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考分數線
疑問1 :怎樣挑選不同種類榜單?訣竅:選適合自己的
我國先后有約20家機構發布了近百個大學排行榜。這些排行榜按排名機構不同,一般可分為商業排行榜、學術機構排行榜、官方排行榜等;按考察對象的層次不同可分為大學排行榜、學科排行榜等;按考察側重點不同可分為綜合實力排行榜、學術排行榜、科研創新能力排行榜、高考排行榜、畢業生就業能力排行榜等;按排行榜的排名對象所處地理范圍不同可分為世界大學排行榜、地區大學排行榜和國內大學排行榜。
而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的“中國大學排行榜”、網大教育研究中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上海交大“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和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這4個是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大學排行榜。這些機構根據各自選擇的評估準則和標準,從整體上或從某一方面對高校辦學條件、學術水平等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對有關高校排出名次。
疑問2 :怎樣看大學排名?訣竅:可以參考但不應迷信排名
面對形形色色的大學排行榜,學生和家長經常有這樣的疑惑,究竟應該依據哪個排行榜選擇大學呢?
大多數的大學排行榜是來自于政府和大學之外的第三方,即民間機構。于是很多家長和學生在升學時往往把大學排行榜作為擇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根據。事實上,眾多排行榜都是以一套評價體系來衡量所有高校,其評價指標也多側重于科研及大學的綜合實力。而我國高校的類型多樣,既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重點大學,也有一批普通院校;既有教學型大學,又有研究型大學;既有綜合性大學,還有單科性大學。當前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標準大相徑庭,顯然有失公平性和科學性。更何況排名榜反映的主要是高校的一些硬性指標,高校的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底蘊、專業特色、教學風格和就業質量等軟實力根本無從體現,也就是說大學排行榜提供的信息并不是絕對客觀公正的,家長和學生也只能把它作為擇校的參考之一,切不可依賴排行榜,否則會容易被誤導。
有專家指出,目前有些評估機構、排名機構,用一把尺子衡量各類型、各層次大學,評價指標一刀切,評價標準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這種做法不僅有失公正和科學性,還會對高校產生誤導,促使有些學校不顧自身實際而盲目攀比。單科性大學向綜合型擴展,教學型大學向研究型靠攏,專科學校向本科大學進軍,致使所有高校都往同一方向發展,最終喪失辦學特色,淪為“排行榜”里的大學。
任何一個大學排行榜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觀因素,不可能完全客觀地反映出大學的全貌。大學排名每年都有一些變化,某一所大學去年排第五,今年排第十,并不說明它的教學質量下降。高校之間實際上無法以有效方式進行比較和排名,排名的依據不盡合理,調查方法和問卷設計也有待商榷。
疑問3: 哪些指標才是該關注的?
訣竅:依據自身需求重點考量相關數據
面對榜單上復雜的數據,如何找出對自己填報高考志愿最有價值的信息呢?專家認為,考生要對排行表中不同的指標數據有清醒的認識。
建議一:看排名機構對大學的關注重點和價值取向。每個排行榜都有自己的一套指標體系,體現出排名機構對大學的關注重點和價值取向。從價值取向來看,有的排行榜認為大學規模越大,學校擁有的資源便越多,對學生的培養便越有利;有的則認為規模與結構同樣重要,不僅應關注總體規模,也應關注能夠取得和利用的各種資源。有的排行榜注重大學的科研實力、有的更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有的則注重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大學社會聲譽。
建議二:不同考生的考分、考試類別(文科或理科等)、專業興趣和就業傾向各不相同,應有所取舍側重。專家建議,那些希望今后從事科學研究的考生應更加關注科研實力指標;希望從事特定職業的不妨多看看學科排行數據;(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出國學習的可以重點查看各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文科考生對那些“重理輕文”(僅以SCI數量、院士數量等作為衡量學術能力的指標)傾向嚴重的排行榜則大可不必太在意。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名則較為注重學校的學術能力。
建議三:好學校也有差專業,考生應對學科排名多做了解,選對方向才最重要。閱讀大學排行榜的訣竅就是看一級學科排名。因為一級學科的排名只是針對本學科專業進行,評估所涉及的面相對于整個學校來說要窄得多,加上又是同行專家評比,提高了評估排名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總的來說,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基礎來選專業。比如有的學生想學法學。他可以查閱排行榜中的學校學科排名的指標,查詢他要報考城市中哪些學校的法學比較好。然后再參考專業排名指標,因為法學門類里包括10個專業,要仔細在學科下面選專業。
