱內盧,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畜牧業發達,耕作業以小麥為主,濕季播種,干季收獲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考地理基礎知識點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