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經濟學》課程考試說明
時間:
未知2
經濟類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對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教育為主的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命題工作是自學考試質量保證體系的核心環節,為做好《教育經濟學》課程全國統一命題工作,特制定本課程考試說明。
一、課程性質和考試目標
l、課程性質
《教育經濟學》課程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管理專業的公共課,是培養和檢驗自學應考者教育管理專業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
2、考試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考生:
(1)系統地掌握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及主要計量公式、方法,認識教育領域內的一些基本經濟現象和規律,掌握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
(2)掌握教育投資來源渠道、分配、使用,掌握教育的經濟效率和效益,從而培養和提高教育管理與決策的實際能力,以便畢業后能比較好地適應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考試內容
本課程的考試內容以課程考試大綱為依據。其內容為:
教材第一章是緒論部分,需要掌握的內容是教育經濟學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學科內容、研究方法以及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
教材第二章是對馬克思教育經濟思想的介紹,著重掌握的內容是能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說明教育勞動的性質、教育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教育對科學知識再生產的功能以及復雜勞動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特征。
教材的第三章是介紹西方人力資本理論,要求掌握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以及對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評價。
教材的第四、五章是對教育與經濟、科學技術的關系的介紹,著重掌握影響教育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的因素、市場經濟體制下教育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及教育與經濟、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相互作用和關系。
教材的第六章介紹的是市場經濟與教育改革,要求能結合實際說明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以及教育產業與教育市場的關系。
教材的第七章介紹的是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要求重點掌握教育的結構組成以及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的關系,了解我國教育結構改革發展的趨勢。
教材的第八章至第十章介紹的是教育投資的來源、分配、比例和義務教育投資,要求重點掌握教育投資的來源構成和比例指標構成、影響我國教育投資比例的因素以及義務教育投資的基本原則、歷史與現狀的分析。
教材的第十一章是對教育成本的介紹,要求著重掌握教育成本的類別、教育成本構成的指標體系,了解計量教育成本的意義、計量的方法以及在計量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材的第十二至十四章是對教育經濟效率、教育規模經濟、教育經濟效益的介紹,要求重點掌握教育經濟效率的指標構成以及教育經濟效益的特點、指標體系、考察方法并了解計量教育經濟效益的公式;掌握教育規模經濟形成的條件、美國科恩教育經濟效率計量方法、美國舒爾茨“余數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教材的第十五章介紹的是教師的勞動及其報酬,要求重點掌握教師勞動的特點及效率、我國教師工資待遇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掌握我國學校教師新的工資制度的特點及問題,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教師流動的關系。
三、命題的原則
1、命題標準
堅持質量標準,注重能力考查,使考試合格者能達到一般普通高等學校同專業同課程的結業水平,并體現自學考試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特點。在題量上保證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夠在規定的考核時間內完成全部試題的回答,并有適當的時間考查答案。
2、考試依據和范圍
以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2000年頒布的《教育經濟學考試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為考試依據,以《教育經濟學》(靳希斌主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教材為命題范圍。試題的答案及評分參考按所指定的教材中的有關提法來編制。
3、本課程考核的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學好《教育經濟學》需要一些必備的相關知識:即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知識。學習《教育經濟學》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分析,將理解、識記領會與分析聯系起來,把基礎知識和理論轉化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題中,要體現既測試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掌握程度,又測試分析能力的原則。
4、重點與覆蓋面的關系
試題覆蓋到章,重點章節的權重比例大一些,次重點章節的權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節的分數適當。單章考核分數最高不超過25%。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
本課程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形式,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線。
2、試卷內容結構
試卷內容以1、2、7、8、9、11、13、15章為重點,其分數比例不低于60%。
其他章節均為一般考核點。《教育經濟學考試大綱》已明確不列為考核內容的不作為試卷內容。
3、試卷能力結構
本課程試卷考核的能力層次結構比例為:
識記:理解:應用的比例為3:3:4
4、試卷的難度結構
本課程考核的難度結構比例為:
