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串講簡答
時間:
未知2
經濟類
簡答題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從事對外貿易
2.對進出口貨物也實行嚴格的限制
3.對于外國來華貿易的商人,政府也對他們的活動加以種種限制
4.從事對外貿易的機構是中國政府特許設立的商行
北京條約及內內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別與英法侵略者交換天津條約和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公使駐京
2.開放新口岸
3.內江通商
4.內地傳教
5.控制海關
6.掠賣華工合法化
7.鴉片貿易合法化
買辦的產生與作用
買辦是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產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國洋行雇傭的中國代理人。買辦從產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為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經濟侵略服務的
作用:買辦不僅是起著媒介和經紀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發展為經銷和承購,包購包銷,買辦按照洋行規定的數量和期限,完成購銷任務。而買辦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則在全國組織起一個推銷外國工業產品,收購中國土產的商業收購與銷售網絡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體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特點
1.這些口岸城市為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掠奪的據點
2.其次西方列強在這些口岸城市設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權,成為國中之國
3.再次,西方列強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資設廠,興辦各種實業,直接滲入到中國的經濟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壟斷和獨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經濟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經濟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畝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歷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會生產方面,他極為贊賞的是小農經濟的經營方式,并據以設計理想社會的生產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別是經濟生活中主張婦女享有平等,獨產的地位
4.在對外關系方面,洪秀全反對閉自守
及限性:
洪秀全的經濟思想,是中國歷史農民起義運動經濟思想的最高體現。但是他不可避免地還有小生產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絕對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和軍事化的社會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這都反映出他經濟思想的烏托邦性質
中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特點
1.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經濟擴張,改變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軌跡,刺激并推動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增長
2.適應近代工業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買辦及少數華僑的貨幣財富開始投資創辦近代工業,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提供了最初的貨幣財富
4.在十分不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清政府在創辦近代工業,進行資本積累中曾經起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創辦近代工業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創辦的企業是為鞏固清政府封建統治出發的
2.清政府創辦的這些企業實權均操在少數洋務派官僚買辦之手
3.清政府創辦的企業通過政權往往對一些行業和部門實行壟斷經營,并享有特權
4.清政府創辦的這些民用企業和軍事工業具有濃厚的買辦性
實力雄厚的外國資本在華投資的主要特點
1.外國在華投資的主要領域是貿易,金融等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部門
2.外國在華工業投資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中國的長遠的經濟發展,而是為了西方列強更好地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掠奪
3.外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于利潤豐厚的經濟部門,如銀行,航運等行業
4.外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通商口岸,而投資在內地則極為罕見
辛丑條約對中國的經濟危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戰爭賠償幾乎成了套在中國政府頭上的沉重枷鎖,從此之后這個政府只有對外國俯首貼耳,再也不能在外國列強面前"胡作非為"
2.其次,條約規實,允許外國在中國駐扎軍隊,這是對中國國家主權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國侵華勢力壓迫清政府對統治集團進行清洗,所有反對與外國建立各種政府經濟關系,支持義和團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凱政府以辦理善后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籌措的借款
