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高二作文1000字
“歌德認為:悲劇的關鍵在于有沖突而得不到解決,而悲劇人物可以由于任何關系的矛盾而發生沖突,只要這種矛盾有自然基礎,而且真正是悲劇性的。”i悲劇沖突盡管多種多樣,但仍可歸納為兩種:外部沖突和內部沖突。外部沖突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社會的沖突,內部沖突主要指人的精神內部各種心理力量之間的沖突。
一、人與自然的沖突自人類產生以來,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成為一個永恒的矛盾。恩格斯曾告誡過:“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古希臘悲劇中,“神”象征著宇宙的意志,大自然的力量。在《俄狄浦斯王》中,一方面,俄狄浦斯十分敬畏神意。在放逐后,他曾想過尋思,以此一了百了,減輕自己和女兒的痛苦,但是他知道神意不許他這樣做,然后他遵循阿波羅的意思,開始在希臘全境內流浪,試圖找到復仇女神。另一方面,當俄狄浦斯聽到阿波羅預言他將殺害父親,娶生母為妻時,他毅然決然離開波呂波斯,他想靠自身的理性和意志反抗自然的力量。另外,書中所寫道的“他從她的外衣上摘下金鉤子,緊緊地抓住它們,高高舉起,深深地戳穿自己眼睛,直到眼窩里血流如注,好讓他可以不再看見他所作過和他所遭受的一切。”面對殘酷的預言的實現,他承認了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犯的錯誤,但是他以自刺雙目來昭示他的反抗自然的力量。
二、肉體毀滅型的結局
悲劇的結局具有毀滅性,或者是肉體被毀滅,而精神未滅;或者是肉體未滅,但精神崩潰而痛苦不堪,性格被扭曲甚至異化等等。概括的說,悲劇的結局主要有肉體毀滅型、精神損傷型、和解團圓型三種情況。
俄狄浦斯一出生就注定被那個詛咒所籠罩,他奮力反抗,卻終究逃不脫命運的安排。但是也正是他用盡一生與強大的命運抗衡,忍受著各種痛苦、恥辱高傲地生活時顯現出來的那種尊嚴和價值深深地感染著人類。俄狄浦斯成為國王后,他的個體不只是個人的命運,而擔負著整個社會的命運。他一出場時就對請愿的人們說道:“我知道你們大家很痛苦,但是,沒有一個人比我更加痛苦。因為你們每個人只為自己悲哀,不為旁人。而我的悲痛卻同時是為城邦,為我自己,也為你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后輕于鴻毛。”俄狄浦斯在拒絕了兩方面的親人給予他的誘惑的諾言,將他們委之于復仇的神的意旨后,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上天開始呼喊他。此時,他不允許任何人觸摸他的軀體,“昂然而強健地走在行列的前面,領頭向命運女神所指引的目的地走去”。這是何等的莊重、肅穆!讓讀者們對他的敬意頓時油然而生。
三、反抗與超越的意蘊
悲劇的意蘊主要從兩方面充分體現出來:一是指人的社會解放與自由發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自我解放與自由全面的發展。
人因為有了各種的欲望,就會對社會現狀產生不滿,從而產生抗爭,與周圍環境、人物反正沖突,或者對現狀進行超越。這些都體現了悲劇精神。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終促使他走向死亡的是他自身的勇氣和堅毅。他可以選擇投靠他的兩個兒子,他可以選擇留在科洛諾斯安享晚年,但是他不。他希望忒拜城能為真正賢明的人掌管。他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他追求真理。他不愿妥協。在多個選項放在面前時,他自由地選擇了走向死亡,沒有一絲畏懼。
總的來說,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部超的希臘悲劇的典范作品”,它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是有限的,而自然是無限的,人類無法用有限的視角看盡無限的宇宙。但是俄狄浦斯的可貴就在于他敢于接受無限的宇宙、無限的自然給予的挑戰。
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高二作文1000字篇2
魯迅先生有言,“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古語則有云,“不知者無罪”。秉持著這兩種觀點來讀索福克勒斯悲劇《俄狄浦斯王》,便對俄狄浦斯產生了一種淺陋而矛盾的解讀:一方面,他是勇于挑戰命運的強者;另一方面,他又是無辜受害的弱者。然而真正細究索福克勒斯的用意,卻會產生另一種解讀:“無知”本身,恰恰就是罪過所在;也正是因此,悲劇恰恰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呈現給人看。
俄狄浦斯因為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給出了“人”的答案,一度解救忒拜城邦;然而因為未能明晰“自己”的身世,因一時血性殺死生身父親,又不加辨識輕易迎娶了親生母親,所以最終將忒拜城推向“麥穗枯萎”、“牛得瘟疫”、“婦人流產”這般生命湮滅的絕望境地,可見確是一位罪人,而罪惡的根源,就在于他對于自身的無知。
