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閱讀心得體會
一位從事幼兒教育三十多年的朋友夢,在一篇分享她自己的育兒經驗的文章《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里強烈推薦蒙臺梭利女士的《童年的秘密》為父母必讀書目,使我有幸在即將退休的年齡拜讀這本偉大的影響全球數億孩子的教育圣經,掩卷沉思,感慨良多。這本1936年出版的書對于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依然有著極強的學習價值和指導意義。
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下篇《兒童與社會》。
通過閱讀,讓我知道養育和教育兒童都必須遵守大自然的生命規律,認識到研究對兒童成長發育具有重大影響的“敏感期”的重要意義。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犯下一個錯誤,就是認識到兒童是獨立于成人的個體,卻沒有為他們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沒有給兒童構建起一個他們心理成長所需要的環境,沒有認識到“勞動”可以使兒童回歸正常化,不知道兒童具有“勞動”的本能,不知道兒童是在“勞動”中成長起來的,正如作者所言:“無論是福祉還是感情都無法替代勞動的作用,無論是懲罰還是獎勵都無法消除心理的偏差。”
成人和兒童之間本應該互敬互愛,和諧相處,但現實是他們之間不斷發生沖突,沖突的根源在于他們彼此不理解。成人每天緊張工作,需要完成很多任務,就像緊繃的發條沒有一刻閑暇,沒有精力去關注兒童的心理需求,順應兒童緩慢的節奏,滿足兒童的需要。另一方面,兒童也越來越不適應成人那種復雜而緊張的生活。現代文明讓自然的生活狀態——簡單、平和、緩慢的生活狀態遙不可及,成人為了避免兒童受到外來的傷害,細心呵護孩子,甚至包辦代替孩子完成很多本應該由孩子自我成長的事情,于是很多孩子不幸的成了一個沒有活力的人,成了大人的奴隸,成了隨波逐流的浪人。殊不知兒童也是勞動者和生產者,他們也承擔者非常艱巨和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自我塑造。他們的心理發展過程是一種無意識的勞動,兒童不歡迎成人的干涉。
我有時候也在想:人究竟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人如何完成從一無所有到擁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蒙臺梭利女士給了我很好的答案。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兒童身上觀察到這個驚人的創造過程的全部細節,我們的眼睛每天都可以領略到這些奇跡的發生,正如作者所言:“兒童是人類之父。”不可否認,兒童是成人的前身,在兒童的世界里成人應該是附屬品,而不應該是統治者,兒童應該成為他們王國的主人,兒童的王國應該與成人的王國相互依存,這是整個人類和諧的實質。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第一次認識“主導本能”這個概念:個體和物種為了生存需要而表現出來的持久性的本能。它是生物內在的敏感性,它可以被視作生命內在形成的思想意識在外部世界被付諸實踐,它是引導生物從短暫(個體)走向永恒(物質)的持久性的智慧,而不是一種暫時性的沖動。主導本能在引導幼體生命成長方面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蒙臺梭利認為:大自然遍布神跡,而生物就是這些神跡的創造者……新生命降生以后沒有任何生存經驗,面對外部環境無法自我保護。但是主導本能用激情點燃了生命的力量,讓它們不斷克服重重困難煥發活力,即使有成年生命的呵護,大自然也不會讓弱小的新生們享受安逸,成年生命只能配合后代盡快完成“化繭成蝶”的過程,而不能替代這個過程。
不幸的是人類卻在破壞這些自然規律。現實世界充滿競爭,現實迫使很多人不得不為了生存不停努力不停奮斗,很多人由于忙碌而無暇思考。于是很多成人用自己的生活邏輯對待兒童,沒有耐心蹲下來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愚蠢的成人,我也曾經把孩子當做一個麻煩制造者,由于工作辛苦或者生活辛苦根本不愿意理解孩子,不允許孩子親昵我,常常一句:“去去去,媽媽忙著呢!”或者一句:“不要打擾我!”常常毫不客氣地把孩子驅趕開去。我也曾想讓孩子按照我(成人)的節奏去行事為人,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感到深深的自責。
我想和我一樣的成人一定不在少數。我們的這些行為就像在用外力打破蝴蝶幼蟲的繭,強迫它飛翔;也像是把蝌蚪拉出水面,迫不及待地讓它用肺呼吸,讓它褪去令人討厭的灰色換上綠色的“新裝”。這個時候我們成人根本沒有注意到兒童身上不同于成人的特點,也沒有意識到兒童需要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節奏和環境。
是的,愛是人世間最高尚的藝術形式,我們給予兒童的愛不應該摻雜任何虛偽的成分。慷慨的愛可以生成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是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放眼望去,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孩子的教育都比較成功,相反,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制造了多少教育的悲劇?“親子關系危機”司空見慣。是到了我們該反思自己的時候了。成人與兒童的競爭不是維系生命的那根紐帶,成人與兒童斗爭不是我們內心真實的呼喚,成人“打敗”兒童不是生存的秘訣,只有犧牲或者說拋棄自我才能使生命得到重生。我們必須思考:在養育教育孩子過程中,遵循自然規律,成人需要犧牲什么?成人需要拋棄什么?如果沒有成人的自我救贖,我們很難成就孩子,弄不好會給孩子一生的發展埋下不好的禍根,阻礙他們健康成長。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重新認識什么是父母的使命。作者認為父母不是兒童的締造者,而是守護神。