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課文教案及反思
《竹影》課文原文:
“馬的確難畫,竹有什么難畫呢?照我們現在這種描法,豈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嗎?”“容易固然容易;但是這么‘依樣畫葫蘆’,終究缺乏畫意,不過好玩罷了。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布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布置在紙上,然后成為竹的名畫,這選擇和布置很困難,并不比畫馬容易。畫馬的困難在于馬本身上,畫竹的困難在于竹葉的結合上,粗看竹畫,好像只是墨筆的亂撇,其實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要講究。所以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竹為什么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用綠顏料撇竹葉,不更像嗎?”“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符號只要用墨筆就夠了,原來墨是很好的一種顏料,它是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畫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實包羅三原色,即包羅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故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很高貴的一種畫法。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倘然用了綠顏料,就因為太像實物,反而失卻神氣。所以中國畫家不喜歡用綠顏料畫竹;反之,卻喜歡用與綠相反的紅色來畫竹。這叫做‘朱竹’,是用筆蘸了朱砂來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但這時候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所以不妨用紅色來描。”爸爸說到這里,丟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來結束說:“中國畫大都如此。我們對中國畫應該都取這樣的看法。”
月亮漸漸升高了,竹影漸漸與地上描著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脫了版的印刷。夜漸深了,華明就告辭。 “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著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 ‘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說著就出去了。我們送他出門。
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著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竹影》課文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2、體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教學難點: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漫畫作品、中國畫、西洋畫
教學時數:1課時
自學內容:
1、查找作者簡介。
2、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3、了解課文內容,畫出你喜歡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并配以作者的話。)今天我們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時板書出課題)..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生字注音:愜意水門汀參差不齊撇蘸口頭禪
四、自由朗讀課文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我們在水泥地上畫竹影,然后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
五、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1、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么,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學生找到后在小組內朗讀,然后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范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2、看到孩子們在水門汀上描竹影的時候,父親有沒有責備孩子們把地板弄臟?父親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父親和“我們”一起描竹影,還給“我們”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六、拓展欣賞
通過爸爸對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介紹,你認為此二者的區別有哪些?討論一下,結合自己的認識,歸納一下。
(1)中國畫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
(2)顏色方面:中國畫以墨和朱砂為顏料
西洋畫則以事物的本來顏色為顏色
歸納:中國畫重神似、神韻;
西洋畫重形似、寫實。
(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中西文藝的不同,并由學生合作賞析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一些不同畫法)
補充:中西方在畫法方面的基點區別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3)中國畫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畫人物畫很重解剖學。
(4)中國畫不注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
七、拓展延伸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云,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后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比如過家家、女生喜歡布娃娃等,再回到豐子愷的漫畫,“瞻瞻底車——腳踏車”;“建筑的起源”,在兒童的游戲中蘊含著文化藝術。
八、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獲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板書)藝術并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
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
九、發散延伸:
看幾幅漫畫,請學生來為畫配上文字。
十、布置作業: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藝,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區別。
《竹影》教學反思:
《竹影》是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豐子愷的作品,但卻是作為略讀課文出現的。針對略讀課文,自從上課學期開始,我便安排同學們自學。一般情況下,略讀課文兩個課時便結束:第一課時,出示自學目標,同學們根據學習目標進行自學;第二課時,針對上節課自學目標的問題,同學們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只是適時地進行點評、引導。
根據本課的特點以及整個單元的大環境的要求,我給同學們出示了本課的三個自學目標:一、給文章劃分層次,并歸納各層的大意;二、找出文章中充滿童趣的句子,并淡淡自己的看法;三、結合課文說說中國畫的特點。這三個目標中,我特意強調了第二個,要求同學們在自學的時候,尤其要在這個目標上多花點時間。
出示完自學目標,我還將幾個難以理解的字詞在黑板上解釋了出來,然后便開始巡視同學們的自學情況。同學們的自學積極性倒是挺高的,舉手提問的同學爭先恐后,讓我忙得不亦樂乎。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學們的問題更多的集中在字詞上,而關于課文內容、句子理解的少之又少。
第二課時的交流、討論進行得很熱鬧。第一個問題基本上沒有什么異議,大家異口同聲地認為分為三層,并且都能比較準確地概括出三個層次的意思。第二個問題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插曲——一位同學很自信地說出了自己的答案:“‘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葉子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兩句話把華明的那種調皮的個性寫了出來,充滿了童趣。我的稱贊還來不及說不出口,一個同學便煞有介事地反駁道:“我認為華明是臉皮厚,根本就不是什么調皮。”此言一出,同學們笑得前俯后仰、樂開了花。從他們如潮的笑聲中,我知道自己沒有必要再解釋了,便順勢提出了一個問題:那么你們認為歷史上的漢高祖劉邦是不是臉皮很厚呢?這個問題剛一說出,同學們就討論開來,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我的目的基本上已經達到,便叫停道:“如果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查點這方面的資料,然后寫到周記本里!”看著一些同學那意猶未盡的眼神,我也只能忍痛割愛,結束了第二個問題的討論,進入到了第三個問題。
關于中國畫,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并沒有多少研究,一些基本知識還是課前備課的時候臨時充電、補上的。還好,同學們的悟性比較高,根據課文內容,居然提煉出了三個特點:注重神似、顏料單調、線條明顯。同學們之所以能得出這樣一個比較全面的答案,我覺得自己事先的提示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我讓同學們將課本最前面的幾幅插圖——《貝多芬畫像》和《社戲》、《風竹圖》進行對比,看有什么不同之處,然后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概括、總結。
這節課進行得非常流暢,因為時間的關系,自由質疑的環節就只能縮減了,但我承諾:利用本周晚修的時間,我們一起來交流同學們余下的問題。
這節課看起來還是比較成功的,但一個老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自學目標的制定需不需要學生的參與?或者說自學目標的制定是不是應該征求一下同學們的意見?這個問題其實從上個學期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我。如果說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由我們教師來確定天經地義,那么略讀課文的自學目標再由我們來定奪,就顯得有點兒越俎代庖、專制包辦了。退一步講,七年級的學生可能因為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成型、對中學語文學習不夠熟悉等原因,還不能擔當這樣的重任,那么八、九年紀的學生應該可以勝任。為此,到了八年級,我一定讓同學們參與到教學目標的制定中來。而到了那時,另一個課題又會擺在我的面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目標的制定中來,究竟應該如何操作?
《竹影》課文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