那么悲劇中“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究竟在哪里呢?說是俄狄浦斯所代表的人類大體對于命運的頑強抗爭,可能并不準確。我認為,其價值所在,一是正義的最終勝利,二是對于罪責的主動攬承。
無論是不是神明的肆意安排,畢竟是俄狄浦斯弒父又弒君、僭越了父權與王權、淆亂了維持城邦生活的人倫秩序、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重罪。因此神明置俄狄浦斯于失喪親人、黯淡雙眼、流放他鄉的悲苦境地,而對忒拜這座罪惡之城降下瘟疫,如同舊約中上帝降下洪水滅絕被罪惡之血污染的一切生靈。可以說,治罪本身即是為了揚善,苦難本身就是“正義”得以彰顯。由此悲劇教化觀眾去認清自身,警示觀眾遠離罪惡,并以罪惡自身的毀滅給人以欣慰與安然之感,正如黑格爾所說,悲劇的快感來自于“永恒正義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罪大惡極”的俄狄浦斯同時也有著英雄的閃光。一旦他洞悉了事實的真相,便不加猶疑地刺瞎雙眼,自我流放。他說:“是阿波羅使這些兇惡的,兇惡的災難實現的;但是刺瞎了這兩只眼睛的不是別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見于退場,約第1330行),明知自己也是命運的玩偶,神明操縱了他作惡的雙手,但是對于罪責的懲戒,卻是他自己主動施行的。他當然可以以一句“我不知道”來自我開脫、來茍延殘喘、來置瘟疫中的忒拜于不顧,但是他選擇了承擔。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是真正自由的(又不免使人聯想到后世康德所謂“自由意志”),他自由地選擇了負擔罪責,用無邊的黑暗和漫長的流落來贖罪。
在今天,在這個科學理性和商業理性壓倒神權與命運之敬畏的現代社會,在人們無數次以“沒有預見其結果”或“未曾明了其緣由”作為開脫自身錯誤的借口之時,俄狄浦斯式的崇高更顯得彌足珍貴。至于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弒父戀母的暴行,用“力比多”置換掉“原罪”,最終為俄狄浦斯和人類的罪惡免責,不正是將這部悲劇最具價值的思考抹煞了么?
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高二作文1000字篇3
希臘悲劇一般被稱為命運悲劇,正如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認為:“命運觀念對于悲劇的創作和欣賞都很重要”。而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為代表的悲劇無疑是希臘悲劇的登峰造極,被亞里士多德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由此,從《俄狄浦斯王》中滲透出來的命運觀念或許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希臘早期人文主義的覺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此人文主義的啟蒙在我看來就是主體性對于宿命論的反抗,就是自由意志對于既定命運的超越。人作為理性的存在物,受制于命運卻不臣服于命運,在與命運角逐過程中,即使身敗名裂,也雖敗猶榮。
一、宿命的既定與不可抵抗性
毫無疑問,希臘悲劇中所蘊含的命運觀念具有宿命論的鮮明特征,此以《俄狄浦斯王》尤為明顯。在我看來,此宿命論具體體現于神諭的啟示,神諭總是無形之中穿插于劇情的前前后后:整個戲劇以倒敘的手法展開,戲劇開篇俄狄浦斯王為拯救忒拜城的瘟疫,請求克瑞昂問神的指示,并希望得到先知占卜所給出的答案,以此追查兇手;而戲劇的結尾回歸到神諭,神諭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俄狄浦斯的身上,他最終得知自己并沒有擺脫命運的詛咒并且恰恰是真正的兇手,犯下了“殺父娶母”的罪行……由此,神諭在冥冥之中以不可言說的力量完成了它既定的任務。俄狄浦斯的父母想要擺脫命運,消除詛咒,所以將俄狄浦斯投至荒野,企圖讓他死去;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命運,遠離詛咒,所以離開養育他的科林斯國,在路上無意中殺死自己生父。可越是對命運的反抗,越是被命運的枷鎖勒緊,棄子反倒成為俄狄浦斯流亡在外,最終殺父娶母的契機。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悲劇之所以是悲劇的前提便是命運的不可抗性,一旦既定命運給出,那么身為受眾的人就必將受其支配,無處可逃。這是希臘神話中“命運女神”的威嚴,人們在宿命的籠罩下,在天命的操控下,如同傀儡般被注定的命運牽制著,形如螻蟻。可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
二、主體性對宿命論的超越
