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應科新增5個本科專業
根據教育部規定,高校的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需進行備案或審批。備案或審批工作每年僅限一次。據悉,本次廣州大學應用科技學院新增了5個本科專業!
廣應科新增5個本科專業(精選篇1)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坐落于粵港澳大灣區,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學校前身是創辦于的廣州大學松田學院,經教育部批準轉設并更名為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學校有廣州和肇慶兩個校區,總占地1420畝,設有14個教學及科研單位,有33個本科專業。
學校有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重點專業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1個,學校建有省級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校級科研所5個,成立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分會,廣州應用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18級金融學1班團支部被授予“廣東省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
學校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為戰略主線,以“全面達到或超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要求”為首要任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牢固確立本科教育教學核心地位,主動融入廣東省、國家、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需求,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學校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進十大育人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主動服務于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對接國家、省市重大產業發展戰略和珠三角支柱、主導、新興產業鏈,努力建設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數字產業等產業需求和人才需求高度匹配的九大應用型專業集群。
廣應科新增5個本科專業(精選篇2)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審批專業176個(含150個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和21種、26個目錄外新專業),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62個。本次備案、審批和調整的專業,將列入相關高校本科招生計劃。另對部分高校申請撤銷的925個專業點予以備案。
教育部積極引導高校開設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相關專業,此次新增了地球系統科學、生物統計學、未來機器人、安全生產監管、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醫工學、鄉村治理、家庭教育、無障礙管理等21種新專業,并正式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為支持高校積極探索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首次在工學門類下增設交叉工程專業類。截至目前,本科專業目錄共包含93個專業類、792種專業。
據統計,此次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2800余個專業布點,占目前專業布點總數的4.5%。從學科門類看,工學所涉專業數量最多,有1074個;從區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專業有1503個,占比超過50%。本科專業類型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
廣應科新增5個本科專業(精選篇3)
教育部日前發布《教育部關于公布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記者從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了解到,該校新增的體能訓練、機器人工程、城鄉規劃、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播音與主持藝術等5個專業獲得備案審批,將從今年起正式招生。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此次新增獲批的5個專業,依托學校學科專業集群特色優勢,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積極布局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急需專業,促進該校多學科協同發展,豐富專業辦學內涵,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和就業機會,更好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應用型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
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立足大灣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邁向新征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廣州應用科技學院轉設更名兩年多來,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學校在原有廣州校區的基礎上,在肇慶新增一個千畝校區。今年,肇慶校區二期建設項目將投入使用,為學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繼續提速。截至目前,學校設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八大學科門類的45個本科專業。
學校注重產教深度融合,加強應用學科建設。聚焦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所急需和緊缺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以“對接產業、工科為主、多科協調、應用為本”的學科布局,大力推進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協同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度融合,構建互融、互通、共學、共享的人才培養機制。學校以“特色強校”為引領戰略,在現有學科專業的基礎上,突破重圍,樹立標桿,占領高地,突顯特色,強化優勢,形成品牌,引領學科專業建設邁向新臺階,構建具有廣應科特色的學科專業集群。
同時,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將特色強校工程作為落實“十四五”規劃、突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程。重點實施本科教育特色強本工程、重點學科特色引領工程、校地融合特色發展工程、大學文化特色潤校工程、國際合作特色興校工程“五大工程”,統籌實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計劃、特色專業(群)建設計劃、緊缺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課程模式創新行動計劃、數字化教學新形態建設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學科與科研提升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計劃、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計劃、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等“特色強校建設計劃”,著力培養服務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所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傾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品質卓越的應用型大學“特色名校”,引領學校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廣應科新增5個本科專業(精選篇4)
1、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在內蒙古理科的最低錄取分數為323分,對應錄取位次為58874;文科的最低錄取分數為367分,對應錄取位次為19053;
2、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在浙江綜合類的最低錄取分數為515分,對應錄取位次為149263;
3、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在安徽理科的最低錄取分數為438分,對應錄取位次為160698;文科的最低錄取分數為482分,對應錄取位次為50704;
4、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在福建物理類的最低錄取分數為435分,對應錄取位次為90430;歷史類的最低錄取分數為468分,對應錄取位次為30023;
5、廣州應用科技學院在江西理科的最低錄取分數為447分,對應錄取位次為16;文科的最低錄取分數為484分,對應錄取位次為43440。
廣應科新增5個本科專業(精選篇5)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審批專業176個。其中,廣東36所高校新增94個備案本科專業,8所高校新增8個審批本科專業,共“上新”102個專業;10所高校撤銷30個本科專業;3所高校的3個專業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
此前,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下稱《改革方案》),提出到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其力度之大、影響之深引發廣泛關注。
一、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實行備案或審批制度。備案或審批工作每年集中進行一次。高校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設置專業(國家控制布點專業除外),需報教育部備案;高校設置國家控制布點專業、設置尚未列入專業目錄的新專業,需報教育部審批。
