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初中物理教案及反思
力的合成物理教案: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培養靈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通過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的圖示,培養學生欣賞線條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選學內容.教材首先通過實驗使學生定性地認識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隨二力間的夾角的改變而改變.兩個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情況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簡單定性地講述一下這個知識,使學生有所認識,對分析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有關問題,使學生認識力是一個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用加減法來處理,是有好處的.
教法建議
本節是選學內容,是在前節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時合力的情況.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課本中的演示實驗.
關于合力大小隨二力夾角而改變,最好演示一下.同時舉出實例來說明,可以仍用兩人拉車的例子來說明.
用平行四邊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學生作簡單介紹.這有助于學生認識這種情況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教學反思: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改革的推入與實施,教師的教育觀念在更新,學生學習方式在轉變。我在教學過程中經歷著,感受著,反思著。對于力的合成一節的備課,教學,再備課,再教學中,我有一些體會、思考與大家分享。
新課標要做為我們備課、上課的依據。對比了新舊課標,對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的夾角的關系的要求沒有變化。但新教材對本節的要求突出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和探究實驗。所以在備課中,我的教學設計力圖在這兩個方面做到有效的突破。
教學設計思路為:力的等效——力的替代——尋找等效力——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分成幾個層次:
用簡單的生活實例為引入,分析斜拉索與橋墩都可以起到承擔橋梁重量的作用:一個大人與兩個小孩都可以提起水桶。這里體現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近而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要用一個力替代幾個力,如何替代。作用效果相同是關鍵,把同學們的精力集中到尋找等效力,看合力與分力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要求做出力的圖示。
之后歸納總結得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等效替代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之前找重心用到等效替代的思想,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例如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等效電路,交流點的有效值定義等,都要用到等效替代的方法。本節想突出這一思想,幾個力找一個力替代時,緊緊抓住力的作用效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并貫穿于課堂始終。
新課程提倡探究。要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前人做成功的實驗或把已有結論的實驗再驗證一遍,這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觀察、思維等能力”的教育目標相去甚遠。所以新課程認為物理實驗功能的體現,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的“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索過程。學生天性好奇、好動、好學,對科學實驗更為熱愛。只有親身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對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實驗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力的合成這一實驗由傳統教材的驗證實驗改成了探究實驗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更加真實而深刻。以前把實驗結果告訴學生,而我們現在是探究性的實驗。雖然實驗本身看起來與傳統教材中一樣,但寫法和學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別。
探究有難度,考慮學生的情況,我的做法是把探究實驗與提水桶緊密結合。“固定橡皮條的一端,這橡皮筋就相當于那水桶;讓它沿一個方向形變,就相當于提起水桶;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動繩套就相當于兩小孩提水桶;再換用一個測力計拉動就相當于一個力提水桶。要讓這一個力去替那兩個力,就要使它們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個方向形變相同。”有了這樣的對照,避免一節課熱鬧的探討但實質思路比較亂,沒有結論的場面;而是讓學生們通過對熟知的提水桶聯系到我們要探究的合力與分力的關系上,目標明確,知道自己干什么,思維清晰,步驟清楚。采用這種做法之前的教學中,多數學生比較盲目,互相問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在與專家的研討中,想出這樣的做法,切實有效。
探究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七個環節。一堂課45分鐘,要完成整個探究過程是很難的。本節課堂教學,對探究的內容應當有所選擇,對探究能力目標要有所側重,才能使整個物理實驗教學讓學生經歷全面科學的探究過程。即讓學生經歷像物理學家一樣的研究、探索物理規律的過程,體驗、感受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從中獲得經驗,并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和提高能力。所以,我重點突出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環節。
力的合成這一實驗在以前做為驗證實驗就并不簡單,現在是探究實驗更增加了難度, 所以放慢教學,在探究中切身體驗,有利于理解矢量合成的法則。實驗過程中適當引導,引導的過程中可控可放。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就提出一個建議和一個要求。建議:“用兩個力拉動時,希望同學們兩個力適當的大些,力間的夾角也大些。”要求:“每組只需要精干的做一次實驗,為了便于尋求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同學們要做出兩個分力與一個合力的力的圖示。”這樣做降低了實驗探究的難度也便于得出實驗結論,讓學生更加明確實驗該做什么。不然,學生即使有了實驗設計思想,在實際操作中也很難想周全該記錄什么。要求做出兩個分力于一個合力的力的圖示,就需要學生在動手之前想好怎么記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之前的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能順利的進行到本節的重要部分: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課堂實現了學生為主體,也體現了教師應該作為第一主體的意義。巡視給予指導,發現共性問題時集中分析討論一下,同學們有這樣的一些做法好不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而定,做到“可控性的開放”。當學生們拿出自己的“作品”,這時他們是很激動的。進一步提出問題:“建議同學們把合力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個分力的箭頭端做連接,組成了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有什么樣的特點?”絕大多數組的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為了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又提出:量量兩組對邊,檢驗是否是平行四邊形。多聽幾組同學們的數據匯報,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
這節課的整體流程設計與課堂實施效果,我自己感覺還是比較順利,比較滿意。在反復的修改中,我擺脫了課堂教學是要一味的放手讓學生去探究的誤區,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盡力達成三維目標。讓學生不會覺得物理那么難學,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是那么緊密。本節課我以北京奧運會館鳥巢為結課,為這節課有個提升——我們研究的是二維受力情況,鳥巢的受力是三維情況。而鳥巢的建造也是建筑史中壯美的一筆,在此體現了力學的美。希望我們的教學能使學生在感受、體驗中獲得知識、體會到思想和方法、提高了能力。
力的合成初中物理教案及反思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