易:較易:較難:難的比例為2:3:3:2
5、試卷的題型結構
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比例為3:7
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一、課程性質和考試目標
l、課程性質
《教育經濟學》課程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管理專業的公共課,是培養和檢驗自學應考者教育管理專業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
2、考試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考生:
(1)系統地掌握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及主要計量公式、方法,認識教育領域內的一些基本經濟現象和規律,掌握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
(2)掌握教育投資來源渠道、分配、使用,掌握教育的經濟效率和效益,從而培養和提高教育管理與決策的實際能力,以便畢業后能比較好地適應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考試內容
本課程的考試內容以課程考試大綱為依據。其內容為:
教材第一章是緒論部分,需要掌握的內容是教育經濟學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學科內容、研究方法以及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
教材第二章是對馬克思教育經濟思想的介紹,著重掌握的內容是能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說明教育勞動的性質、教育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教育對科學知識再生產的功能以及復雜勞動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特征。
教材的第三章是介紹西方人力資本理論,要求掌握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以及對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評價。
教材的第四、五章是對教育與經濟、科學技術的關系的介紹,著重掌握影響教育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的因素、市場經濟體制下教育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及教育與經濟、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相互作用和關系。
教材的第六章介紹的是市場經濟與教育改革,要求能結合實際說明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以及教育產業與教育市場的關系。
教材的第七章介紹的是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要求重點掌握教育的結構組成以及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的關系,了解我國教育結構改革發展的趨勢。
教材的第八章至第十章介紹的是教育投資的來源、分配、比例和義務教育投資,要求重點掌握教育投資的來源構成和比例指標構成、影響我國教育投資比例的因素以及義務教育投資的基本原則、歷史與現狀的分析。
教材的第十一章是對教育成本的介紹,要求著重掌握教育成本的類別、教育成本構成的指標體系,了解計量教育成本的意義、計量的方法以及在計量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材的第十二至十四章是對教育經濟效率、教育規模經濟、教育經濟效益的介紹,要求重點掌握教育經濟效率的指標構成以及教育經濟效益的特點、指標體系、考察方法并了解計量教育經濟效益的公式;掌握教育規模經濟形成的條件、美國科恩教育經濟效率計量方法、美國舒爾茨“余數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教材的第十五章介紹的是教師的勞動及其報酬,要求重點掌握教師勞動的特點及效率、我國教師工資待遇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掌握我國學校教師新的工資制度的特點及問題,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教師流動的關系。
三、命題的原則
1、命題標準
堅持質量標準,注重能力考查,使考試合格者能達到一般普通高等學校同專業同課程的結業水平,并體現自學考試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特點。在題量上保證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夠在規定的考核時間內完成全部試題的回答,并有適當的時間考查答案。
2、考試依據和范圍
以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2000年頒布的《教育經濟學考試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為考試依據,以《教育經濟學》(靳希斌主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教材為命題范圍。試題的答案及評分參考按所指定的教材中的有關提法來編制。
3、本課程考核的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學好《教育經濟學》需要一些必備的相關知識:即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知識。學習《教育經濟學》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分析,將理解、識記領會與分析聯系起來,把基礎知識和理論轉化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題中,要體現既測試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掌握程度,又測試分析能力的原則。
4、重點與覆蓋面的關系
試題覆蓋到章,重點章節的權重比例大一些,次重點章節的權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節的分數適當。單章考核分數最高不超過25%。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
本課程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形式,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線。
2、試卷內容結構
試卷內容以1、2、7、8、9、11、13、15章為重點,其分數比例不低于60%。
其他章節均為一般考核點。《教育經濟學考試大綱》已明確不列為考核內容的不作為試卷內容。
3、試卷能力結構
本課程試卷考核的能力層次結構比例為:
識記:理解:應用的比例為3:3:4
4、試卷的難度結構
本課程考核的難度結構比例為:
易:較易:較難:難的比例為2:3:3:2
5、試卷的題型結構
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比例為3:7
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