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全國高校此次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2800余個專業布點,占目前專業布點總數的4.5%。從學科門類看,工學所涉專業數量最多,有1074個。
廣東新增的專業以工科為主流。在新增的94個備案本科專業中,有34個為工學專業,占比達36.2%,進一步滿足廣東堅持“制造業當家”對人才的需求。
新增的備案工科專業包括中山大學的智慧交通,汕頭大學的人工智能、智能建造,嶺南師范學院的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嘉應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廣州美術學院的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的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深圳大學的智能建造、智慧交通等專業。
在廣東8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中,工科專業亦占了3席,包括華南理工大學的生物材料、廣州軟件學院的網絡空間安全、廣州商學院的網絡空間安全專業。
分析這一次廣東新增的工科備案本科專業,不難發現,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依舊是熱門專業。
汕頭大學、廣州華立學院、廣州商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理工學院等5所高校均新增了人工智能專業。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等5所高校新增了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此外,東莞理工學院、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深圳技術大學等3所高校均新增了機器人工程專業。
廣東不少高校還新增了“好玩”“愛美”的專業,如廣東醫科大學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廣州華商學院新增審批本科專業珠寶首飾設計與工藝。
從數量來看,在度廣東高校新增的94個備案本科專業中,汕頭大學以7個新增備案專業位列數量第一,廣州華立學院、深圳技術大學分別新增6個,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新增5個。
二、學科專業結構和質量影響高校立德樹人的成效,也影響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改革方案》提出,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
這一改革思路,與教育部每年新增本科專業的方向一脈相承。近年來,高校新增的本科專業,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主動服務產業發展。
度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教育部積極引導高校開設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相關專業,此次新增了地球系統科學、生物統計學、未來機器人、安全生產監管、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醫工學、鄉村治理、家庭教育、無障礙管理等21種新專業,并正式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為支持高校積極探索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教育部首次在工學門類下增設交叉工程專業類。截至目前,本科專業目錄共包含93個專業類、792種專業。
作為多學科交叉、高技術密集的專業,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頗受高校青睞。以廣東為例,度,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科技學院、深圳技術大學等3所高校新增該專業;度,又有5所高校新設這一專業,致力于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滿足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專業化人才,解決芯片“卡脖子”問題。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發展迅速,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近年來新增的專業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專業持續保持熱度。
以人工智能專業為例,度,全國35所高校獲首批新專業建設資格。自此,人工智能專業正式加入高校本科專業“大家庭”。此后3年,人工智能專業位居高校新增專業數量第一:度,180所高校新增;度,130所高校新增;度,95所高校新增。在剛剛公布的度新增備案專業中,新增該專業的高校有59所,數量居第二。
近年來,數字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度,新增數字經濟專業的高校數量躋身首位,達77所。廣東高校中,廣州大學、廣州華商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東莞城市學院等4所高校新設了數字經濟專業。
“智慧”“智能”“數據”等同樣成為高頻詞,智能建造、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智能醫學工程、智能車輛工程、智慧交通等交叉學科專業,受到高校“追捧”,充分反映了高校回應社會需求,積極布局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趨勢。
三、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本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透露了不少趨勢,如基礎學科地位更高、重視學科交叉、更加注重現實問題解決。
“解讀高等教育的變化,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入手。”華南師范大學廣州教育治理現代化高等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余暉說,上世紀8、9十年代,我國重視應用人才培養,法學、經貿等專業得到市場熱捧。但進入新時代以來,國際形勢變化和競爭格局呼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就要求基礎學科有所突破和創新。“此前在參與國際競爭方面,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突破技術封鎖,但近年來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卡脖子’的源頭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基礎學科研究的創新源上。”
《改革方案》多處明確,推動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例如,在新醫科建設中,瞄準醫學科技發展前沿,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在新農科建設中,積極推進農工、農理、農醫、農文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涉農學科專業。對此,有專家表示,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各行各業的工作,學科交叉都非常重要,是推動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動力。
“現有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產業需求及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改革方案》試圖對此進行優化。”余暉說,例如,新冠疫情讓社會認識到優質醫療資源和醫學人才的重要性,因此臨床醫學、藥學和公共衛生等相關專業得到更多人認可。
當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發展迅速,尤其是ChatGPT的出現,在全球引發普遍關注,與此相應,《改革方案》中多次提及智能等關鍵詞。這些新變化都反映出,高校專業設置對于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需求的密切回應。
四、高校如何優化學科布局?有專家表示,《改革方案》設計較為全面,涉及了醫、工、理、文等多個學科,不管是綜合性院校還是行業性院校,甚至是專精小的院校,都能從方案中找準定位,新設專業,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對于學生而言,其專業選擇很大程度上會考慮未來的畢業出路。如果高校專業設置一成不變,不與時俱進作出調整,對于國家發展、社會需求及學生個人發展都會有影響。因此,此次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可謂是適逢其時。
在這一背景下,對部分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及課程設置也提出了新要求。對于多數高校教師而言,其研究領域和關注議題普遍貼近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現實熱點,其知識儲備持續更新,順應時勢調整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向,對于這些教師而言,并不會特別困難。
當然,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有部分專業面臨撤銷或合并的處境,與此相應,部分教師和學生會面臨分流。“這就要求高校充分考慮各學科、院系、教師和學生等多方面的合理需求,做好頂層設計,盡可能減少改革阻力。”余暉說。
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后,對學生有什么影響?余暉認為,學生將會接觸更多學科交叉的內容,學習內容將會不限于就讀專業的傳統知識體系。“本科生培養可以適當拓寬口徑,擴寬學生對于相關學科知識的接觸面。寬口徑培養模式有助于擴展學生未來在科學研究、實務工作和個人成長等多方面的彈性發展空間。”
此外,基礎學科招生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并且本科生將有更多機會參與科研工作。余暉判斷,未來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科研導向的趨勢會更明顯,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和發表論文將不再是一件“稀罕事兒”。對于文科專業學生來說,除了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跨學科素養和科研素養外,要更多地從中國本土理論的視域出發,理解和闡釋中國問題,并面向世界同行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