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實際到手760W,而規定47年還清的本息竟達6789.36 W.合同規定,以中國鹽務收入的全數,關稅中除應付款項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隸,山東,河南,江蘇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稅款,充當此次借款的擔保。合同還規定,中國必須聘請外國人掌管鹽稅征收事務。
至此,中國鹽稅大權完全落到外國人手里
國民北京政府為鼓勵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實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設工商部,下設礦務,工務,商務三司
2.頒布一些保護工礦業發展的法規
3.提倡引用外資興辦實業
1912-1927,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
1.部門發展很不平衡,缺乏重工業的基礎
2.企業生產技術水平普遍較低,生產效率差
3.許多企業的機器設備從外國進口,技術指導也要聘請外國人擔任,使民族資本企業明顯具有依賴性
4.地區發展很不平衡
早期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
1.地區比較集中
2.人數比較集中
3.深受剝削壓迫
帝國主義對農村經濟的掠奪
1.輸出資本,直接經營農業
2.輸出商品,打擊中國農業經濟
3.控制中國農產品市場,直接支配農業生產
1923-1937,國民黨政府經濟方針和政策
1.建立統一的財政金融制度
2.對經濟資源和基礎設施實行國家控制
3.建立重化工業戰略,加速工業發展
國民黨政府的農業政策
1.賦稅政策
2.租佃政策
3.農村金融政策
4.農業改良措施
國民黨對經濟資源和基礎設施實行國家控制
1.對重要經濟資源實行國家控制
2.對重要基礎設施實行國家控制
3.對重要產業部門實行國家控制
日本對華北華中淪陷區金融的控制與壟斷
1.設立偽銀行,發行偽鈔
2.排斥打擊和利用法幣
3.濫發偽幣,實行通貨膨脹,榨取敵占區人民的血汗
滿鐵,滿業 來
滿鐵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昭書指令成立起來的一個殖民機構,雖然以經營鐵路為主,但還經營船舶等很多部門,并擁有鐵路守備軍隊和寵大的調查機構,廣泛收集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是日本在華最大的壟斷組織
滿業是關東軍一手扶植起來的鲇川義介的滿州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其業務主要來源于滿鐵
抗日戰爭時期的工業合作運動
是由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發起的經濟運動,1938年8月5日,在征得國民黨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武漢成立,由孔祥熙任理事長,艾黎任技術顧問
其經營方式主要有三種:1.集體式2.分散式3.混合式
工廠內遷對后方經濟的作用
1.奠定了發展西南工業的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工業布局
2.工廠內遷為后方帶來了一支強有力的技術力量,這對大后方的工業開發起了很大的作用
3.內遷工廠的產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后方的軍需民用
抗日戰爭時期國統區經濟困難的原因
1.從外因上考察,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人力和資源,也增加了中國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時由于日軍在海上和陸上的封鎖與禁運,使得國統區的外貨來源幾乎斷絕
2.從內因上考察,國民黨政府壓制私人資本和對農民的掠奪政策,造成了工農業生產的萎縮,使本來就發展不足的國統區的生產力就更無法應付激增的物資需求,因而國統區的物資遂日益缺乏
抗日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308)
戰后美國如何獨占中國市場
1.美國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2.美國對中國商品市場的獨占
3.美國對中國投資市場的獨占
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破產
1.首先是美國商品的傾銷
2.其次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競爭和打擊
3.最后是國家壟斷資本對民族工商業的排擠打擊
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
1.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
2.農民翻身成了主人
3.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4.翻身農民支援了解放戰爭
中國近代工業為什么從創辦軍事工業開始
19世紀中葉,清政府遇到西方列強強大的軍事威脅,太平天國革命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直接威脅著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希望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借此來增強國家實力。洋務派受到外國堅船利炮的影響,對機器工業有了一定的認識
國民黨政府建立統一的財政金融制度的內容
1.整頓財政體制。生要措施是建立和加強財政管理機構,明確國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劃分,確立中央,省,縣市三級財政體系,基本建立起了較完整的財政體制
2.實行稅制改革。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關稅自主,清理鹽稅和設立統稅
3.建立金融體制。國民黨政府建立了四行二局的金融體系
4.進行幣制改革。幣制改革分兩步進行,第一是1932年廢兩改元,廢除銀兩制度,實行銀元制度,第二步是1935年的法幣政策,廢止銀本位貨幣制度,實行法幣制度
簡述抗戰后美國商品進入中國的途徑
1.通過美國所控制的經濟機構
2.國民黨政府給美國商品傾銷提供了有利條件
3.通過國民黨國家資本經營的公司或國民黨官僚私人資本與美國合營的公司推銷其商品
