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地理章節試題及答案(2)
山地的形成章節試題答案
1. B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甲處巖層斷裂并發生了明顯位移為斷層,乙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丙處巖層向下凹為向斜。
2.C 3.B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M山地為斷層相對上升的巖體形成的,屬于斷塊山。廬山、華山和泰山都是斷塊山,而喜馬拉雅山是褶皺山。
4.B 解析:圖中由于巖層的擠壓形成褶皺構造,褶皺基本形態分為背斜和向斜;圖中沒有巖層的斷裂和明顯位移。
5.B 解析: Q地為向斜構造,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地下有巖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巖,石灰巖受熱可能形成大理巖;P地為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P地④巖層已被侵蝕掉。
6.C 解析:庫區所在的谷地屬于背斜谷,背斜頂部因受張力易被侵蝕而成谷地。
7.A 解析:該處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和斷層,是地殼運動形成的。
8.B解析:火山噴發時,如果巖漿沿著地殼中央噴山口或管道噴出,會形成火山,不會形成玄武巖高原;長白山主峰、富士山都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涌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火山規模有大有小,小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9.D 10.C解析: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彎曲)為褶皺,變位(錯動)為斷層。圖中②為地塹、③為向斜山(或背斜谷)、④為地壘。
11.B解析:根據圖中甲處的山地來看,其巖層明顯是向下彎曲,所以應是向斜構造。
12.A 解析:從地質構造看,泰山的形成應屬于發生在兩條斷層之間相對上升的巖塊,即圖中的①。
13.C 解析:背斜是石油、天然氣的良好儲藏構造,圖中③是背斜構造。
14.A解析:臺灣島地形以山地為主,沿海地區地勢較為平坦,適宜修建鐵路,而中部為臺灣山脈,修筑鐵路成本高、難度大,故沒有直接聯系東西部的橫向鐵路。
15.A 解析:根據題干及剖面圖可知,從白堊紀到第三紀再到第四紀,巖層為從老到新。仔細研讀合肥附近的地質剖面圖,可以發現巖層中間老,兩翼新,故地質構造應為背斜,且巖層上拱,故選A。
16.A 解析:根據圖中六大板塊的分布、輪廓,可以判斷出太平洋板塊以大洋為主,很少有陸地,而其他板塊均包含有大面積的陸地。
17.C解析:由喜馬拉雅山的位置來看,剛好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地帶附近,是由這兩大板塊擠壓而成的。
18.C 解析:從地形上看①③為山,從地質構造上看①為斷塊山,③為向斜山。
19.D解析:第2題,隧道一般建在背斜處,即圖中丁處。
20. A解析:山區公路的建設要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要盡可能多地穿過居民點,以方便客貨的集散;山區公路應避開陡坡,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彎曲迂回前進。
二、非選擇題
21.答案:(1)B處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該處巖層中間老,兩翼新
(2)A處為向斜,槽部因受擠壓,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
(3)大理巖(或變質巖) 石灰巖受巖漿侵入影響,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易發生變質
(4)B處。B處為背斜核部,背斜的巖層受力點在兩翼,在背斜核部開隧道不易塌方,安全性、穩定性好;背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順巖層向下滲流,不會因積水而影響交通,也不會威脅隧道安全。
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A處巖層中間新,兩翼老,應為向斜;而B處巖層中間老,兩翼新,應為背斜。第(2)題,A處為向斜成山,屬于地形倒置,主要是向斜槽部和兩翼遭受差異性侵蝕的結果。第(3)題,花崗巖為巖漿巖,則巖漿和石灰巖的接合處容易發生變質,形成大理巖。第(4)題,一般來說,從安全性方面考慮,隧道多選擇在背斜處。
22.答案:(1)② 受地形的影響,山地地區修建公路要避開陡坡,盡量沿等高線修建。
(2)考慮經濟因素,盡可能多經過城鎮,加大運輸量,提高經濟效益。
(3)B
解析:第(1)題,從b鎮到a鎮的公路,①、②兩個線路比較可以看出①要經過兩座山脈,地勢起伏大,②在谷地中通過,相對平坦。第(2)題,圖中繞道經過c鎮,可以加大運輸量,促進經濟發展。第(3)題,從圖中的兩條線路比較發現,b~d線路經過的地區地勢平坦,a~b線路經過山區,地勢起伏相對要大一些,因而工程造價稍高。
23.答案:(1)流水侵蝕作用。
(2)B,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A,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3)③地附近。
解析:據圖可以知道,此處因褶皺而引起地勢起伏變化,甲、乙兩地的地質構造為向斜,能夠形成山地和流水侵蝕作用有關。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堅硬的花崗巖可作裝修材料,屬于巖漿巖。
山地的形成地理章節試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