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經濟學(財經類)單選題匯總
1.3、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生產力。
1.4、生產力自身內在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構成生產力系統的諸要素之間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斷解決。
1.5、生產資料是: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總和。
1.6、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方式。
1.7、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
1.8、經濟規律產生和發生作用的客觀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的狀況
2.1、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2、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是:商品經濟。
2.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們勞動的產品。
2.4、商品價值是:抽象勞動的凝結。
2.5、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
2.6、商品生產者實現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商品的銷售。
2.7、商品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2.8、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是:價值規律。
2.9、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2.10.市場競爭產生的經濟條件是:商品經濟。
3.1、資本總公式是:G—W—G‘。
3.2、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3.3、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
3.4、準確反映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價值率。
3.5、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3.6、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是: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3.7、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是:資本積累。
3.8、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是:單個資本增大的兩條途徑。
3.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3.10、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過程中實現的。
4.1、產業資本的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
4.2、產業資本循環中的決定性階段是:生產階段。
4.3、按照生產資本不同部分在資本運動中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可將生產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4.4、生產資料中既屬于不變資本又屬于固定資本的是:勞動資料。
4.5、考察社會資本運動的出發點是:社會總產品。
4.6、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
4.7、在技術進步的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必然:優先增長。
4.8、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4.9、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5.1、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構成:資本主義的生產成本。
5.2、資本家計算其生產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費的資本來計算的。
5.3、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成本低于商品價值的差額是:剩余價值。
5.4、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是:利潤率。
5.5、部門之間的競爭所導致的結果是:部門之間利潤的平均化。
5.6、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是全社會剩余價值:在各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過程。
5.7、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余價值總量與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
5.8、形成生產價格的前提是:平均利潤的形成。
5.9、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超額利潤。
6.1、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獨立執行產業資本循環中商品資本職能的資本是:商業資本。
6.2、商業資本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是:商業資本的數量不超過社會必要的比例限度。
6.3、商業利潤的來源是: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6.4、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獨立資本形式。
6.5、資本主義銀行的信用業務包括:負債業務和資產業務。
6.6、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
6.7、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6.8、資本主義農業中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低于價值的超額利潤構成:絕對地租。
6.9、土地的私有權壟斷是:資本主義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
7.1、自由競爭必然會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而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自然地:走向壟斷。
7.2、壟斷利潤是壟斷統治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
7.3、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價格實現的。
7.4、在壟斷階段壟斷銀行資本的新作用是:由普通的中介人變成萬能的壟斷者。
7.5、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統治者是: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7.6、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同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結合。
7.7、二次大戰以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迅速和廣泛發展。
7.8、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的總任務是:促進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
7.9、資本主義國家對國民經濟調控的主要方式是:間接調控。
8.1、壟斷資本國際化和各種形式的國際壟斷組織的實質是:謀求私人壟斷資本或國家壟斷資本的共同利益。
8.2、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8.3、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
8.4、資本國際化的發展進程是:從商業資本國際化到借貸資本國際化再到產業資本國際化。
8.5、新殖民主義的主要特征是:打著援助旗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
8.6、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是:有利益一致之處,又有矛盾和爭奪。
8.7、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關系的實質是:控制與反控制,剝削與反剝削
8.8、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爭取和平與發展。
9.1、壟斷資本主義存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經濟停滯兩種趨勢的根本原因是:壟斷。
9.2、壟斷資本依靠其壟斷地位和實力使技術進步的:動力減弱了。
9.3、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允許范圍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延緩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
9.4、食利國是指:依靠資本輸出進行剝削和掠奪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9.5、私人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和國際壟斷的出現: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
9.6、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持有壟斷企業的小額股票表明:工人的雇傭勞動地位并未改變。
9.7、壟斷資產階級加強和維持政治統治的手段是:暴力鎮壓群眾和推行改良主義。
9.8、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壟斷資產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10.1、一定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10.2、資本主義既創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又產生了運用這種武器的人,這是指:社會化的生產力和現代工人階級。
10.3、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是指: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
10.4、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10.5、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
10.6、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勞分配。
10.7、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發展。
10.8、有計劃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于不同部門實際上就是:合理配置社會資源。
10.9、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