父母應該凈化自己的愛,摒棄一切自私自利或者懶惰懈怠的思想,將人世間最深厚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父母應當積極面對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兒童教育問題。家庭除了給兒童提供物質支持,更要給孩子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盡力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曾幾何時,教育成了懲罰的代名詞。在教育者心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兒童服從成人,成人制定的規則代替了自然規律。不可否認,目前的學校教育給一些孩子帶來痛苦,繁重的學習壓力讓一些孩子產生恐懼、厭惡心理,導致神經衰弱,這些孩子失去信心和快樂,心中充滿沮喪和憂郁。很多父母會忽視孩子的這些痛苦,他們更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因為共同關注學業成績,很多父母會和學校結成聯盟披著教育的外衣共同懲罰和折磨孩子,不自覺地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加深孩子的痛苦。到目前為止,還有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棍棒使孩子的心離你越來越遠,父母有可能正是用棍棒為孩子打開地獄之門。
我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他的爸爸就把懲罰當做天賦的權利,口頭禪就是“該打就打”,竟然送給我一把“戒尺”讓我替他“該打就打”,據孩子說他家門背后放著各種棍子,長的短短、粗的細的、木頭的金屬的……應有盡有,從他記事起,父母常常會掄起棍子修理他。這個被修理大的孩子學習和生活習慣都不好,上課要么睡覺要么故意搗亂引起老師和同學們注意,很少認真聽課,靠著天賦的聰明學業成績還不是很差。我想如果他的父母不是濫用天職,有耐心用愛按照蒙臺梭利女士的理念去教養孩子,這個孩子一定會更優秀。
另外,學校教育不是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的,總有孩子不適應,就像《窗邊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她還被就讀的第一所小學“退學”呢,但是她的父母是真正愛孩子會教育孩子的,他們沒有成為學校的聯盟一起糾正小豆豆,而是選擇了同樣尊重和接納孩子天性的巴學園,共同把小豆豆培養成為一位杰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小豆豆天生愛說話,第一次見小林老師一口氣說了四個小時)。父母們應該學習小豆豆的父母,即便找不到巴學園這樣的學校,也要幫助孩子一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和學習聯合起來“修理”孩子。
父母大都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孩子是上帝交托給我們的珍貴禮物,如何完成教養他們的神圣使命?學習,終身學習。
童年的秘密閱讀心得體會【篇2】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關于兒童教育的書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學家,亦是一位充滿溫情關愛的女性學者,在書中以熱情的筆調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秘密》提出了“敏感期”這一理念,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兒童在多方面的發展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時期,尤其是精神心理發育,如果錯過,就無法重現和挽回。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覺是心理的第一個沖動,嬰兒通過感官來獲取外界信息、表達自身的需求。作者認為嬰兒對于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別是在室內,有些孩子看似沒有原因的哭鬧,是因為秩序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熟悉的環境遭到破壞,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安的感受,這是因為嬰兒能夠注意到環境當中細微的改變。但這一點并沒有實驗的數據作為佐證,作者只是舉出了一些語焉不詳的例子。我對這一點持有懷疑的態度。而皮亞杰的實驗對于兒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許有一定意義,但對嬰兒不見得有參考價值。
早在19世紀,作者就已經意識到了兒童的獨立性,并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斷兒童善與惡的標尺,把兒童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在無形之中壓抑了兒童的個性,并且“洋洋得意于自己對兒童所謂的熱愛和犧牲”,認為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確途徑。
可是,這種帶有啟蒙性質的新思想卻沒有出現在同時代的中國。彼時的中國父母是多么喜歡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童年的我是多么想要一點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選擇權,哪怕是獨自出門的時間。人和人之間的鴻溝可以有多深多遠,這樣的事情縱使說出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開口訴說。