甘肅省高考分數線篇2
筆者曾提醒考生注意要盡早重視高考志愿,并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為高考志愿做些準備。那么,各位考生和家長準備高考志愿,究竟要準備些什么呢?下面,筆者結合個人長期研究志愿的經驗和接觸的考生案例,為考生和家長做一些提示。
一、思想準備
(一)思路保持連貫
這里說的思路連貫指的是,考生在報志愿時要和今后的人生發展相聯系。在選擇高校時,是畢業以后就準備就業?是考研深造?還是出國留學?這些都應該給予考慮。以畢業后就準備就業為例,在選擇學校時就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就業率、就業方向和就業質量。對于希望考研深造的考生而言,院校的師資學風就顯得特別重要,就讀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質量就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學校是否設有研究生院;學校的本科學生能否保送外校研究生,保送的比例有多大?對于打算出國的考生而言,你所選擇在國內就讀的院校在要留學國家的聲譽就顯得很重要了。一般應選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強,在國外權威雜志發表論文比較多,和國外院校交流比較密切的院校。
(二)先進理念指導
1.學生填報志愿選擇學校是考生實現自己人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次重要選擇。從這點出發,選學校、專業時要和自己的人生職業規劃緊密相連,要考慮到今后的發展。既要考慮上大學,更要考慮大學之后的發展,要有前瞻性。上大學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加油站不是終點站,選學校、專業必須要考慮將來的發展。
2.填報志愿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里邊有分數因素、學校因素、專業因素、地域因素、就業因素、經濟因素、身體等諸多因素。要多種因素通盤考量,考慮的面越寬越好,在不能求全情況下要注意從全局考慮,不能僅考慮其中的一兩個因素。上大學要看分,但不能僅憑分數。僅憑分數報的志愿,不會是一個好的志愿。而很多家長和考生填報志愿的誤區之一就是過分看重分數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如,認為憑最低分走進院校的志愿是最好的志愿,否則就是分數浪費。
3.就像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從個性心理特征的角度來講,考生也沒有完全相同的考生。由于考生存在著個性差異,再加上興趣、愛好和潛能的不同因此反映在志愿上忌諱雷同。對于A、B兩位都是620分的考生而言,A考生選擇的院校和專業對他來講是一個理想志愿,但對B考生來講未必就適合。筆者認為一個理想的志愿應當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適合你的長遠發展。(2)你能夠實現。
二、信息準備
搜集信息是填報志愿的一項重要工作,信息掌握得越多越準,就越有可能降低志愿的風險從而填出理想志愿。在做這項準備時要注意:
(一)招生政策
考生在填報志愿前應認真研究國家、省(區市)招生部門頒發的有關招生具體政策和規定。如招生條例、錄取體制、投檔原則、體檢標準、照顧政策及填報志愿細則。了解當年招生政策和上一年相比有什么變化,是否出臺了新的舉措,這些新的舉措會對志愿的走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所設批次為例,有的省份在本科一批、二批均設A、B段,有的省份只在一批設置A、B段,有的省份不設A、B段,這些都會對志愿走向產生影響。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中,有的實行的是完全平行志愿;有的是部分平行,即第一志愿和第二平行志愿結合;在實行完全平行志愿的省份中有的設3個平行志愿,有的設4個或5個平行志愿。再如院校的招生政策也有差異,如以加分政策為例,有的院校對加分政策是投檔承認、分專業也承認即完全承認;有的院校僅是在投檔時承認,分專業時按考生實際文化課分數分專業,有加分政策的考生同等條件(同分)下優先錄取。這些不同的政策表述,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前都要認真研讀、弄懂弄通,做到合理利用規則,填出理想志愿,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二)招生形勢
了解本省(區市)招生計劃和錄取比例,如今年考生總數是多少,其中,文史、理工、藝術、體育類考生分別是多少?較往年有什么變化?省內和省外院校在本省共招多少人?其中,文史類、理工類、藝術類、體育類分別招多少人,提前批、一批(重點本科)、二批(普通本科)、三批(聯合辦學,獨立學院等本科)各招多少人?報考數與招生數的比例是多少?這個數字與往年相比是增加還是減少了?增加或減少了多少?這將對今年分數段走向產生多大影響?
(三)分數段
本省(區市)近幾年文理科重點、本科、??谱畹涂刂凭€是多少?自己擬報的學校和專業近三年到五年錄取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分別是多少?高分考生都選擇了哪些專業?分數段較低院校造成低分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直比較低還是忽高忽低?這些都必須通盤考慮,并仔細分析。
總之,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問題上時間越提前,信息越完整,準備越充分越好,從而有效規避志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