4.美國在華大量設立公司,經營對華貿易
5.通過大規模走私活動。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從事對外貿易
2.對進出口貨物也實行嚴格的限制
3.對于外國來華貿易的商人,政府也對他們的活動加以種種限制
4.從事對外貿易的機構是中國政府特許設立的商行
北京條約及內內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別與英法侵略者交換天津條約和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公使駐京
2.開放新口岸
3.內江通商
4.內地傳教
5.控制海關
6.掠賣華工合法化
7.鴉片貿易合法化
買辦的產生與作用
買辦是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產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國洋行雇傭的中國代理人。買辦從產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為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經濟侵略服務的
作用:買辦不僅是起著媒介和經紀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發展為經銷和承購,包購包銷,買辦按照洋行規定的數量和期限,完成購銷任務。而買辦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則在全國組織起一個推銷外國工業產品,收購中國土產的商業收購與銷售網絡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體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特點
1.這些口岸城市為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掠奪的據點
2.其次西方列強在這些口岸城市設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權,成為國中之國
3.再次,西方列強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資設廠,興辦各種實業,直接滲入到中國的經濟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壟斷和獨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經濟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經濟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畝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歷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會生產方面,他極為贊賞的是小農經濟的經營方式,并據以設計理想社會的生產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別是經濟生活中主張婦女享有平等,獨產的地位
4.在對外關系方面,洪秀全反對閉自守
及限性:
洪秀全的經濟思想,是中國歷史農民起義運動經濟思想的最高體現。但是他不可避免地還有小生產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絕對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和軍事化的社會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這都反映出他經濟思想的烏托邦性質
中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特點
1.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經濟擴張,改變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軌跡,刺激并推動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增長
2.適應近代工業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買辦及少數華僑的貨幣財富開始投資創辦近代工業,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提供了最初的貨幣財富
4.在十分不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清政府在創辦近代工業,進行資本積累中曾經起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創辦近代工業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創辦的企業是為鞏固清政府封建統治出發的
2.清政府創辦的這些企業實權均操在少數洋務派官僚買辦之手
3.清政府創辦的企業通過政權往往對一些行業和部門實行壟斷經營,并享有特權
4.清政府創辦的這些民用企業和軍事工業具有濃厚的買辦性
實力雄厚的外國資本在華投資的主要特點
1.外國在華投資的主要領域是貿易,金融等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部門
2.外國在華工業投資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中國的長遠的經濟發展,而是為了西方列強更好地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掠奪
3.外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于利潤豐厚的經濟部門,如銀行,航運等行業
4.外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通商口岸,而投資在內地則極為罕見
辛丑條約對中國的經濟危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戰爭賠償幾乎成了套在中國政府頭上的沉重枷鎖,從此之后這個政府只有對外國俯首貼耳,再也不能在外國列強面前"胡作非為"
2.其次,條約規實,允許外國在中國駐扎軍隊,這是對中國國家主權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國侵華勢力壓迫清政府對統治集團進行清洗,所有反對與外國建立各種政府經濟關系,支持義和團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凱政府以辦理善后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籌措的借款