無論是這本書還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認為成人的幸福和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的確,童年與成年生活一一對應的歸因縱使困難,其千絲萬縷的關聯也無法被割裂無視。倘若世間多一些理智與熱愛并存的父母,這世界上也會多一些生活快樂、心靈溫暖的孩子。當美好被代代傳承,和暖的風也將吹開緊閉的心扉,讓微笑綻放在每一張面龐。
童年的秘密閱讀心得體會【篇3】
近期,我的床邊總會放著一本書,在這本書里,它記載著幼兒到兒童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所呈現的特點,并詳細地描繪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開孩子成長的奧秘,這本書就是來自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童年的秘密》這本書是探索兒童成長的書籍,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明白孩子的智力是如何發展的,以及應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對兒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正好是兒童,對他們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未來我們更好地去進行教育工作。在我看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除了生理發展外,兒童的心理發展也是需要得到我們的重視的。
《童年的秘密》這本書對兒童的世界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在書中蒙臺梭利列舉了大量的例子,這令我印象深刻。直到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都仍然出現著像書中列舉的那些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為。許多家長都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卻忽視了孩子們的內心感受,這是很不利于孩子們成長的。
兒童時期的生活模式決定著人一生的生活模式。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為整個家庭和孩子不計回報地付出了太多精力和物質,甚至有些力不從心,但有沒什么想過,你為什么會那么痛苦?痛苦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大多數面對孩子的好奇、需求無所適從,運用控制、恐嚇、束縛、甚至是暴利等不平等條約管束孩子,以愛為名義教育自己的子女,其實是在用不科學不理性不成熟的行為傷害著孩子、阻礙著孩子的發展,變向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與其用錯誤的方式讓我們的親子關系緊張,對孩子也無意,為什么不去學習科學的方法呢?
但怎么才是正確的科學方式呢?從這本書里懂得首先是要用心觀察,孩子自己形成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什么,走進他們的內心,最終達到了解孩子,而不是逼問,打探他們的隱私。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孩子擁有不同的內心世界,所以不要一概而論,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因人而異。而有時候成人往往不理解兒童,不明白兒童哭鬧的原因,則認為兒童是沒有緣由地“發脾氣”,對兒童進行訓斥。這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發展兒童個性的關鍵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種發展的進程和必須服從的規律,那肯定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時宜的干預會阻撓這種力量的發展。
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有存在特別顯著的一個現象,那就是溺愛。蒙臺梭利認為,家庭財富應該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溺愛會造成一個孩子漸漸不懂父母的心思,不理解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只記住好的,養成任性、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壞習慣。將來步入社會的時候,遇到挫折會一蹶不振,處處都覺得很難,壓力很大,心里承受能力低。
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心里有一些想法,或許以后我們在與孩子們相處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將我們的想法強加于他們的身上,只要他們的做法不違背一些不可逾越的東西,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應該做他們的朋友,而不是一個禁錮了他們的人。
童年的秘密閱讀心得體會【篇4】
《童年的秘密》這本書,是半年前的新教師培訓大會上,主講教師向我們推薦的,本書由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蒙臺梭利是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是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醫學女博士。
蒙臺梭利致力于診斷兒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她從智力、節奏、運動、人物角色認識等多個方面對兒童的發展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敏感期”理論,抓住“敏感期”,對兒童的成長可以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閱讀本書時,我常常被作者溫柔的話語打動,蒙臺梭利女士把兒童放在與成人平等的地位,觀察兒童的行為,分析成人應該改進的方面,讓我尤為感動的是《愛的智慧》這一章節。
