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軍校好還是上大學好
軍校和普通大學選哪個好
這個問題卻沒有統一的答案,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的。
先說軍校,對于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選擇上軍校是比上普通大學有優勢的,因為如果被軍校錄取,那么,在軍校的四年,學費是不用自己拿的,國家還會給予一定的補貼。
而且軍校畢業后是會分配就業的,甚至是當軍官或是轉業都是可以的,而且待遇上也是非常不錯的。而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就需要自己考慮就業方面的問題了。
但是,軍校在管理上,相比普通大學要嚴格很多,在自由上相對會有一些限制。而且軍事訓練會排的比較慢,相對普通大學的學生來說,限制會多一些。所以,是選擇報考軍校還是報考普通大學,需要考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清楚。
上軍校和大學的不同
一、學習內容不同
從部隊軍校的學習內容看,除正常學習文化知識外,還伴有軍事專業的學習。相對于原部隊的專業訓練,在軍校學習的專業科目會更加的系統和深入,這將會從格局和思想上對入學的軍人進行改變和提升。
除此以外,體能訓練還將伴隨每一位軍人從入學到分配。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并結合體能素質的訓練提升,為培養"技指合一“的軍事人才夯實了根基。
二、生活方式上不同
大學校園雖有學習的“重任”,但它總體給人的感覺是輕松愉悅的,作為絕大多數青年學習的“最后一站”,打游戲、逛逛街、談談戀愛的現象也不足為奇。而且上大學期間,因為有父母做“后盾”,大多數青年不會存在經濟方面的困擾。
在部隊上軍校,與地方大學截然不同。首先部隊軍校采用的是軍事化管理,學員們每天都必須堅持嚴格的一日生活制度,準點起床、學習、熄燈。
上軍校期間的活動或外出也同在原部隊時類似,都是以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為主。想周未外出買些生活用品也需要嚴格按請銷假制度執行,至于“搞對象”這件事,幾乎不會存在于部隊軍校。
三、將來的“走向”不同
地方大學畢業后,除了少數人走諸如“考研”“參軍”等成長路外,絕大多數人將奔赴社會開始為幸福生活而打拼。因“變數”太多,所以對于未來的成就和建樹也很難預估。大學畢業青年就職創業,中間可能會存在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而軍校畢業的青年,百分百會奔赴部隊的各個崗位。無論是指揮類還是非指類的,無論是軍校畢業的干部還是士官,他們將在部隊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內,為強國強軍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四、在“花錢”“用錢”上不同
地方大學校園,除了少數青年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靠父母來解決學費問題。當然還包括上大學的伙食費、服裝費等生活方面的開支。少數心疼和理解父母的孩子,有勤工儉學的存在,但絕大多數的青年在上大學期間是沒有任何收入的。
而在部隊上軍校上則不然,從“苗子班”到軍校畢業期間不會有任何的培訓費和學費,吃、穿、用方面的費用也幾乎不存在,最多也就是買點牙膏、肥皂、洗衣粉之類的生活用品而已。
最關鍵的是,無論上軍校前是義務兵還是士官,上軍校后都會發放津貼或工資以及補助。對于上軍校的青年,發放的津貼或工資通常情況下是絕對“花不完”的,而且還能補貼家用。
如何報高考志愿詳細指導
方法一:線差法
線差法的“線”是指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也叫省控線。例如一本線,二本線等等。線差法就是比較考生線差與院校線差來填報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線差是高考成績與省控線的差值,院校線差就是錄取平均分與省控線之間的差值。為避免偶然性,專家建議中采用院校近幾年的平均線差(即線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線差來比較。
考生的線差超過院校的線差均值,則錄取的幾率就比較大。
方法二: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績分科類排名或位次來選擇填報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選院校或專業前幾年錄取考生的排名,擬報院校才有錄取機會。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錄取是從高到低按照排名來進行的。如果我們選擇志愿也這樣做,得出的結果就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位次法的機理是在全省考試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如果用來評價院校,那么錄取線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
方法三:線差為主,位次為輔
從使用范圍來看,大多數人都在使用線差,而非排名。線差法適合各個層次的考生,不管是重點批次,還是普通批次。而通過數據統計表明,排名法在層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適用,并不適合所有層次的考生,越往后面這種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應該以使用錄取平均分線差均值篩選學校為主,以位次法為輔。在線差法與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況下,考生可以優先使用其中一種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種加以檢驗,兩者的分析數據應該大致吻合。
高考怎么選大學
第一步:確定想要去的城市
如果你沒有目標院校,那么就可以從城市入手,先確定城市再篩選大學。
首先你要考慮是去省外上學還是省內上學,無論去省外還是省內,都有不同的優缺點。
省內上學的話:離家近回家容易、對當地更熟悉也更好適應;省內大學對省內學生招生名額較多、分數會更低、能選一個好點的專業;在省內上學的話親戚朋友都很近、人脈資源更多。
省外上學的話:能夠了解到更多不一樣的城市、開拓眼界;能培養自主自立的能力、并提高綜合能力;有些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更豐富。
在選擇城市的時候,如果有明確的目標就最好,當然沒有的話也可以多選幾個,選出自己更想去上學的城市,再進行大學的篩選。
每一個地區都有很多大學,不過更好的高校資源自然是集中在更發達的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這些地區高校數量多,而且質量也是很高。
第二步:根據確定好的城市篩選大學
當我們已經選擇好想要去的地方之后,那么就可以很快找出該地區的大學名單。
每個省的高校資源可能不太一樣,但一般都會有1所以上的雙一流高校,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確定該地區有哪些綜合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財經類院校、醫學類院校等,又或者是有哪些高職專科院校。
這些名單在網上都能輕松找到,也可以去找大學排名榜單,有很多榜單會針對某個地區設定排名名單,看這些名單我們也可以大概了解這個地區所有大學的整體實力。
比如國內的軟科大學排名、校友會排名等,都可以參考參考。
篩選出這個地區所有的大學,是什么類型、是什么層次,接下來我們就能更好地選擇大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