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古詩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注釋
1、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里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里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翻譯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簡析
此詩中的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說,“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賞析
飛峙大江邊的廬山,不僅“奇秀甲天下山”,而且是一個鴻儒云集的文化名山。從漢代偉大的文學家司馬遷“南登廬山”,并記之于《史記》開始,這座名山越來越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青睞。兩晉南北朝時期,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曾先后在廬山弘揚道義,而陶淵明和謝靈運這兩位大詩人則把廬山的山水化成了一首首雋永的詩篇;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蘇軾、陸游、范仲淹、朱熹……更在這山崖云霧間或歌以詠志,或投入哲理的沉思。
李白對廬山鐘愛有加,從年輕時初次出行,到晚年欲隱居于此,蹤跡遍廬山。留下了如:“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廬山五老峰》)等不少美麗的詩篇。其中專門描寫廬山瀑布的有兩首,其一是首五言古詩:“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其二就是這首集前一首詩之精粹、膾炙人口的七絕。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雖然全詩只有四句,詩人一開始并沒有寫瀑布,而是山峰。“香爐”,即廬山的香爐峰。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在茫茫的天宇之中,巍巍的奇峰如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香爐上冉冉升騰的團團煙云,在陽光的映照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一個“生”字,精妙地描繪出煙云冉冉裊裊、升騰變幻的生動景象。“遙看瀑布掛前川”,就在這神奇夢幻般的藍天青山之間,瀑布像一條直立起來的長河,高高地懸掛在千仞絕壁之上,奔騰傾瀉。宋代大詩人蘇軾也曾形容暴雨若“天外黑風吹海立”(《有美堂暴雨》)。“遙看瀑布”,直接點題,而一個“掛”字,又舉重若輕,不僅非常形象地展現了遠遠地看過去那飛瀑氣勢恢宏的景象,更充分地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由衷贊嘆。
接下來,詩人更以千鈞之筆,極寫巨流傾瀉的瑰麗與飛動:“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一下子把從云端噴涌而出、激瀉而下的瀑布凸現出來,而“直下”,更把萬仞懸崖之上的瀑流,臨空直瀉、勢不可擋的雄偉氣勢,寫得動人魂魄。然而詩人仍意猶未盡,又以一個神奇的比喻“疑是銀河落九天”,把從巍巍高山之巔、霧靄煙霞的云端臨空直落的飛瀑,聯想成是天上的銀河從天而降、垂落人間。用“三千尺”和“銀河落九天”,把氣勢宏大的廬山瀑布生動地刻畫出來,夸張但貼切,奇特又逼真,神奇卻自然,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雖然詩人也說得很清楚,是詩人恍惚之中的“疑是”,讀詩的人也都明白“銀河本無水,何從天上來”。但這個比喻實在是太美妙了,非如此不是李白,非李白又不能如此,充分地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昂揚的氣概和他那無與倫比的浪漫。
大膽的夸張,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最顯著的特色之一。李白用“白發三千丈”(《秋浦歌》)比喻無限愁思,用“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來形容北方的奇寒大雪,用“一風三日吹倒山”(《橫江詞》)表現狂飚怒吼、洪濤涌起的雄奇景象……這里,詩人又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珠濺玉迸的飛瀑,把人們都能見到的事物,變成令人驚嘆的藝術形象。蘇軾不由得贊嘆“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詩”(《戲徐凝瀑布詩》),真正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李白曾這樣地描述自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他一生漫游天下,蹤跡幾遍全國。雄奇的天姥,驚險的劍門,雄渾的泰山,青冥的終南,龍盤虎踞的金陵,舊苑荒臺的姑蘇,山城如畫的宣城,水盡東南的洞庭,四萬八千丈的天臺,三十二蓮峰的黃山,無不留下詩人的足跡;峨眉山的月色,白帝城的彩云,“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掛流三百丈”的廬山,天上飛來的黃河水,天際奔流的揚子江……一一呈現在李白的筆下。不僅描繪出自然風光瑰麗奇偉的景象,更傳達了大自然靈然飛動的靈魂。“名工繹思揮彩筆,驅山走海置眼前”(《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這是李白贊美趙炎繪畫的詩句,用來形容李白自己描繪自然風光的生花妙筆卻更為恰當。“斗酒詩百篇”,“垂輝映千春”。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猜你感興趣:
1.望廬山瀑布的小故事
2.望廬山瀑布編故事
3.望廬山瀑布原文及翻譯
4.李白詩詞鑒賞 望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