宿命論蘊含著一種必然性,可必然性之間是否具有偶然性?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原子因重力的作用不得不作垂直落體運動,可原子間的碰撞與摩擦導致原子運動軌跡的偏移卻恰恰是我們所忽略之處。而人之為人的高貴性就在于此,擺脫既定命運的軌道,為自己開辟出新的路線或者說創造出偏移的可能。這便是在宿命論的陰影下,主體性所閃爍著的一絲微光,此微光便是人性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即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命運主動權的爭奪。由此,主體希望達到對于自我的清晰認知與適切把握,具體于俄狄浦斯便是其具有對自我真實身份的知情權,但恰恰是知情權的剝奪由此導致俄狄浦斯悲劇的誕生。主體的自由意志根植于人的自我意識中,自我意識的萌芽便是人文主義的覺醒。在此意義上,在既定命運下,實現人的自由意志與自主選擇,便是主體性最大的榮光——人的主體性恰恰就是人存活于世的真正使命與意義所在。
而在俄狄浦斯身上,為何釀此惡果?在我看來,還是對于神諭的過渡依賴,對于神圣虛幻事物的過分堅信,由此遮蔽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換個角度思考,若是俄狄浦斯的父母不輕信神諭,將俄狄浦斯丟至荒野,而是順其自然地生活,那么神諭是否也就不攻自破?若是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諭的暗示,沒有悄悄離開科林斯國,那么隨后一切是否都不會發生?其實,心理上的自我矮化,必定易受他者操控,由此便喪失自我的主體性,從而淪落為宿命的奴隸。
然而,在戲劇的結尾,俄狄浦斯在得知宿命后所爆發出來的決絕一刻,便是其自我精神的超越。他并沒有被現實打倒,他的母親或者說他的妻子自殺,可他仍在悲痛中保持清醒頭腦安排國家與子女的后事。其實,這便是命運永遠不可打倒英雄之處,即人的理性,由人所固有的理性所帶來的對主體性的權利的爭奪,對命運不是頹廢地繳械投降、自暴自棄、自尋死路,而是正視它、直面它、解決它,這是人作為一個主體性的存在實現自由意志與自主選擇的前提。俄狄浦斯自戳雙目,自我流放,便是對盤旋于頭頂之上的宿命最好的反抗。
三、結語
加繆曾在《西西弗的神話》中提到:“我就把西西弗丟在山腳下。他那重負,我們總能再見到。不過,西西弗教給人升華的忠誠,既否定諸神又推石上山。他也一樣,斷定一切皆善。這片天地,從此沒有了主子,在他看來既沒有更貧瘠,也不是更無價值。這塊石頭的每一顆粒、這座夜色彌漫的高山每道礦石的閃光,都單獨為他形成一個世界。推石上山頂這場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實一顆人心。應該想象一下幸福的西西弗。”我想這便是對于俄狄浦斯知曉自我宿命結局之后最好的注解,在俄狄浦斯的主體性與其宿命論之間的對抗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張力,這不僅是悲劇意義上的升華,更是俄狄浦斯本身自我精神維度的超越。
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高二作文1000字篇4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具有“戲劇藝術的荷馬”美譽的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出生于雅典一個富裕的工商業主家族,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該部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忒拜王室的故事。
在閱讀的過程中,故事情節的復雜嚴謹而又和諧事實讓我感到心驚膽戰、驚心動魄。他繼承并充分表達了希臘藝術創作的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人與命運的沖突,以及人對命運的無可把握。整個家族的不幸命運追根溯源其實是因為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在流亡伯羅奔尼撒的時候誘拐了珀普洛斯的兒子律西波斯,致使這孩子自殺身亡,于是神靈降怒于忒拜家族,神諭昭示其子將會弒父娶母。毫不知情的俄狄浦斯完全身不由己,因為在他出生之時,他就被命運不=不幸的掌控,越是努力逃避越是走上命運為其安排的人生軌道,越是想擺脫束縛,則越是被命運之手抓得牢靠,這樣無力地反抗讓我心痛卻仍感無奈,甚至疑惑希臘的悲劇藝術家為何這樣執拗地相信命運并這樣無比虔誠的描繪命運的不可抗拒性和神秘性。與此同時我想起了曹禺的一部劇作《雷雨》曹禺老先生肯定是受到過希臘悲劇的影響過的。周樸園、侍萍、瀿漪等人都是被命運嘲弄的人。周樸園在外人看來掌握著其他很多人的命運,他逼迫繁漪吃藥以示他對整個家庭的控制,以及其權利和地位的不可侵犯性。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掌握別人命運的人,卻越不能把握的'是自己的命運,越是努力掙脫命運的安排越是深陷命運之神可怕的羅網不可自拔,這與《俄狄浦斯王》在對命運之謎的探討上是何等的相似!
