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的讀讀后心得怎么寫
狼圖騰的讀讀后心得怎么寫(精選篇1)
今天,我又讀了《狼圖騰》,講的是4個北京知青掏了7只狼崽后又繞開了路走,因為怕狼媽媽跟上來。到了家,道爾基把小狼撥開,一看就知道是4只小公狼,3只小母狼。并抓出最大的一只公狼崽給了陳陣,自己也養了一只。剩下的5只可就慘了,陳陣想:可不可以把剩下的小狼再送回去?可又一想,母狼一定發現小狼沒了,正在發大怒。如果回去送小狼,豈不是把自己的小命也給送了?所以,陳陣只好讓道爾基處理剩下的五只狼崽。道爾基的做法太殘忍了,把小狼一個一個扔上了天,后再摔死。
道爾基又聰明又殘忍。聰明是因為陳陣、楊克、梁建中誰也看不出一只狼崽是公還是母,而道爾基一眼就可以認出來。殘忍是因為人家小狼好好的,為什么非要摔死它?如果是我,我一定把它好好地養在家里,每天給它們吃肉。自從我讀了他們有了可愛的小狼一節,我就十分想養一只自己的小狼崽,每天帶它去學校,然后,它再自己回家,這樣想著覺得太好了。
陳陣真是愛狼呀,還想把另外五只小狼送回家,可是,這可能小狼還沒有被送回,陳陣就已被大狼咬死了。
如果有機會,我也一定要去蒙古大草原見識一下兇猛勇敢的蒙古狼和同樣聰明的蒙古牧民,也掏一只自己的可愛機靈無敵小狼來養。
狼圖騰的讀讀后心得怎么寫(精選篇2)
狼,一種既有心計又霸氣的動物。
小時侯,在我的記憶中,狼算是所有動物中最兇猛最恐怖的了。有不少關于狼的貶義成語,如:狼子野心,狼狽不堪,狼狽為奸。還有那狼外婆的故事伴隨了我的童年。看著這些成語和故事使我覺得狼是一種世上最惹人厭的動物,直到我讀了《狼圖騰》才改變了我對它的看法。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漢人到了草原從認識狼到崇拜狼的經理和心理活動。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真正草原狼的野心和頭腦。
人的野心的質量現在是比狼略遜一籌了,現在看看狼的頭腦。有句話說,“成功是準備出來的。”我認為這句話,人比狼說得次數多,可狼比人的理解深。狼從不打無準備的戰,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等等,都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狼的頭腦,使它具有天生的軍事才能。狼頑固不屈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是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三十六計中除了美人計,說不定其余的三十五計都是人向狼學到的。
這樣說來,狼做人的導師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沒有《狼圖騰》這本書我們又怎能相信這一現實呢?所以,謝謝狼和《狼圖騰》,你們真的教會了我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德風范。
狼圖騰的讀讀后心得怎么寫(精選篇3)
我讀完了《狼圖騰》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狼圖騰》是一本描述草原生活與生存的書,它講述的時間在幾十年前的過去,所以,剛讀開頭會覺得有些突然,但它所描述的情節卻十分細膩、生動。
在《狼圖騰》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要屬陳陣養的那條小狼了。起初,陳陣和楊克在黑石頭山掏到了七只小狼崽,他們挑出了兩只最大的狼崽,把其余的小狼崽全都送上了騰格里。從此以后,陳陣便開始好好養小狼。他讓小狼喝狗奶,精心給小狼做粥,但是,狼吃東西的時候,陳陣卻只能躲在一邊遠遠的觀看……每次小
在我心中,小狼是多么的可愛、活潑、頑皮啊!
還有狼群把圍的戰術,簡直就是《孫子兵法》的翻版啊。利用一面的風雪,出其不意地擋住另三面,做一個口袋……
不過,這里面最值得深思的問題不是這些,而是環境問題。在那些不懂草原邏輯的蒙古人、在漢人來之前,草原還是好好的,可那些人來了之后,狂打狼,狂抓旱獺……弄得草原上老鼠成災,草原上的草幾乎被老鼠啃光,還弄得一只狼也找不著了……讀過這本書以后,我再一次感覺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
《狼圖騰》,這本好書你一定要讀哦。
狼圖騰的讀讀后心得怎么寫(精選篇4)
第一次看到《狼圖騰》這本書,黑黑的封面,只有一對狼眼睛,犀利地盯著我,我被這樣的書吸引了。
最深刻的場景就是狼圍著黃羊三面伏擊的那個場景,睿智的狼在雪地里匍匐一整夜,只為等待最好的時機,徹底地捕獲獵物,“打仗沒耐性哪成,光靠狼的狠勁還不夠……大馬犯迷糊小狼也能把它咬死”。一場仗,一席話,讓我震驚了好久!有時候,或許不是我們本身與成功差那么遠,關鍵是,我們要選好那個與成功最接近的時刻踏出步伐,不然一切都是徒勞。
草原上生長的野性的靈魂,被我們傳為蠢笨、貪婪而殘忍的代表,狼沒有發出過一點的辯解。它們行事低調,可是當它們悄然而至、躍然而出,在天地人的眼中,都充滿無限的懼怕——狼來了!這就是狼的魅力所在,不用吹噓自己,等待時機用實力證明自己。
我呢?有時候我希望被別人打上聰明的標簽,有時候因為小小的失利一蹶不振,卻沒有發想過——狼:壓抑光芒、引出獵物、有序圍剿、趕至絕路,最后才到享受獵物。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做狼,就要學會在最艱難的環境里匍匐前進,在等待的煎熬中挺立,在無盡的失敗中積累經驗。
打仗,是輸是贏,全看你是不是狼!
狼圖騰的讀讀后心得怎么寫(精選篇5)
讀狼圖騰,被其中一幕所震撼到——一群狼在一群馴鹿旁散亂的休憩,突然向馴鹿群沖去,使馴鹿聚成一群奔跑以確保安全。這時,狼群中的一匹狼猛沖到鹿群中,抓破一頭“指定”的馴鹿的腿。
隨后這頭鹿又被放開歸隊了。這一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著,狼群耐心地等待著時機,受傷的馴鹿漸漸失掉大量血液、力氣和反抗的意志。狼群定期更換角色,由不同的狼來扮演“劍手”,使這頭可憐的馴鹿舊傷未愈又添新創。狼群最終勝利的形勢越來越明顯了。
最后,當這頭馴鹿已極為虛弱,再也不會對狼群構成嚴重威脅時,狼群開始出擊。是耐心保證了勝利必將屬于狼群。
實際上,此時的狼也已經饑腸轆轆,在這種數天之后才能見分曉的煎熬中幾乎餓死。為什么它們不干脆直接進攻結果那頭馴鹿呢?因為像馴鹿這樣體型較大的動物,如果踢得準,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傷。
狼群謀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長遠的勝利。這種耐心正是放遠眼光的一種重要體現,而只有把眼光放遠才能獲得更加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