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課文及教案
我的第一本書課文原文:
我是開春上的小學,放暑假的第二天,父親回來了。我正在院子里看著晾曬的小麥,不停地轟趕麻雀,祖母最討厭麥子里摻和上麻雀糞。新打的小麥經陽光曬透得發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夢。父親把我喊醒,我見他用手翻著金黃的麥粒,回過頭問我:“你考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摸摸我額頭上的“馬鬃”,欣慰地夸獎了我一句:“不錯。”祖母在房子里聽著我們說話,大聲說:“他們班一共才三個學生。”父親問:“第三名是誰?”我低頭不語,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黃毛。”二黃毛一只手幾個指頭都說不上來,村里人誰都知道。父親板起了面孔,對我說:“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書認字難不住我,我怕他看見那本凄慘的課本生氣。父親是一個十分溫厚的人,我以為可以賴過去。他覺出其中有什么奧秘,逼我立即拿來,我只好進屋把書拿了出來。父親看著我拿來的所謂小學一年級國語第一冊,他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我垂頭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課本哪里還像本書!簡直是一團紙。書是攔腰斷的,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我以為父親要揍我了,沒有。他愁苦地望著我淚水盈眶的眼睛,問:“那一半呢?”我說:“那一半送給喬元貞了。”父親問:“為什么送給他?”我回答說:“他們家買不起書,老師規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擺在課桌上,我只好把書用刀砍成兩半,他一半我一半。”父親問我:“你兩人怎么讀書?”我說:“我早已把書從頭到尾背熟了。喬元貞所以考第一,是因為我把自己的名字寫錯了,把‘史承漢’的‘承’字中間少寫了一橫。”父親深深嘆著氣。他很了解喬元貞家的苦楚,說:“元貞比你有出息。”為了好寫,后來父親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親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跟喬元貞他爹喬海自小是好朋友,喬家極貧窮,喬海隔兩三年從靜樂縣回家住一陣子,他在靜樂縣的山溝里當塾師。臉又黑又皺,脊背躬得像個“馱燈獅子”(陶瓷燈具)。
父親對我說:“你從元貞那里把那半本書拿來。”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這樣,送給人家的書怎么好意思要回來?元貞把半本書交給我時,哭著說:“我媽不讓我上學了。”
晚上,我看見父親在昏黃的麻油燈下裁了好多白紙。第二天早晨,父親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兩本裝訂成冊的課本遞給我。父親的手真巧,居然把兩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補寫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樣好看,還用牛皮紙包了皮,寫上名字。元貞不再上學了,但我還是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他。
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
父親這次回家給我帶回一個書包,還買了石板石筆。臨到開學時,父親跟我媽媽商量,覺得我們村里的書房不是個念書的地方,父親讓我隨他到崔家莊小學念書。我把這本完整的不同尋常的課本帶了去。到崔家莊之后,才知道除了《國語》之外,本來還應該有《算術》和《常識》,因為弄不到這兩本書,我們就只念一本《國語》。
還應當回過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頌。
我們那里管“上學”叫“上書房”。每天上書房,我家的兩條狗都跟著我。課本上的第一個字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小學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戶外面等我。我早已經把狗調教好了,當我說“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當我說“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我們是四個年級十幾個學生在同一教室上課,引得哄堂大笑。課沒法上了。下課后,老師把我叫去,狠狠地訓斥了一頓,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罰我立在院當中背書,我大聲地從頭到尾地背書。兩只狗蹲在我的身邊,陪我背書,汪汪地叫著……抗日戰爭期間,二黃毛打仗不怕死,負了幾回傷。他其實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點死,前幾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鄉里幾代人的尊敬。聽說喬元貞現在還活著,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小西。
詩人蔡其矯再來我這里時,一定請他看看這篇小文。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
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書課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4.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程序及師生雙邊活動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視情況進行補充.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積累詞語。
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溫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復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么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里“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師導學: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系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深入地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并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奉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后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后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說法。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亮色總是會有的,而且是擴展著的。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嗎?
七、布置作業
離別、送別在文學描寫上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往今來,描寫離愁、別緒的名篇佳作無以計數,請你寫出三個寫離別、送別的詩句。
我的第一本書課文及教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