但是讀完《俄狄浦斯王》我一直在想命運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臘他是某種外在的神秘力量的象征,是人民無法控制的自然和社會。然而索芙特勒斯的偉大之處恰在于它不但寫出了人與命運的矛盾沖突,也寫出了人類以自身的力量和頑強不屈的意志敢于同命運作斗爭并且無可畏懼,毫不悲觀怯懦人類不屈的抗爭的靈魂在這一時刻仿佛越發顯得高大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也使得該部作品閃耀著崇高悲壯的美學光輝。
《俄狄浦斯王》中有一個關于“腳”的謎語,即斯芬克斯之謎。斯芬克斯在忒拜城外的懸崖上設迷攔考路人:“在早晨用四只腳走路,當午兩只腳走路,晚間三只腳走路,在一切生物中這是唯一的用不同的腳走路的生物。腳最多的時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時候。”俄狄浦斯猜中了謎底是“人”,而對于他自己卻猜不中,即在自身的不可捉摸。沒有固定的立足點沒有確定的本質,身份變幻莫測,命途多舛---這就是人類尷尬的生存處境。而人類的偉大在于在諸多不確定中從不放棄前進,從古希臘人在德爾菲阿波羅神廟里刻下“認識你自己”的箴言,兩千多年來人類堅定不移的向命運之門叩問,追求探索的輝煌歷程都足以成為雖有生物膜拜的楷模。
記得這樣一句話;“命運全在拼搏,奮斗就有希望,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放棄努力。”借此勉勵所有在人生路上不甘屈服,勇往直前的人,如果命運是最美的女神,那么你將是挑戰命運之時女神臉上最美的微笑!
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高二作文1000字篇5
文本閱讀的越來越走向多元的今天,我們總是會從無數個主題中洋洋灑灑的分散出各種解讀:現代的,后現代的,現實的,超現實的。只要你想,總是會有結果。
然而我們的命題總歸會回到幾個最本質的問題上,這些問題早就由古代賢者們提出,在歷史的長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經歷歲月變遷,大浪淘沙之后,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運。
我曾試圖回答自己給自己的提出的一個問題:我的未來是注定的嗎?如果是,那么我現在所做的對我的未來還會有影響嗎?如果沒有,那么我又何必去做?如此循環往復,漸漸的就陷入無限循環的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聊問題中。
如果當時我能早些讀到這本《俄狄浦斯王》也許我就不會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這無限的的無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訴你,是該繳械投降,還是奮起反抗。
作為科任托斯的兒子,俄狄浦斯從小就接受著高人一等的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羅祈求神諭時,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弒父娶母時。他毅然離開科任托斯城。在流浪的路上,他們碰到了一伙出言不遜的旅人,并發生了沖突,發生了血案,這血案漸漸的變成了無頭公案。之后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解決了特拜城的危機,借此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英雄,當上了國王。
若干年后,命運的前奏悄然來臨,特拜城瘟疫橫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羅神廟祈求神諭。克瑞昂帶來了神諭同時也帶來了災難。俄狄浦斯先是通過先知特瑞西阿斯了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污漬,但他寧愿相信是克瑞昂聯合特瑞西阿斯,妄圖篡奪王位。
直到前來報信的科任托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將他親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達成一致時,他才相信自己終究是命運洪流中的一頁扁舟,一旦命運到來,便會成排山倒海之勢。他沖進曾阻撓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親的伊奧卡斯特的房中,發現他已經自盡而死,于是他決然的拔出了伊奧克斯特的發針,刺瞎了自己雙眼。
他不能去死,他無臉面對自己冥界的雙親,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現實的苦難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
俄狄浦斯的一生無疑是抗爭的一生,他抗爭著自己恐懼的的命運。然而他的逃避卻親手將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所說:他急急所向之處,竟是血光之地。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為是命運的悲劇。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爭,無論是離開科任托斯并擊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著激烈的較量。他與命運玩著躲貓貓,其實是掩耳盜鈴之舉。他篤信命運所以才逃避命運的圍剿:他離開科任托斯,解決斯芬克斯。他以為在遠離其實在接近,直到,他已經退無可退的踩在了命運的陷阱上。此時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諭,命運似乎躲在樹后面發出猙獰的笑。
俄狄浦斯的悲劇其實是每個人的悲劇。我們無法知曉命運會以怎樣的方式展現他的魔力,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命運會以哪樣的形式出現。也許,事后我們會說,如果當初……但是我們無法重復人生,命運此時便殘酷的將我們與往事隔離。
也許我們無法在客觀上改變命運的結局,但是我們卻可以在主觀上,進行善意的掩耳盜鈴:縮小結果,放大過程,讓抗爭本身變得有意義,這樣,即便我們沒有扼住命運的喉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很驕傲的度過此生。這也是每個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應有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