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考現代文專項閱讀題及答案
福建中考現代文專項閱讀原文
(5)絲綢之路在更深的層次上提出的是一個中國文明如何起源、從何而來的大問題。在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研究中,自絲綢之路提出以后,到現在為止的一個多世紀中,前50年走的正是在“歐洲中心論”框架下對歷史潮流的歪曲和誤解。爾后50年,絲路學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學者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從它的發端、演進到成熟的全過程進行了規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對現今尚在的遺址、遺存的文物給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復和研究,終于弄清了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文明是一個至少在一兩萬年前甚至一二百萬年前,就已獨立形成的生態環境。
(6)這樣的研究,是在中國學術界取得自主權的同時才開始的。一旦啟動,在當時便具有了國際合作的特點,迎來了絲路學研究的高潮。1927年,在北京由中國和瑞典雙方合作組成了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到中國西部地區進行綜合考察。考察團搜集到大批的資料、標本、簡牘、石刻、壁畫和各種古文字的文書以及絲織品,第一次實現了在中方監管下對絲綢之路沿線埋藏的珍貴文物進行發掘、搜集并善加保管,為中國學術界建立絲路學,給今后以中國為主體進行國際合作,構筑了中外科學家相互交流的平臺。
(7)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絲綢之路所反映的不僅僅是東西方的經濟交流,更重要的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聯系與交流,這種關系才是絲綢之路的文化價值所在,也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文明傳播的重大命題。
(二)
(1)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既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脈相承,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在歷史坐標系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內涵。
(2)在新技術條件下,絲綢之路具備復興的客觀條件。古老的陸路運輸技術不足以承載產生規模效益的運輸量。但是鐵路和公路運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陸地運輸的成本。據測算,從我國連云港到荷蘭鹿特丹,如果通過絲綢之路,運輸距離可比海運縮短9000多公里,時間縮短近一個月,運費節約近四分之一。此外,古絲綢之路必須避開山地與沙漠,路線選擇范圍有限,經濟、社會效益不高。而今天,我們的技術水平已經能把鐵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與古絲綢之路相比,新絲綢之路覆蓋的面積將更廣,路線更密集,也更發達,從而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把資源與市場串聯起。新絲綢之路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對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復興與拓展。
(3)新絲綢之路構想充分兼顧了國際、國內兩方面的戰略需求。從國際角度看,絲綢之路兩端是當今國際經濟最活躍的兩個主引擎:歐洲聯盟與環太平洋經濟帶。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塌陷地帶”,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該地區國家與民眾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筑了絲綢之路復興的國際戰略基礎。從國內角度看,我國當前的發展需要兼顧地區平衡,并著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復興絲綢之路能帶動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的西部地區,有望形成新的開放前沿。
(4)新絲綢之路設想兼顧政治、經濟、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發展。中亞地區處于地緣戰略要沖,又是東西文明的交匯點,更是近年各種宗教極端勢力的發源地。新絲綢之路構想以經濟合作為先導與基石,以政治合作為前提與推進手段,以促進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風險為重要目標,是具有前瞻性的綜合戰略規劃。
福建中考現代文專項閱讀題目
1.第(3)段中“浩劫”指的是 (2分)
2.第(4)段空格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即使 B.并且 C. 然而 D. 由于
3. 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絲路學是一門匯聚了眾多學科、綜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學問。
B.1868年發現了絲綢之路,直到1910年才完成了對絲綢之路的認證。
C.絲綢之路是古代亞洲東部地區和地中海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
D.歐洲學術界提出絲綢之路后發現,這足以證明了東方文明源自西方。
4. 結合選文(一),簡要概括絲路學研究的意義(2分)
5. 從選文(二)看,復興絲綢之路的條件有哪些?(3分)
6.新絲綢之路,給薄弱的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試舉一例加以闡釋。(4分)
福建中考現代文專項閱讀答案
1、(2分)珍貴文物大量流失海外。 2.D
3、(3分)D解析:“東方文明源自西方”的說法并不是在提出絲綢之路之后,根據原文內容,歐洲學術界之所以提出絲綢之路,就是為了指明東方文明源于西方。
4、(3分)推翻了歐洲學術界對東方文明的歪曲認識,明確了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文明,是早已獨立形成生態環境。
5、(4分)運輸成本降低,鐵路覆蓋面積擴大;資源與市場得以串聯。(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4分)
6、(5分)要點:發展旅游業,推廣農特產品,資源共享。
福建中考現代文專項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