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區位因素地理教案及反思
城市的區位因素地理教案:
1.了解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2.掌握城市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識記一些典型城市的名稱和特點;
3.能舉例說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幾種區位類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培養讀圖、用圖能力;
2.通過結合當地實例,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自然條件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因素;
難點:
1.結合實例理解城市的形成原因;
2.結合課文插圖來理解城市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問題”教學法;資料和個案分析法;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提問: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聚落,聚落可以分為幾大類?(鄉村和城市)。
結合世界地形圖和政區圖,世界城市的分布有何特點,原因是什么?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一、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與城市區位:平原 高原 山區
質疑討論、學生探究
多媒體展示:讀中國地形圖和政區圖,我國地形分布有何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多媒體展示:讀《中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圖》,我國城市空間分布有何特點,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區?(東多西少,多分布在第一階梯上)
教師分析: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如中國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級階梯上。
2.氣候與城市區位:降水較多、氣溫適中
多媒體展示:讀《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區分布示意圖》《中國氣候分布圖》《中國政區圖》。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填充圖上描繪400毫米年降水量線;討論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的地理意義(是我國半濕潤、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干旱地區的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美國城市分布與地形有何聯系。
教師分析: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干旱地區的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美國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芝加哥-匹茲堡”和“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帶,分別位于美國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平原以及西部的沿海平原上。高原和山區也有城市分布,但城市的發展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種氣候類型區?(只有包頭、蘭州、烏魯木齊、齊齊哈爾幾個城市位于該線的西北部,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該線東南部氣溫、降水等氣候適宜的地區)。
3.河流與城市區位:用水 運輸 防衛
讀《中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圖》《中國政區圖》《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區分布示意圖》,中國和世界主要城市分布與河流有何關系?(世界和中國的大多數城市,總有河流流過城市周圍,或者穿城而過。所以說,河流對城市的城址選擇具有深遠的影響)。
教師引導、總結啟發,引導學生讀圖和思考
1.為什么平原大城市特別多,且城市分布又比較密集呢?
2.為什么大河沿岸大城市特別多?
3.為什么氣候適宜的地區大城市特別多?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很大,說明自然條件對城市區位的影響是深刻的。
城市的區位因素教學反思:
優點:
1、導入很好,聯系個人經歷,圖文結合。
(課堂導入語:我是徐州人,本科讀的是徐州師范大學,現在的名字叫江蘇師范大學;本科畢業后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生,但是在北師大讀了一年之后,我突然產生了一種沖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所以,我就去西藏拉薩支教了一年,然后再回到北京繼續完成學業,今年6月份畢業。可以說,徐州、北京、拉薩是目前為止對我的人生影響最大的三座城市。因為徐州是我的家鄉,北京為我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我在拉薩的一年收獲了一份特別、讓我終生難忘的人生經歷。
徐州、北京、拉薩,這三座城市各有特點,徐州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漢文化的發源地;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既有古老的紫禁城,又有現代化的CBD;拉薩是藏傳佛教中心,每個藏民一生中最高的榮耀就是磕長頭,去大昭寺前朝拜;而且拉薩還有一個美麗的別稱,叫日光城。
實際上,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點。《中國城市性格》這本書中寫道“一座城市就像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特的性格,也就不存在城市特有的靈魂魅力。” 那么,為什么不同的城市會不同的特點?是哪些因素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形成城市的性格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2、與學生互動較好,在學生的答案和預設不一致時,會進行適當的引導;
3、注意材料的更新。在《中國主要的礦業城市》分布圖中,特別提到了玉門和白銀的衰落,并指出了礦業城市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4、教態自然,語速正好(偏慢),穩若泰山;
5、 ppt設計漂亮,圖文分開,版式合理。
缺點:
1、教學計劃未完成,主要原因在于時間分配不合理。三個方面:(1)區位概念的解釋。區位強調兩個方面,在哪里(位置)和為什么在這里(空間聯系)。地理教學要注意運用“5W”原理。原來的解釋過于繁瑣,不易理解。
(原來的解釋:區位的概念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某事物的位置,二是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間的空間聯系。
位置好理解,就是在哪里的意思;為什么要強調事物間的空間聯系呢?
原因在于,一旦某個事物有一個確定的位置,它在這個位置上必然會與周圍的事物產生特定的聯系;一旦位置改變了,這種聯系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板書示意)
就比如我給你們講課,我們之間就存在空間聯系,因為我講課會吸引你們的注意力。現在,我在講臺前面,你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講臺這個方向;一旦我移動到教室門口,有一些同學可能就會跟著我的移動而改變注意力的方向,這就說明,我們之間的空間聯系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位置的不同必然會導致事物間空間聯系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就是形成一個地方獨特性的基礎。(類比解釋)
一座城市必須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并且它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相互影響,城市所處的位置不同,城市與各種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也不同,從而表現出這個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點。也就是說,城市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特點,是由于城市區位差異導致的。那么影響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區位因素具體有哪些呢?)
(修改后的解釋:區位的概念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某事物的位置,二是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間的空間聯系。位置強調的是事物在哪里,事物間的空間聯系強調的是它為什么會在這里。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城市必須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一個城市之所以在某一特定位置形成和發展起來,和它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
那么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具體因素有哪些呢?)
(2)忽視學生基礎,學生忘記了400mm等降水線,教師可以明確說出400mm等降水線的意義,而不用浪費時間等學生回憶。
(3)河流的重點在于對城市的作用,而城市與河流的相對位置及其影響是教學非重點,可以略講,不用浪費時間讓學生思考。
(4)世界六大城市帶的分布可以作為地形、氣候因素的驗證,不用浪費時間讓學生思考。
2、科學性錯誤。運河淤塞的原因,黃河奪淮入海?還是鐵路、海運興起導致年久失修?
3、ppt字體顏色避免黃色等過亮的顏色,學生看不清。
4、城市性格沒用好。一是導入(修改后的導入語:實際上,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點。《中國城市性格》這本書中寫道“一座城市就像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特的性格,也就不存在城市特有的靈魂魅力。”人的性格與個人的成長環境有關,而城市的性格則與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某個因素對徐州、北京、拉薩的影響。
5、問題設計缺乏層次感。如講自然因素對中國特大城市分布的影響,原來的問題是“圖中反映出中國特大城市的分布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學生不知從哪些方面回答。可以改為兩個進階問題“中國特大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特點?”符合從現象到原因的認識規律,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后,歸納影響中國特大城市分布的自然因素,體現了“現象-原因-歸納”的地理學思維方法:歸納法。
再如,講淮安的案例,原來的問題“淮安的興衰說明了哪些問題?”讓學生不知從哪些方面回答,可以換個方式來講。如“便利的交通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同樣地,交通地位的衰落,也會阻礙城市的發展。”然后在介紹淮安的案例,讓學生討論淮安未來的發展前景。
6、鐵路樞紐對城市的影響最好出示圖文材料,更有說服力。如石家莊市因鐵路建設而導致的人口、城市規模的擴張。
7、要轉變角色,不能露怯。如忘詞了不能說出來,否則會受到學生輕視。
城市的區位因素地理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