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詩歌鑒賞專練題附答案
初三語文詩歌鑒賞專練題(一)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不知陵谷變②,朝來暮去弋陽溪。
【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1年,詩人此時從嶺南潘州南巴(今廣東茂名南)貶所北歸,途經余干。②陵谷變:出自《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慘”)莫懲”,該詩強烈地譴責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誤國害民,造成陵谷災變。
8.詩的前兩聯對全詩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9.詩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初三語文詩歌鑒賞專練題答案
8.奠定了全詩凄清悲涼的感情基調。前兩聯承接題目,直寫詩人登上余干古縣城的所見所聞。首句從空間上著筆,遠望孤城仿佛與白云平齊,極言其孤高;第二句從時間的角度極言其“古”,寫古城似乎億萬斯年以來就一直這樣荒涼;三四句通過景物的描寫不斷渲染凄清的氛圍,官署淹沒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墻雖在城已空,夜間只聽見烏鴉在城頭啼鳴,更加突現了古城的衰敗、凄清、荒涼,暗示了余干古縣城由盛到衰的滄桑巨變。
(5分。點明作用2分,具體分析3分。)
9.詩的尾聯抒發了作者對古城由盛到衰的歷史慨嘆,含蓄表達了作者對唐朝國勢衰微的憂慮,寄寓了詩人對國家衰弱、人民困苦這一情狀的感慨之情,暗諷了唐王朝統治者荒淫昏庸,誤國害民。
手法一:運用典故,借古諷今。“陵谷變”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縣城由盛到衰的滄桑巨變,含蓄表達了對唐王朝國運的憂慮,寄寓了詩人對國家衰弱、人民困苦這一情狀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諷今,通過周幽王昏庸誤國,造成陵谷災變,暗諷唐王朝統治者昏庸誤國,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手法,表達作者深沉的慨嘆。飛鳥不知道古城的變遷,依然飛到這里覓食,朝來暮去。飛鳥非人,本來無情,自然不會知道古城的變遷;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夠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歷史變遷,人也能從中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變遷。
手法三:以景結情,寄予作者深沉的歷史慨嘆。古城早已荒蕪,只剩下無知的飛鳥朝朝暮暮在弋陽溪邊的秋草中覓食,作者就是通過這荒涼的古城飛鳥圖寄予深沉的歷史慨嘆。
(6分。概括思想感情3分;寫出任意一種手法并具體分析3分,如寫出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初三語文詩歌鑒賞專練題(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
崇義里①滯雨
李賀
落漠誰家子,來感長安秋。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南宮古簾暗,濕景傳簽籌②。
家山遠千里,云腳天東頭。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
[注]①崇義里:唐代長安城地名。此時李賀居于此,擔任負責禮儀的九品小官。②簽籌:古代滴水計時器中標示時刻的竹簽。
5.“雨沫飄寒溝”和“南宮古簾暗”都是描寫雨景的句子,寫法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5分)
答:
6.末尾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這兩句對全詩情感的抒發有何作用?(6分)
答:
初三語文詩歌鑒賞專練題答案
5.(5分)①“雨沫飄寒溝”工筆細描,著眼于近景,寫出雨點叩擊溝水,激起陣陣泡沫,然后慢慢飄蕩而去的情景,“寒”字極力渲染了環境的凄清;②“南宮古簾暗”粗筆勾勒,摹畫的是遠景,寫南官在煙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 “暗”字展示出一種“悲”的氛圍。 (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5分。)
【解析】這道題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內容,分析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元和六年(811)春,李賀應朝廷的征召,離家去長安擔任奉禮郎一職。據新、舊《唐書》官志記載,奉禮郎為太常寺下屬官,位不過從九品上,職務是掌執朝會、祭祀和巡陵的活動儀式調排,在百官跪拜時充任贊導。這樣的境遇讓渴望大顯身手、一展才華的李賀抑郁、愁苦。正值秋天,霖雨不止,詩人索居寓址,拿些朽敗的草料喂自己騎的牲口,看著雨點叩擊溝水,激起一陣陣泡沫,然后又慢慢地飄蕩而去。詩人抬起頭眺望遠方,只見煙雨迷蒙中,南宮一片昏暗,報時的竹籌 聲透過濕重的雨霧傳來,叩擊著詩人的心弦。“雨沫飄寒溝”所寫的是眼前之景,對雨景的描寫是細致入微的。“南宮古簾暗”寫的則是遠景,一個“暗”字勾勒出煙雨籠罩中南官的昏暗景象。
6.(6分)①表達了作者對成就功名的熱望、抱負未展的感傷和對家鄉的思念;②表明詩人雖身處困境但仍心懷希冀,使得詩中情感由感傷而振起。(或詩人身在異鄉,懷著憂悶枕劍入眠,夢中念念不忘功名,使得詩中情感更顯無奈和悲凄。)
【解析】這道題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內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句的“落漠”體現了詩人的孤獨與寂寞。此時正值秋季,秋雨羈旅,更顯悲苦。在現實的重壓之下,詩人因病愁而呈現出早衰的癥狀和心態:“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詩人滿懷抱負來到長安,然而人到壯年仍抱著羈留長安的遺憾。“瘦馬秣敗草”,這里的瘦馬、敗草,何嘗不是詩人境遇的寫照呢!時不我待,報時的竹籌聲從遠處傳來,讓抱負未展的詩人感傷不已。“家山遠千里”,此時詩人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詩人用世功名之心頗為急切,甚至夢中也念念不忘。對末尾兩句情感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可以理解為身處困境但仍懷希冀,亦可理解為無奈、悲凄。
初三語文詩歌鑒賞專練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