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閱讀強化題及答案
八年級語文強化閱讀原文
法律與道德相對分離的命題,既解釋了在社會穩定時期,法律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看待;又肯認了道德與法律的作用其實難以決然剝離。但是,當命題轉向治國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國”為主,抑或是“以德治國”為要,答案當然毫無疑問地指向前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主次有序,依法治國是主體,以德治國為輔助,這是由法律與道德自身屬性所決定的。現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實,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和程序性特征,體現出適應現代社會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層化的實踐要求。相較而言,道德治理則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術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狀態。總體來說,在當代復雜社會形態下,道德治理難以獨自構成一種“治式”,無法提升至治國方略的層次。此外,法律的“自創生”和“自我復制”特性,使得法律移植比道德移植難度小,因而也更有利于不同國家間互相借鑒。
需要強調的是,“法主德輔”絕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僅僅是指在治國方略的層面上,法治更適合作為主體,也更應該成為主體,而以德治國是建構法治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戰略。換句話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是互為支撐的結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結合。法治是良法之治,法律與道德相對分離,法治與德治主次有序,但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為了最終獲得更高層次的復歸,形成良法善治的辯證統一體。可見,道德與法律從歷史上的渾然一體,到近現代的相對分立,再到與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相輔相成,是一個“正反合”的辯證發展過程,是在不斷揚棄中獲得“統一”的升華。
八年級語文強化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律與道德其實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互為表里,兩者之間完全可以發展為相互促進與融合的成熟形態。
B.法律不應當被民眾畏懼,而應當以潤物無聲的方式,來獲得民眾的認可,這是法治成功的內在標志。
C.將道德與法律視為一體,這是國人很容易出現的認識弊端,其原因在于我們民族長期形成的固有思維方式。
D.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工商業社會生活的刺激,法律和道德實現了相對分離,各自凸顯出其獨特的內在價值和重要意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法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其與道德的自身屬性決定了在治國時應當以“依法治國”為主,但也應該積極發揮道德的輔助作用。
B. 道德治理的人文色彩濃郁,自由度大,缺乏清晰的程序過程,這一點與高度建制化的現代法律恰好相反。
C.法治與德治主次有序,前者為主,后者為輔,當然這只是僅限于治國方略上的需要,更多時候,兩者是互相支撐的。
D.道德與法律遵循著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合有分,而社會主義法治則在不斷揚棄中獲得了一種“統一”的升華。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分析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治的基礎是道德,我們不應該一味凸顯法律的威懾力,而是要力求讓法治深入人心,形成法律至上的規則意識。
B.中國古代喜歡將道德與法律融為一體,這種模糊兩者界限的做法,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C.治國重在法律而不是道德,因為在當代復雜社會形態下,要避免陷入混沌的德治之中,需要向國際社會看齊。
D.法律和道德各有價值和意義,“法主德輔”是建立兩者相對分立的基礎上的,強調法治,離不開道德的輔助和支撐。
八年級語文強化閱讀答案
1.D(將“法律和道德實現了相對分離”的原因歸結為時代的發展和工商業社會生活的刺激,與原文表述不正確)
2.D(獲得升華的不是“社會主義法治”而是“道德與法律”)
3.C(“要向國際社會看齊”推斷不正確)
八年級語文閱讀強化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