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淘汰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
《通知》同時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完善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的有效機制,把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作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教育部將把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作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學科專業設置和評估、招生計劃安排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實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深入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調查結果作為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參考。
探索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合格評價,建立部、省兩級就業工作合格評價機制,促進高校就業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加強全國就業工作優秀經驗宣傳推廣,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分管領導靠前指揮、院系領導落實責任、各部門協同推進、全員參與的協調機制,將就業工作納入領導班子考核重要內容。建立完善就業風險防范化解機制,確保安全穩定。
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適時牽頭成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確任務清單,全力推進各項工作任務。教育部將省級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制定促進畢業生就業政策及其實施情況,納入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重要內容。
《通知》還指出,各地教育部門、各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認真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要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明確提出各項指標要求,并報教育部備案。各高校要配齊配強就業指導人員,鼓勵就業指導人員按要求參加相關職稱評審。組織開展畢業班輔導員、就業工作人員全員培訓,加大資源供給和培訓保障力度。
持續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典型案例總結宣傳,推出一批具有推廣價值的優秀案例。各地各高校要多渠道、全方位宣傳國家就業創業政策,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畢業生就業的良好氛圍。
最冷門的十大專業榜單
公共事業管理
一個很多學校都設有的專業,一個在本專業的學生眼里“ 沒有誰的事業需要我去管理吧 ”的專業,一個在國外并不是冷門甚至還有頗為搶手的專業。
雖然本專業是為公共事業單位培養專業化人才,但是其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并且傾向于行政方面的工作居多。
力學
這個專業屬于一旦學校不夠強,專業就比較坑爹的類型。這個專業的研究生招生一直都是國家重點照顧對象,不惜把分數線一降再降。(好像也招不滿)
學習的大部分為理論知識,同時要做好一輩子和圖紙以及力學理論打交道的準備。
所以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也需要對本專業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
皮革
雖然皮革行業是我國輕工業行業中的支柱產業,看似應該就業前景良好,人力市場需求量較大。但是受到傳統思維的限制,很多家長和同學依舊認為皮革專業就是做皮鞋的。
提到皮革制造,就離不開亞硝酸這位致癌專業戶。據統計調查從事皮革行業的工作人群是易患癌癥的高危群體,并且行業的工資待遇低 。
歷史
小萌有兩位歷史專業的學長,畢業后一位自學成才當了程序猿,另一位去了中學當老師。
學歷史的同學一般都會在就業上發愁,學術研究和當老師是很不錯的選擇,但是趨于飽和的人才市場并不能給每屆歷史類專業的學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大部分同學只能轉向文職、行政類工作。
化學工程與工藝
造成這個專業冷門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它就業情況很 苦逼 。
很多工科類學校都有化工工程與工藝專業,但是它是就業范圍基本上都是各類工廠的生產線上,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工作時間長,而且都在各類工廠和生產第一線上。
造紙
搜索關鍵詞:造紙廠、污染,基本上都能搜出一堆關于造紙廠的各種危害。(已經連續幾年入榜)
對于大部分造紙專業的學生而言,去造紙廠工作似乎是最合理的選擇。但其實造紙廠的工作車間里環境極差、污染嚴重,在里面長時間工作容易對身體造成極大的損害,由于工作時間長時間的三班倒,生活空間完全被壓榨。雖然本行業利潤空間較大,但其實行業的工人薪資低廉,勞動力大,分配很不均。
所以,很多填志愿的高考生對造紙專業避之不及,家長們也不允許他們把這個專業列入備選之中。
聽力專業
這個專業之所以冷門與在中國起步較晚有很大關系。聽力與言語康復學是自二戰之后開始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聽覺生理、病理及康復方法,旨在幫助聽力損失者恢復聽力。在中國,直到本世紀初才真正開始聽力學本科教育。
