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閱讀試題含答案
八年級語文閱讀試題原文: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海外貿易中,中國對外輸出最多的商品除了絲綢外,還有瓷器,因此“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儒學對日本、朝鮮以及歐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雖然不是佛教的發源地,但佛教傳入中國后就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相結合,成為華夏的一部分,并隨同華夏文化一道傳播到日本、朝鮮等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貿易中,從海外輸入中國最多的商品就是香料。而在思想文化的傳播中,宗教文化的輸入最為突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____、伊斯蘭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文段三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這個名稱,因為他經過考察,認為當時路上運輸7/ 13的是絲綢。而另一些學者則有不同的看法。盡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絲織品,但這只說明“絲綢之路”確實由東向西運送過絲綢。一條路的貨物流向應是雙向的,從東向西運送的主要是絲綢,那么從西向東運的主要是什么呢?考古發現,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經鑒定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首開了我國中原與邊疆、與西方交流的運輸通道。到了漢代,絲綢商人利用這一古老的“玉石”通道又發展了絲綢貿易,中原地區的西域玉石消費量更是隨之大增,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從西域來的玉石廣泛用作飾品、禮器、藝術品等。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歡迎的物品。可以認為“絲綢之路”叫做“絲玉之路”更為貼切。
八年級語文閱讀試題:
1.從文段一中找出表明時間順序的三個短語。
2.根據文段一內容,請寫出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發展變化的兩個表現。
3.為文段二的橫線處補寫一句話,讓上下文銜接順暢。
4.請概括文段三所解說的主要內容。
八年級語文閱讀試題答案:
1.西漢時期;漢武帝后;至明清時期
2.表現一:由陸上發展到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增多。表現二:出口物品由絲綢擴大到陶瓷、糖等,貿易種類擴大。
3.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優秀文化源源輸出的同時,外來文化也不斷地涌入。
4.主要解說了“絲綢之路”更名為“絲玉之路”更為貼切的原因。
八年級語文閱讀試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