借款總額2500萬英鎊,實際到手760W,而規定47年還清的本息竟達6789.36 W.合同規定,以中國鹽務收入的全數,關稅中除應付款項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隸,山東,河南,江蘇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稅款,充當此次借款的擔保。合同還規定,中國必須聘請外國人掌管鹽稅征收事務。
至此,中國鹽稅大權完全落到外國人手里
國民北京政府為鼓勵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實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設工商部,下設礦務,工務,商務三司
2.頒布一些保護工礦業發展的法規
3.提倡引用外資興辦實業
1912-1927,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
1.部門發展很不平衡,缺乏重工業的基礎
2.企業生產技術水平普遍較低,生產效率差
3.許多企業的機器設備從外國進口,技術指導也要聘請外國人擔任,使民族資本企業明顯具有依賴性
4.地區發展很不平衡
早期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
1.地區比較集中
2.人數比較集中
3.深受剝削壓迫
帝國主義對農村經濟的掠奪
1.輸出資本,直接經營農業
2.輸出商品,打擊中國農業經濟
3.控制中國農產品市場,直接支配農業生產
1923-1937,國民黨政府經濟方針和政策
1.建立統一的財政金融制度
2.對經濟資源和基礎設施實行國家控制
3.建立重化工業戰略,加速工業發展
國民黨政府的農業政策
1.賦稅政策
2.租佃政策
3.農村金融政策
4.農業改良措施
國民黨對經濟資源和基礎設施實行國家控制
1.對重要經濟資源實行國家控制
2.對重要基礎設施實行國家控制
3.對重要產業部門實行國家控制
日本對華北華中淪陷區金融的控制與壟斷
1.設立偽銀行,發行偽鈔
2.排斥打擊和利用法幣
3.濫發偽幣,實行通貨膨脹,榨取敵占區人民的血汗
滿鐵,滿業 來
滿鐵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昭書指令成立起來的一個殖民機構,雖然以經營鐵路為主,但還經營船舶等很多部門,并擁有鐵路守備軍隊和寵大的調查機構,廣泛收集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是日本在華最大的壟斷組織
滿業是關東軍一手扶植起來的鲇川義介的滿州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其業務主要來源于滿鐵
抗日戰爭時期的工業合作運動
是由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發起的經濟運動,1938年8月5日,在征得國民黨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武漢成立,由孔祥熙任理事長,艾黎任技術顧問
其經營方式主要有三種:1.集體式2.分散式3.混合式
工廠內遷對后方經濟的作用
1.奠定了發展西南工業的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工業布局
2.工廠內遷為后方帶來了一支強有力的技術力量,這對大后方的工業開發起了很大的作用
3.內遷工廠的產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后方的軍需民用
抗日戰爭時期國統區經濟困難的原因
1.從外因上考察,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人力和資源,也增加了中國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時由于日軍在海上和陸上的封鎖與禁運,使得國統區的外貨來源幾乎斷絕
2.從內因上考察,國民黨政府壓制私人資本和對農民的掠奪政策,造成了工農業生產的萎縮,使本來就發展不足的國統區的生產力就更無法應付激增的物資需求,因而國統區的物資遂日益缺乏
抗日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308)
戰后美國如何獨占中國市場
1.美國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2.美國對中國商品市場的獨占
3.美國對中國投資市場的獨占
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破產
1.首先是美國商品的傾銷
2.其次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競爭和打擊
3.最后是國家壟斷資本對民族工商業的排擠打擊
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
1.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
2.農民翻身成了主人
3.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4.翻身農民支援了解放戰爭
中國近代工業為什么從創辦軍事工業開始
19世紀中葉,清政府遇到西方列強強大的軍事威脅,太平天國革命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直接威脅著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希望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借此來增強國家實力。洋務派受到外國堅船利炮的影響,對機器工業有了一定的認識
國民黨政府建立統一的財政金融制度的內容
1.整頓財政體制。生要措施是建立和加強財政管理機構,明確國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劃分,確立中央,省,縣市三級財政體系,基本建立起了較完整的財政體制
2.實行稅制改革。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關稅自主,清理鹽稅和設立統稅
3.建立金融體制。國民黨政府建立了四行二局的金融體系
4.進行幣制改革。幣制改革分兩步進行,第一是1932年廢兩改元,廢除銀兩制度,實行銀元制度,第二步是1935年的法幣政策,廢止銀本位貨幣制度,實行法幣制度
簡述抗戰后美國商品進入中國的途徑
1.通過美國所控制的經濟機構
2.國民黨政府給美國商品傾銷提供了有利條件
3.通過國民黨國家資本經營的公司或國民黨官僚私人資本與美國合營的公司推銷其商品
4.美國在華大量設立公司,經營對華貿易
5.通過大規模走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