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
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篇1
利用寒假的時間我讀了《大衛·科波菲爾》一書。看到這個名字不要以為他是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這本書構思于1847年,但作者直到1849年才動筆寫它,完成于1850年10月。
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7歲時就改嫁。大衛的繼父是一個兇狠貪婪的家伙,而且繼父的姐姐竟也是個鐵石心腸,不近情理的人。他們姐弟倆不僅百般虐待大衛,而且把大衛的母親折磨致死。母親死后,大衛的繼父逼大衛去當童工。在此期間,大衛有幸逃了出來,去投奔了他好心的姨婆,并被姨婆送進一所很好的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大衛在成長過程中歷經磨難,但是他善良,正直,樂于助人的天性始終沒有改變。他在困境中奮發向上,刻苦努力,最終不僅在事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時獲得了美滿的幸福生活。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里,狄更斯借用“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后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后的社會真相。 談到拜金主義感想頗多。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太多了,事件都出現在領導層。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腐化,以至于一些領導干部晚潔不保。敗倒在金錢的石榴裙下,仔細想想值得嗎!為官一任,國家已經給了很多優厚的待遇,可是為什么會有許多人不滿足呢?非得走到犯罪的道路上才知道悔之晚矣呢?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后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她最后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于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于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于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辟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樸、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征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后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于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夸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于對女仆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我覺得貫穿本書的是“人性”二字。文中出現了各式的藝術形象,但在我看來,這些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這些人的存在,不僅在19世紀,而且是當代。人性,不乏美好與丑惡。美好的人性,應被我們銘記,而不應被時代的變更而沖淡,我們更應去發揚它,讓它主導整個人性。而它,對于我們的社會是極其有意義的。但那些丑惡的人性,則應被人禁錮,它不應被散播到社會上去,這不僅對我們的社會無任何意義,甚至還會拖我們進步的后腿。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美好的人性,讓缺憾的心靈彌補過來;而對于丑惡的人性,我們應堅決說“不”,并用美好的人性打敗它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里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夸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篇2
十九世紀的西方文學領域里誕生了數不盡的偉大作品,在眾如繁星的作家中,英國的狄更斯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他是一位“天真”的作家,在他的筆下處處閃耀著道德感召的力量。如《貝姨》、《雙城記》、董貝父子》等。而尤以一部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菲爾》散發出巨大的人性光輝,成為一部不朽的經典。也是我個人十分喜歡的一部作品。狄更斯曾說過:“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歡這一部。正如許多父母一樣,我內心有一個寵兒,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可見這部作品亦是作者心中所喜愛的。 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里,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體現了作者對倫理道德的提倡,對人性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貫穿于其中的是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艾米莉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麥考伯一家的痛苦,威克菲爾先生的悲劇,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后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后的社會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后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艾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在狄更斯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這樣類似的一個女性形象。她們身上透著善與美,對貧苦的人們來說就像天使一樣。這類女性形象寄寓著狄更斯對人性的希望。艾妮斯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她最后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于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于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于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米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樸、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蒂福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征著邪惡的希普和斯蒂福最后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除了湯姆。