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中考文言文精選題附答案譯文
宜昌中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①見:通“現”。②矮人何辯:這里以演戲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無法分辨了。③《選》:指蕭統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宜昌中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1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辭不能達 達:暢達
B.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 過:批評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終
D.詩何必古《選》 古:推崇
17.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及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B.因病發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 乃使人復葺南閣子。
D.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在當時不掃除“道理聞見”的污染,恢復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藝創作。文學都必須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實際上只是表達個體的真實感受與真實愿望的“私心”,是真心與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據。后天得來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誡讀書人不要多讀書識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過“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對比,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對人的個性和情感的殘酷壓制。在作者看來,要保持“童心”,使文學存真去假,就必須割斷與道學的聯系;將那些儒學經典大膽斥為與“童心之言”相對立的偽道學的文章。
D.作者認為,如果想從一個人的嘴里聽到一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那么這個人必須胸懷美質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又能夠自然流露真性情。這在當時的環境中有它的進步性與深刻性。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古 之 圣 人 曷 嘗 不 讀 書 哉 然 縱 不 讀 書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縱 多 讀 書 亦 以 護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學 者 反 以 多 讀 書 識 義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又豈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3分)
宜昌中考文言文閱讀答案
16.B
17.D
18.B
19.古 之 圣 人//曷 嘗 不 讀 書 哉/然 縱 不 讀 書/童 心 固 自 在 也/縱 多 讀 書/亦 以 護 此 童心//而 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學 者 反 以 多 讀 書 識 義 理 而 反 障之 也。(共6--7處,“//”處可斷可不斷。)
20.
(1)既然這樣,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絕妙文章,它們被假人埋沒而不在后世全部顯現的,又難道還少嗎?(評分標準:“至”、被動句、 “見”各1分,語義1分。)(4分)
(2)我又到哪里去尋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與他一起探討文章的寫作呢?(反問句、定語后置句式各1分,語意流暢1分)(3分)
宜昌中考文言文閱讀譯文
兒童, 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么可以遺失呢!那么,童心為什么會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會獲得感性知識,長大之后,通過耳聞目睹又獲得理性知識,而這些感性的知識和理性的道理一經入主人的心靈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 知道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范圍也日益擴大,從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聞見、道理,都是通過多讀書,多明理才獲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賢又何嘗不是讀書識理的人呢!關鍵在于,圣人們不讀書時,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縱使多讀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絕不像那些書生,反會因為比旁人多讀書識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 童心一旦壅塞,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點;寫成文章,也就無法明白暢達。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的話,那么從他嘴里連一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也聽不到。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從后天得到的聞見道理作為本心的緣故。
已經以聞見道理為本心,那么說的話就成了聞見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話雖說的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這難道不是以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章嗎?因為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為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贊賞備至。這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呀!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里還分辨得出真偽?既然這樣,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絕妙文章,它們被假人埋沒而不在后世全部顯現的,又難道還少嗎?原因何在?因為天下的好文章,沒有不是發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謂的道理就不會流行,見聞就不會立足,那么,任何時代,任何人,任何體裁都可以寫出極好的作品來。詩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選》;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經、《論語》、《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辭,就是臣下的阿諛之言,不然的話,也是那班糊涂弟子們,追憶老師的言語,或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或是據自己聽到的只言片語,寫下來匯集成書。后代書生,不明此理,就以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論,而奉若經典。又哪里曉得,這其中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言論呢!即使真有圣人講的,也是有的放矢,不過就一時一事,隨機應答,以點撥那些不開竅的弟子罷了。對癥下藥,不拘一格,怎么可以當成萬古不變的真理呢!既然這樣,那么,六經、《論語》、《孟子》不過是道學家的借口,假人的藏身之地,絕對沒法和發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語的。嗚呼!我又到哪里去尋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與他一起探討文章的寫作呢?
宜昌中考文言文精選題附答案譯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