_年9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聽力學專業學生30人,這是在全國首次開設聽力學專業。以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為例,這是一門與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學科,學生課程也是復合型的,包括聽力學、醫學、高數及心理學課程等,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如今聽力學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是社會的稀缺人才。
茶學專業
看到專業名稱,也許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聽都沒聽說過!泡茶還要去大學學?茶學還能學些什么呀?以后工作肯定不好找,還是不要選好了……
但事實上,茶學專業不只是在“學泡茶”,還包括茶審評、茶營銷、茶企經營管理等等茶文化。它是一門擁有悠久歷史的學科——知名高校浙江大學的茶學專業始于1952年,60年代起開始培養茶葉專業的碩士學位研究生,并從80年代中期起開始培養茶學專業的博士學位研究生。
高爾夫管理專業
早在1997年,深圳大學就成立了高爾夫學院,開設了高爾夫經營管理、高爾夫場地管理、高爾夫運動與訓練等相關專業。隨后,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同濟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也相繼開設了與高爾夫相關專業。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也開設了這個專業。
園林工程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經濟建設,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園林植物、園林藝術、園林建筑、園林工程及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城市建設、園林林業等部門從事風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各類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的專門人才。
適合男孩子的專業學科有哪些
汽修專業
相信大家對這類的專業肯定也是不陌生的,現在凡是關于汽車類的專業都是比較火的,因為隨著我國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始擁有了汽車,而汽車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保養和維護的,所以男生們選擇這個專業也是可以的,很掙錢。
土木工程專業
土木工程專業,男性從業者比例高達95%。在整個行業里面,建筑行業算是失業率比較低的行業,建筑業的發展和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這個行業里只要你有本事,就一定能成功。或者你本事不大,但是只要能吃苦就不會下崗,在這個行業里只崇拜“強者”。當然,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土木工程的工作環境相對而言會比較辛苦,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工地。
環境工程專業
環境工程是一個新興專業,主要是培養會設計、管理、監督建造工程的環保產業人才,據統計我國相關的從業人員不到14萬人,技術人員只有8萬左右。人少工資自然高,年入30萬一點不稀奇。
新高考20種學科組合詳解
物理+化學+生物可報專業比例99.9%。該組合屬于純理科組合,可報專業雖多,但是難度很大,學科間聯系緊密,賦分中占很大優勢。
物理+化學+政治可報專業比例99.4%。該組合偏理,可報專業較多,物理和化學聯系緊密,但是和政治的聯系不緊密,在選擇專業上聯系度不大,但是政治學習起來較簡單,壓力小。賦分中不占優勢。
物理+化學+地理可報專業比例99.3%。該組合偏理,可報專業較多,地理科目雖然屬于文科,但有文科中的理科的稱號,此組合學科可聯系緊密,但是學習起來壓力也不小。賦分中占優勢。
物理+化學+歷史可報專業比例99.3%。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物理和歷史同選,又加上個理科中的化學,可謂是壓力很大,賦分也不占優勢,這一組合號稱學霸組合,基本選擇該組合的都是學習很好的學生,容易造成學霸互掐的現象,一般不建議選擇。
物理+生物+政治可報專業比例99.3%。此組合偏理,可報專業比例也很高,因為生物和政治的學習壓力較小,但是物理較大,如果是物理偏好的學生可以選擇這個組合,賦分中占劣勢。
物理+生物+地理可報專業比例99%。此組合偏理,可報專業比例較高,三者之間聯系程度較高,專業選擇上聯系度很大,比較利于報考,但是地理學習的難度也不小,再加上有物理,此組合學習起來也有很大難度。在賦分中比較有優勢。適合想學理科,卻不喜歡化學的學生。
物理+生物+歷史可報專業比例99%。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此組合偏理,但是生物在理科中是最簡單的,但是物理和歷史組合并不是很好,物理在理科中最難,歷史其實也不簡單,現在的歷史不只是記住書本上的歷史知識點就行了,很多材料題都是文言文的,學生想學好歷史必須要有很好的文言文基底才好。此組合在賦分中占據劣勢,難度又大不建議選擇。
物理+政治+地理可報專業比例99%。此組合偏文,政治和地理,物理和地理的聯系比較緊密,利于專業選擇,可報比例較高,難度適中,組合在賦分中占據劣勢,物理和政治選擇的人都很少。
物理+政治+歷史可報專業比例98.9%。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政治和歷史同選,學科聯系緊密,但是又加了個難度最大的物理,雖說可報專業比例較高,但是政史和物理的學習思維方法完全不一樣,想要總體的提分且學好不太容易,而且在賦分中是最不利的組合。感覺文不文,理不理。
