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楊云卿淮上別業原文及翻譯賞析
《訪楊云卿淮上別業》原文
地近得頻到,相攜向野亭。
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
望久人收釣,吟余鶴振翎。
不愁歸路晚,明月上前汀。
《訪楊云卿淮上別業》注釋
①楊云卿:未詳。淮上別業:淮河邊的別墅。
②河:淮河。岡勢:山的連綿延伸之勢。
③燒痕:火燒的痕跡。為了使春季草長得更好,人們常在冬天將干草燒掉。
④翎:羽毛。
⑤汀:水邊平地。
《訪楊云卿淮上別業》翻譯
住得相近,便能常常過訪/攜手共游,前往野外涼亭/淮河迎面而來,截斷了遠處綿亙的山岡/春意透入燒荒的焦痕,呈現一片嫩青/久久眺望直到漁人收竿/振翅的白鶴驚散了我的沉吟/不必擔心天晚迷失歸途/前面的小汀上明月漸升。
《訪楊云卿淮上別業》賞析
這是一首記僧俗交誼的詩。
楊云卿,身世無考。他淮上的別墅與惠崇的住地很近,惠崇常來別墅敘談。這首詩敘述了他們某個春天相邀出游的情形。第一句寫他們平日的交往,第二句寫他們同游到達了目的地一一野外依山伴水的一個亭子。三、四句寫他們在亭上所見。河,當指淮河;燒痕,冬天燒山林野草時留下的痕跡。站在亭上瞭望。只見河水從兩山問流過,好像把兩出連綿之勢切斷了;而春天的步履已來到山林。一片片燒痕地里正長出青青新草。這一聯對仗工整,筆力不凡。前一句寫“山”“河”相克,各逞其“勢”:水“分”山奔流洶涌而出,山“雖“斷”而相連之“勢”仍在,都有一種陽剛之氣;后一切寫:“春”“痕”相生,相依相得:“春”方“入”而“痕”已“青”,又顯示了一種陰柔之美。盡管前人早已指出惠崇這兩句是從唐代詩人司空曙、劉長卿詩中“偷”來的(見司馬光《溫公續濤話》、劉放《中山濤話》等書),但將這一剛一柔的兩句聯在一起描寫眼前之景,并從整體上給讀者以剛柔相濟的美的享受,卻是惠崇的功勞。他以此聯“自負”,并非沒有自知之明。在這美的環境中,同游人留連忘返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六句描寫了他們在水邊留連一直到暮色四起之時的情景:饒有興味地看人釣魚,一直看到漁人收釣而去;興趣盎然地相對吟詩,驚飛了早已歸宿岸畔的白鶴。但是,二人游興似乎依然未盡,七、八句就寫出了他們此刻的心情:不要為回去太晚難辨路徑發愁吧,那剛剛升起的月亮不是已給前面的水邊平地帶來一片光明嗎?詩雖然到這里結束了,但二人何時才盡興歸去,歸途上又有何種佳趣,依然在牽動著讀者的想象……
自禪宗在中華大地傳播以來,不少知識分子或入了禪門,或與禪師有密切的交往。這首詩不僅體現了禪人的文化修養,也記載了世俗知識分子與禪人親密無間的友情。詩中描寫的那種高雅優游的心態,正是僧俗之士在情感上息息相通的證明。
《訪楊云卿淮上別業》作者簡介
惠崇 (?—1017),北宋詩畫僧,淮南(今江蘇揚州)人,一作建陽(今屬福建)人,與希盡、惟鳳等八人時稱“九詩僧”。畫工小景,煙雨蘆雁,寒汀遠渚,有盛名于時。沈括歌其為“小景惠崇煙漠漠”,實為南方山水畫派之支流。蘇軾嘗題其畫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今存其詩十四首。
猜你感興趣:
1.節南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2.那原文翻譯及賞析
3.敝笱原文翻譯及賞析
4.立春偶成詩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5.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