兒童熱愛成人,并且尊重成人。很多時候,作為家長的成人,發出的命令如果兒童沒有聽從時,就會認為是兒童在鬧脾氣,卻沒想到,這是兒童成長中的必然,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立即大發雷霆,而是理解兒童的成長規律,用愛去包容兒童,用愛去理解兒童,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責。
我一直認為,用愛澆灌長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學校里也能感覺到,有的孩子會非常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愛,會在課余時間大方自然地與老師表達情感,不畏懼老師,在這些孩子的心里,成人和他自己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但有的孩子總是很靦腆,甚至有時面對老師的主動關懷,他們會下意識地逃避,甚至無助地漲紅臉跑開。用愛澆灌的孩子,就像小太陽一般,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周圍一切都充滿友善和真誠。
奇奇是我班上的一個小男孩,大大的眼珠子總是骨碌骨碌轉,他常常蹦出幾句天真的話語,老師們聽了都忍俊不禁。就是這么一個天真善良的孩子,總是在早晨偷偷地將一盒牛奶,或者一只蘋果放在講臺上。
在一次單元練習中,奇奇獲得了滿分,一年級的練習難度并不高,全對的人數也比較多,其他孩子們都高高興興地從我手中拿過練習紙,只有他,快步跑上來,輕輕地擁抱了我,對我說“謝謝你,石老師”。我很驚訝地問,為什么要謝謝我呢?
他說,因為是你教了我知識,我才能全部做對。
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為人師的喜悅。晚上和他媽媽聊了這件事,他媽媽的聲音很溫柔,但又充滿力量,對我多次地表達了謝意,感謝我對孩子的付出,也為孩子這么暖心的舉動感到自豪。
在和他媽媽聊完之后,我思考了很久,果然,只有心中充滿善良和愛的媽媽,才能教育出這么優秀的孩子,如果說奇奇是一件“小棉襖”,那他的媽媽,就是溫暖的太陽。
作為家長或老師的我們,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和愛,在孩子取得進步時,真誠地說一句“孩子,你做得真棒,我很愛你”,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長此以往,他也會成為一個不吝惜表達情感的人,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人。
童年的秘密閱讀心得體會【篇5】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著作。閱讀這本書,我對兒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兒童觀也有了一定正確的理解。
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人們愈發認識到對兒童認識研究的重要性。
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個觀點——通過兒童的精神研究潛意識。如果嬰兒期遭受了超常的痛苦,就會在潛意識中留下印記,成人后,外界刺激就可以喚醒沉睡的潛意識,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作。兒童在童年期受到的創傷大多來自成人對兒童天性的壓抑。社會賦予了成人兒童監護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身份,他們也的確付諸自認關愛兒童的行為,但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揣度兒童的心理,自以為是的判斷兒童行為的對錯,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卻不曾真正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無需引導,剛出生的嬰兒就能進行最初的心理塑造活動。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塑造的天賦,借助外部提供的工具構建內心世界。兒童是非常喜歡游戲的,他們的任何活動都以游戲為基礎,他們在游戲中熟悉環境,吸收新事物。
雨果。德弗里斯發現了動物的敏感期,而研究兒童的人員,通過對兒童生活的觀察,兒童也同樣擁有敏感期,并且應用于教育活動。如果把握好敏感期,兒童會得到奇妙的發展。敏感期間,兒童以異常快速,強烈的方式與世界構建聯系。可若兒童在敏感期內特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反應強烈,異常痛苦,經常會做出成人眼中任性的行為。這種時候就需要成人對真正理解兒童的內心,及時滿足其需求。但兒童異常的行為常得不到成人的重視。兒童對秩序敏感的時期是兒童最重要也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尤其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兒童對秩序的要求更為明顯。兒童對秩序有著天生的熱情和需求本能,雖然對秩序的敏感期是一個暫時性,階段性的階段,但若是世界給兒童留下混亂不堪的印象,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任性,迷茫的行為。
兒童成長過程中,成人往往只注重其身體的發育,而忽略兒童心理發展的需求。我們更應該學著去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正確判斷理解各階段兒童出于心理需求所表現的行為,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真正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