物理+地理+歷史可報專業比例97.4%。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屬于偏文確有物理,學習難度度不小,但是物理和地理,地理和歷史之間的聯系還是有的,在專業的選擇上有利,但是賦分中不占優勢。
化學+生物+政治可報專業比例88.7%。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偏理組合,沒有物理,學習難度相應降低,生物和化學的聯系很緊密,專業選擇上很占優勢,而且文科的政治學習壓力上比較小,賦分上不占優勢。
化學+生物+地理可報專業比例88.6%。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偏理組合,賦分很好占盡優勢,三者之間聯系都很好,學習壓力較小。很適合想學習理科卻不喜歡物理的學生,或者中等生也可以選擇。
化學+生物+歷史可報專業比例88.1%。偏理組合,化學和生物聯系緊密,沒有物理的壓力,這個組合會比較好學,但是在賦分中不占優勢。
化學+政治+地理可報專業比例88.1%。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組合整體偏文,但是政治和地理的聯系又不是很緊密,在加上理科的化學,感覺整個組合就是硬湊上的,在賦分中占劣勢,不建議選擇。
化學+政治+歷史可報專業比例88.6%。此組合偏文,歷史和政治聯系較好,但是和化學聯系不上,難度較小壓力小,但是相對應的賦分中也占據劣勢。
化學+地理+歷史可報專業比例87.4%。此組合偏文,壓力雖然小但是賦分也是劣勢。
生物+政治+地理可報專業比例77.8%。此組合僅適合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的省份,偏文組合,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學習壓力小,但是這個組合的可報專業比例本省就不高了,學科聯系不是很好,賦分中又處于劣勢的組合,不建議學生選擇。
生物+政治+歷史可報專業比例76.1%。比例較低,偏文組合,政史不分家,再加上生物,學習壓力較小,但是賦分中占據劣勢。同一專業的不同組合中競爭力太小。
生物+地理+歷史可報專業比例75.3%。可報專業比較少,但是賦分中占據優勢,競爭力很大,學習壓力小,但是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是很強。中等生或者學習不好的學生的絕佳選擇。
政治+地理+歷史可報專業比例52.95。雖然比例較低,但是專業都是適合文科的專業,組合是純文科的組合,壓力很小,而且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選擇的人數多,賦分中占據絕對的優勢。
新高考學科組合選擇原則
一、成績最大化原則
關于這一點相信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已經關注了,并且選科時也都是考慮哪科能爭取較高分數才最終選擇,以保證高考成績優勢。從報考的角度來講成績最大化原則是基于兩點考慮:
第一,目前全國各省報考均都基于平行志愿投檔規則,無論具體實施是投檔到高校還是投檔到高校的具體專業中,平行志愿都是以“分數優先”的方式進行的。優先以成績高低來決定檢索投檔順序。所以,分數高勢必帶來投檔順序上的優勢。
第二,最近甚囂塵上的兩種說法“必選物理”和“逃離物理”其本質都和高校投放的招生計劃有關,“必選物理”是因為很多高校的專業招生都把“物理”作為其中之一的選項。而“逃離物理”則是觀察到了“物理”并不是一些高校招生專業的必選項。也就是說,如果某個高校的專業招生限定是物理,化學,生物的副科選擇,那么我完全可以放棄弱勢學科物理,只要保證在副科選擇中有一門化學或者生物,同樣也可以滿足該專業的要求。我們暫且不去理會這兩種說法有怎樣的偏頗,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關注到,就是副科選擇的差異似乎并不會如想象中那么影響未來我在高校以及專業上的選擇。(關于這一點可以用招生計劃的實際情況加以說明,在本篇文章中暫且不舉實際例子。)
當然,保證成績最大化還要基于發展的眼光來衡量,選科之前要想好一個問題:你現在這科可以拿高分,到高三整合知識的時候是否還能拿到高分?
二、機會最大化原則
所謂機會最大化,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保證未來院校與專業在可選的類別以及招生數量總和上能夠有一定優勢,這條原則是當我們在幾門副科之中選擇徘徊不定時考慮的。如果,你感覺副科中并沒有哪科具有絕對的成績優勢或者成績優勢的預期,也不存在學科偏好,那么這個時候你需要考慮的就是選哪科能夠讓將來報考時候面對的招生計劃最多,招生專業類別最全。機會最大化原則的本質原因有點類似于“必選物理”的說法,是在比較招生計劃以后發現大部分院校專業的副科需求,再進行選科的決定。
這條原則一般要基于成績最大化原則之后進行考慮。直接考慮的話會在高考成績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無法感受到機會增加帶來的正面影響,反而會出現可選很多但競爭不過的尷尬局面。
三、專業傾向性原則
報考志愿最終的落點是專業錄取,提出高考改革的初衷也是要將專業選擇變的更有針對性,強化專業選擇的目的性,這個過程需要高中生提前去理解大學專業,盡早確立自身的發展方向。雖然政策落實也需要在方式方法上逐漸完善,但“喜歡什么去學什么去做什么”的整體思路無疑是正確的。舉個例子,如果考生提早確定了自己的目標,未來想從事文史哲教學類的工作,那么考生完全就可以選擇政治+歷史+地理的組合,雖然專業選擇面很小,但是對考生不構成影響。
那么延伸至選科層面,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目標院校與專業是否有選科的限制與要求。這種考慮可以基于兩種角度來進行:其一是以院校為先導,不同成績層面的學生要能夠在自身成績定位的基礎上,確定可選院校范圍內適合專業的訴求;再者是專業目標明確的學生,需要統籌考慮目標專業在各類院校招生時的副科限制條件,最終確定副科的篩選。
第一種角度操作起來有些困難,基于大部分學生對于自身定位的模糊,尤其在選科之前其實根本無法特別準確的定位自己的成績位置,所以需要更多分析的過程。而第二種角度如果能夠準確說出意向專業,那么操作難度就不會太大。只不過會帶出一個升學規劃的常見問題:你喜歡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又或者說你現在的喜好真的適合你長足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