但他為了拯救情敵而葬身大海的舉動使得這一人物成為具有真、善、美的代表。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于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夸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再如瘋瘋癲癲的巴克斯,在關健時刻卻能表現出堅強與忠誠。至于對女仆米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她雖然出身低微,家貧如洗,但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她的一家人也是如此。盡管生活困苦,捉襟見肘,可他們十分快樂、和睦。這也體現了狄更斯創作的一大特色: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往往具有比出身高貴的人更美更潔凈的靈魂。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里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夸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狄更斯喜歡運用矛盾,顯示事物的不協調,以突出事物的滑稽可笑,引起讀者的思考。同時打破讀者的期待視野,引出意想不到的轉折,從而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狄更斯喜歡運用夸張的手法,把某些隱含的幽默因素放大突出。這些特點都貫穿于他的許多作品之中。
道德本不是一個可以盲目相信的名詞,在談及道德問題時,我們不能忘記道德的標準線:正當的個人利益。道德有一個前提:主體的自由選擇。狄更斯所處的時代與我們的時代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維多利亞時代是資本主義得到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時代也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而我們自九十年代以來公眾欲望的膨脹是建國以來受國家機器極度壓抑的必然結果。當然當前的市場所缺乏的是一個法制健全的體系,并不能僅僅依靠某些泛道德論來改善。但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價值觀的時代,狄更斯所呼吁的道德光輝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同時這部作品中處處體現著溫情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確是值得孩子們一讀的好作品。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讀讀這些經典的作品,以提高文學素養,培養美好的人格。
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篇3
大衛在剛剛進入上流社會的時候對那里膚淺俗媚的貴族小姐著實是傾心不已,就像是鄉下孩子第一次進城,可是那些小姐們又有誰會看上這個幼稚的傻小子呢?他的幾次所謂的失戀實在是好笑,幸好還有阿格尼絲對他善意的嘲諷,大衛才不至于這么持久胡鬧下去。
這個時候,他認識了“小花朵”朵拉。
朵拉也算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小家碧玉了,大衛對她一見鐘情,為的就是她清新脫俗的容貌和天真稚氣的性_情。其實大衛生命中最重要的這幾個女孩模樣都是出眾的,大衛一門心思想娶的畢竟還是朵拉,足可見朵拉的特別。朵拉讓人很容易想到小嬰兒,咿咿呀呀的說著天真甚至于聽不懂的碎語,跟寵物狗狗在一起嬉鬧,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大衛對她非常著迷,在朵拉失去雙親、沒有依靠之際,依然毫不猶豫地想要娶她過門,最終抱得美人歸。
然后呢……呵呵,大衛和朵拉的婚后生活好像只是集中的講了兩章,可是這已經足夠了。第一章我把它稱之為發現問題,第二章則稱之為解決問題,這樣的分類究竟有多殘酷,都在我的心里。
小嬰兒是什么樣子的?僅僅是可愛嗎?問問做過父母的人,大概最大的特點就是,你要展開雙臂去迎接她一切的無知懵懂,還要認為這都理所應當。朵拉什么都不會,只會咿咿呀呀的。她不會家務這沒什么,因為他們有女傭,可是她不會管理女傭。每次吃飯都要晚上好幾個小時,大衛讓她說說女傭,朵拉拒絕的理由居然是“因為我是個小呆頭鵝”;大衛想吃魚,她就突發奇想跑去一家超貴的館子定了一條超大的'魚,以至于入不敷出;只要朵拉去買東西,不是缺斤少兩就是假冒偽劣,她卻從不以為然;他們家歷任的家傭都是把全家的器具偷個精光、被別人發現了、告到警察局了,大衛和朵拉才知道自家被偷;朵拉心血來潮買了一桶牡蠣來請客,即將要吃的時候發現這些牡蠣居然沒有經過預處理、根本打不開;入不敷出的生活讓大衛重擔在肩,想要教朵拉記帳,朵拉就立即哭著喊著說大衛不愛她了,直到大衛認錯、放棄了這個念頭。總之,只要大衛想跟朵拉談任何有關生活的話題,朵拉就說他是個“壞孩子”,拒絕溝通!朵拉是一個長著大人面孔的小嬰兒,你沒有辦法跟她溝通任何生活常識。
姨婆說過,既然你選擇的是朵拉整個一個人,就要把她的優點缺點全部接收。大衛明白這個道理,全身心的認清一個事實:他的生活就會這樣一直混亂下去,而且他還必須要帶著幸福美滿的感覺混亂下去,所以把工作和家務都扛在了身上,并且持續著對朵拉的愛,直至朵拉的死。
是的,在第二個描述婚后生活的章節里,朵拉就死了,我想,這是對她最好的結局。
沒有什么具體的語言來解釋朵拉究竟的了什么病,就是在跟狗狗嬉戲追逐的一天天中,發現自己越來越瘦弱、越來越跑不動啦。朵拉是大衛真心愛著的妻子,大衛的難過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潛意識里有沒有什么別的想法,這真的很難說。因為正如大衛所言,他言語間流露出的某些暗示可能自己都沒有察覺到,可是單純如嬰兒般的朵拉卻能夠感知,善良的朵拉將所有的不快和委屈藏于心底,依然傻乎乎的嘻嘻哈哈,糊涂的過著日子。
“我想讓你叫我‘娃娃太太’”,當初的朵拉是用她一貫的撒嬌態度強迫大衛這么叫她的,可是就在她彌留之際,她卻說,她之所以想讓他這么叫,是因為“如果我做了什么笨蛋的事情,你就在心里想‘她不過就是個娃娃太太’,這樣就不會生氣了”。多么殘酷的理由!朵拉是笑瞇瞇的、柔聲柔氣地做出這番解釋,一語道破大衛的心思,仿佛將大衛剝個精光,接受良心的拷問!朵拉傻嗎?在大多數問題上她真的不是一星半點的傻,可是對于她“最愛的孩子”,卻看得那么清。
娃娃太太死了,這就是狄更斯“解決問題”的方式,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對于深愛著朵拉的大衛來說,的確沒有什么比讓朵拉死掉更好的解決方式了。朵拉說,她是在大衛還愛著她的時候死掉的,這樣真好。
在朵拉死之前,我是很受不了這種什么都不會的女孩子的,可是看到朵拉臨死前那僅有的幾句傷感之中滿是慰藉的臨別語,難受得徹夜難眠。其實,每個女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個個小朵拉,像朵拉一樣天真爛漫、把生活像的那樣的幸福美滿,希望自己的心愛的男人能夠把婚前的甜言蜜語海誓山盟說一輩子、永遠的寵著自己、遷就自己。在戀愛的時候,男人是很喜歡這種小寶貝的,為她的一顰一笑瘋狂,想要永遠摟在懷里不肯松手。那個時候,愛情主導了一切,別的什么都不肯去考慮。一旦結了婚,希望她持家有道、溫柔賢惠、希望她什么都會什么都替他打點好,全然不是婚前的那副糾纏的嘴臉,仿佛婚后的朵拉就不是朵拉啦,婚后的朵拉就該換一個人。難道朵拉在婚前裝出家居賢惠的模樣、欺騙了大衛了嗎?朵拉明明沒有錯,錯的是大衛,他不應該期盼一個小天使、小寶貝變成賢妻良母,換句話說,如果他想要一個賢妻良母,那么他就沒有資格期盼她又是一個小天使、小寶貝!
還是那句話,每個女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個個小朵拉,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半的朵拉們被男人所迫,變成了一個個的阿格尼絲——溫柔賢惠的家居女人,還有一半,折了翅膀,就像是故事中的那個香消玉殞的朵拉。
小編精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