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詞與辛詞的差異閱讀題及答案
蘇詞與辛詞的差異閱讀原文:
⑤蘇詞呈現的是生命體驗,主要表現的是超功利境界。蘇軾超然物外,又保持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將積極入世和超越世俗融為一體,巧妙地解決了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這些在士大夫心靈上相互糾纏的矛盾,構建了自己審美化的人生觀。辛詞呈現的是人生體驗,主要表現的是功利境界。辛棄疾不可能像蘇軾那樣以曠達的胸襟、超然的態度來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個勇敢、堅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意識和縱橫疆場、蕩平敵寇、收復失地的愿望。但南歸后他卻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謀韜略和愛國之心都被統治者忽視了。
?、尢K詞與辛詞詞作風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們的人生體驗不同。
?、咄瑸楹婪排稍~人,蘇詞偏于瀟灑疏朗、曠達超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人生體驗的再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詞人中秋把酒,以一顆自由的心靈和月亮對話,其把酒問月既是對人生和宇宙本體的深層叩問,也是對自由精神空間的尋覓。蘇軾既不 執著于現實,也不脫離塵世,只是走向內心。在他看來,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歡離合,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但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只要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現實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熱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堅信美好的祝愿總能夠給人送去溫馨的慰藉,使心靈獲得一份難得的靜謐。
?、嘈猎~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端堃?middot;登建康賞心亭》是辛棄疾人生體驗的生動寫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清秋時節,詞人登高遙望北方故土,觸景傷情,滿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殘破的山河、危殆的國勢,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織在一起。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陰虛度、壯志未酬慨嘆……種種愁緒無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欄桿來發泄徒有雄心壯志而無處施展的激憤?,F實與理想的矛盾所引發的情感波瀾與知音難覓的悲涼交融,醞釀出強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發英雄失路,報國無門的極度憤慨和悲傷,就成為辛詞的重要內容。
蘇詞與辛詞的差異閱讀題目:
(選文有改動)
1.請根據文章內容,為本文擬一個題目(不超過11個字)。(3分)
2.請指出本文的中心論點。(4分)
3.仔細閱讀第⑤段,說說“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具體內容。(4分)
4.第⑦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5.《破陣子》一詞中,作者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表達“英雄失路,報國無門的極度憤慨和悲傷”,請結合這首詞作簡要分析。(6分)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蘇詞與辛詞的差異閱讀答案:
1.(3分)示例:蘇詞與辛詞的差異
2.(4分)由于蘇軾和辛棄疾的人生經歷、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他們的詞作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蘊、詞作風格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意思對即可)
3.(4分)蘇軾的“超功利境界”:蘇軾將積極入世和超越世 俗融為一體,巧妙地解決了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這些在士大夫心靈上相互糾纏的矛盾,構建了自己審美化的人生觀。辛棄疾的“功利境界”:辛棄疾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意識和縱橫疆場、蕩平敵寇、收復失地的愿望。
4.(5分)舉例論證(2分)。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分析蘇軾詞作風格偏于瀟灑疏朗、曠達超邁這一特點。(3分)
5.(6分)這首詞中,開頭一句為實境,“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醉酒之時,詞人還在燈下抽出劍來仔細端詳。表明詞人雖隱居鄉間,但心中仍在憂慮國事,不忘殺敵立功的感情。(2分)
中間四句為虛境,寫夢境中,軍隊召喚戰士出征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戰士們壯行、點兵、出征、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情景,表現了詞人意氣風發、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2分)
“可憐白發生”一句為實境,又回到眼前的現實之中。呼應首句,與中間夢境形成強烈對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2分)
蘇詞與辛詞的差異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