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700字
普救寺的大鐘樓,兀立于峨嵋塬的半坡上飛檐崔嵬。佛院的第一縷晨光通曉,鐘聲咚咚響起。相國千金崔鶯鶯隨母在此靜心休齋,偶遇赴京趕考的窮書生張珙,雙方一見傾心。恰此時,叛將率兵圍寺,索要鶯鶯,張生挺而出身,解決了一切危難。一段難舍的愛戀便展開了。
吟詩賦誦,醉酒賞花,在婢女的幫助下,兩人不顧封建禮俗,結為夫妻。兩個人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充滿了愛的芬芳。
我又從西廂走過,滿懷憤恨這舊社會。
當這對癡情男女沉浸于幸福的漩渦中時,卻被崔母察覺。在門第高聳等級森嚴的社會里,權力對于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讓諸公、貴胄子弟盡享人間艷福;權勢對于愛情又是極為吝嗇的,它常使真心相愛的戀人陷入山險水惡的逆境。崔母的等級觀念是相當頑固的,她是不會允許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的,盡管這個窮書生還是她的親戚。于是便有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的悲哀。面對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情感糾葛,一對心心相息的比翼鳥便在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十里長亭外分別了。封建等級的壓迫,功名利祿的誘惑,將無數段曾今的真愛湮沒于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從西廂走過,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長亭一別后,鶯鶯日夜苦思張生的歸來,張生也魂牽夢縈著自己的愛妻,努力苦讀,終于高中狀元。加封授官后便心急如焚地趕回,有情人終成眷屬。正是兩人彼此堅定真愛的信念,不畏外界給予的壓力,才贏得了愛情。尤其是鶯鶯,身為官宦小姐的她,表現出了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愛情自由的多情鐘情女子。她敢于沖破封建禮俗的束縛,對虛名微利表現出極大的蔑視與痛恨。作者對她形象的描寫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過西廂,我看見王實甫在寨前緊皺眉頭。他是在憤斥那些煩擾禁錮人們的封建禮教嗎?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我從他手里接過《西廂記》,我發現那既是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又是一篇輝煌的文學巨著。我感受到了他的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西廂記》這樣一本不朽之作,難怪會納入“六才子書”之列,難怪賈仲明評價:“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700字(篇2)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鐘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研究百般阻撓,最終,在紅娘的幫忙下,經過一系列斗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著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而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丑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丑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最終沖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
我們來看看《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場。
“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的崔鶯鶯內心十分痛苦,歷經苦心剛剛獲得的感情又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這是一種什么“恨”呢?在鶯鶯看來,有情人朝夕相處,耳鬢廝磨,舉案齊眉,卿卿我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總之,“但得一個并蒂蓮”,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她反復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來”,休要說什么“金榜無名誓不歸”!這是對感情和幸福的熱烈渴望和執著追求,這種追求突破了封建陳腐觀念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是對“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信條的顛覆,表現出一種叛逆精神。
崔鶯鶯還有一層憂慮:張生一旦高中,會不會另攀高枝?“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鄭重囑咐張生:“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鶯鶯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在那個時代,富易交,貴易妻不可是常事,甚至“始亂終棄”的流氓行為還被認為是“善補過”。在鶯鶯看來,自我對張生的深情不應當被辜負和背棄,而要得到對等的回報,這實際上是一種捍衛人格尊嚴和要求平等的思想,這也是對傳統的不滿和抗爭,代表了當時廣大婦女的心聲。
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沖破封建禮法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利祿功名,聽從自我內心的召喚,縱任性情自由奔放,勇敢地愛起來了。他們從佛殿相遇、一見鐘情,到月下吟詩、互通款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墻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終長亭送別、海誓山盟,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膽熱烈的行為,不知使多少衛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陶醉,為之神魂飛越。即使在今日,《西廂記》仍然讓人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人認識到人性的完美和自由的可貴,認識到束縛心靈、摧殘人性的勢力是多么的可鄙和可憎,認識到幸福能夠,應當和必須去爭取——丟棄各種陳腐的觀念,擺脫各種心靈的枷鎖,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嚴而斗爭!
西廂記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700字(篇3)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里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于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為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于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著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么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里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為鶯鶯著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著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愿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么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恒,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恒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于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后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于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沖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沖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后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愿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于一般喜劇的結尾。
西廂記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700字(篇4)
“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時節里,張生遇見了崔鶯鶯,便一見鐘情。我始終記得張生對鶯鶯的第一評價是“解舞腰肢軟又軟,千般婀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我想,這次相遇,就早已注定他們將擁有一段美好而又殘酷的愛情故事。
崔鶯鶯是一個大膽,美麗,善良,溫柔的貴族小姐。生為一個相國小姐的她,從小就在媽媽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接受過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與張生戀愛,她從一個乖乖女變成了一個“違背道德”壞女子,就構成了思想與行動上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能與張生相愛,挺不容易的。但在這樣的壞境下,她還能不顧一切地與張生相愛,我想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女子,放在我們現代來講,令許多年輕人汗顏啊!許多年輕人曾信誓旦旦,許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后呢?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作如今的淺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想那“別后相思隔煙水”,想想那高樓碧袖,碧玉紅箋,都如過眼云煙,浮華似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是純潔美好,不含一絲雜質。
當她與張生離別時,她從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祿,是是非非,她統統都可以不管。“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在回復張生的詩里,她將自己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寫得淋漓盡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對張生的愛戀,但最終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在“聽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生琴中那份熱切的呼喚深深的感動著,但她那一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著她,盡管她早已淚水漣漣。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愛情正與封建教育進行激烈的爭吵,最終愛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了張生的情詩時,終于鼓起勇氣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視玉人來。”讀到這里,我笑了,我想:崔鶯鶯是幸運的,因為她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愛情。正如沈從文所說:“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云,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最好的人。”的確,崔鶯鶯是幸運的。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她寫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個字,意味著崔鶯鶯從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世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去填滿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場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選擇去愛自己愛的人,用心去填滿生活。我所理解的愛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白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愛上對方的人而不是對方擁有的錢財。在這個繁雜荒亂的世界里有個愛你的人,共渡生計之苦,陪著你晃晃悠悠地度過余生,就這樣慢慢變老。
西廂記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700字(篇5)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崔鶯鶯與張生的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兩人為了愛情而敢于與命運,封建制度等抗爭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崔鶯鶯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為能多見上幾面,便住進西廂房。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他來到后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后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
自那日聽琴之后,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鶯鶯在后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急欲與小姐相見,便而入,鶯鶯見他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并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男女主人公那種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地抗爭精神印象深刻,他們勇敢地追求愛情,即使備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棄。他們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擺布,無法自由追求愛情。但同時他們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愛情堅定不移的追求,讓他們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結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