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
剛讀這本書時,很不適應書中的文字風格:語言粗俗,臟亂連篇,一副玩世不恭的嘴臉,文中到處充斥著“他媽的”、“混賬”、“雜種”等詞。我暗想,看完這本書,我會不會也學會了臟話,在日常生活中拿來就用呢。還有,小說的名字《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個對什么都不慣甚至憎恨的少年,一個游蕩在大都市里的孩子,與麥田有什么關系?直到最后他被妹妹問及將來想當什么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
故事從主人公十六歲少年霍爾頓第四次被學校開除起筆,講述了他游蕩紐約街頭的經過以及其復雜的心路歷程。
這位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的少年因為厭惡學習,除了英文外沒有一門及格的中學生,終于被一所優秀的學校潘西中學開除了。這已是他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在學校把通知寄到他父母那之前,他并不打算提前回家,所以,他決定在星期三之前不回家。于是,他只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游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抽煙,酗酒??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他所看不慣的“假模假式的”偽君子。
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他幾乎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假裝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要真正這樣做,又是不可能的,結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這一輩子最痛恨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里消磨時間;他厭惡沒有愛情的性關系,卻又糊里糊涂地叫來了妓女;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胡搞。
但是他對兩個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一個是琴,她曾經的鄰居。她很想知道琴有沒有放假回家,卻又怕聽到琴的媽媽接電話后的盤問。而為了看看最他疼愛的妹妹菲苾,他終于做出了最大膽的行動——冒著被父母發現的危險潛入家中。在作者的描述中,你可以發現所有的人都那么“假模假樣”,但菲苾除外。這個漂亮可愛聰明的小女孩令讀者眼前一亮:真摯、善良、勇敢這些詞都不足以表達我
對她的喜歡。霍爾頓深夜潛入家中探望妹妹時,父母突然回來了,她的擔心和機智令人感動;當接到霍爾頓的紙條,得知哥哥要只身“去西部”時,她收拾好衣服拉著笨拙的手提箱要與哥哥一起走······看到這,我的眼睛都濡濕了!多么好的妹妹!多么純潔的心靈!她還是個孩子啊!菲苾不喜歡哥哥滿嘴的臟話,批評他“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叫他“不要咒罵了”,問他將來當什么,是和爸爸一樣當律師,還是想當科學家。在他的執著面前,霍爾頓一邊心煩意亂,一邊不得不逼迫自己想清楚他究竟喜歡什么,他長大后想做什么。 這時,他提到了一首詩,名叫《假如我在麥田里遇到你》。他說“不管怎樣,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著,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到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位表面上對一切都無所謂甚至嫌惡憎恨的少年,內心充滿了孤獨,在彷徨無助中竟能有如此美好的心愿,不得不令人重新審視他了!他自己所經歷的不正是這樣一場游戲嗎?他在狂奔,他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兒跑,他其實就快要到懸崖邊了,而此時,她的妹妹——老菲苾就是那麥田里的守望者,她捉住他了!因為,我們從下文得知:霍爾頓答應她妹妹他一定回家,他不會一個人去遙遠的西部,而且真的回家了!
看到結尾,我意猶未盡。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學生又何嘗沒有霍爾頓這樣的苦悶與彷徨?他們表面上嘻嘻哈哈、對一切無所謂,內心又何嘗不是充滿了叛逆與孤獨?而我們,能不能做好麥田里的守望者,捉住那些不知不覺跑向懸崖的孩子們?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2】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愿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丑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該禁止。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游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洛復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于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墻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芘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沖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煙、酗酒、打架、調情。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里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后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后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后,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于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復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沖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3】
“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些異想天開,可我就是喜歡干這個。”這是霍爾頓的內心獨白。
霍爾頓是個嗜酒嗜煙、濫交女友、逛夜總會的一個沒落、叛逆的人。他拒絕學校生活中的那些偽君子,厭惡趨炎附勢的校長,高傲的同學,他拒絕與這些人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適應環境,無法好好學習。他看不慣生活中的所有人和事,于是他選擇了逃避,在他追求自我追求完美的時候,他卻慢慢迷失了自我。離開學校住小旅館,去酒吧甚至招來妓女,最后卻無能為力地向現實屈服。
但霍爾頓的內心也有著積極向上的一面。“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這理想聽起來有些不現實,但卻反映了霍爾頓的內心世界。他所處的環境是多么復雜黑暗,身邊到處都是偽君子,連他所敬佩的老師后來都被發現是搞同性戀,于是他厭惡身邊的這一切,他想要反抗現實,但他選擇了逃避。他對現實的抗拒終究不夠堅定,雖然他厭惡現實的丑惡,有著善良純潔的一面,但終究他還是在丑惡的現實中迷失了自我,變得甘于墮落、思想危險,最終成就不了真正的叛逆,而成了一個悲劇。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書讀到多半,仍有很大感觸,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去面對這社會黑暗的一面,有光明就會有黑暗,但我們必須拒絕它黑暗的一面,保持一顆蓬勃向上的心,任何事物都有兩面,人也是如此,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和壞兩面,但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堅守自己積極的一面。
書中最令我心動的便是霍爾頓說起自己想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時的那份認真與執著,仿佛他已變得善良純潔,洗去了所有的不堪與邪惡,我腦中不禁浮現出了那樣一幅畫面,霍爾頓坐在麥田中望著孩子們,落日的余暉照在他肩上,與麥田一樣變成了金色,顯得陽光而高大,然而結局卻不是我所想的那般美好,霍爾頓最后卻沒能堅守自我,一步步走向黑暗,屈于現實,讓人感到非常遺憾與惋惜。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盡管生活中有著太多陰暗的事,我們也要堅定不移地堅守自我,抵御現實的黑暗,隨著歲月的成長,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有多大,它教給我要努力學習,積極向上,不要像霍爾頓那般頹廢、墮落。
只要堅守內心的美好,反抗現實的黑暗,就有機會去追求更加陽光的生活,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4】
《麥田里的守望者》其實很早就接觸過這本書的名字了,只是一直沒有找時間去好好的讀一讀。最近,想上網找一些適合自己的書來閱讀,無意中發現了它——《麥田里的守望者》這個熟悉的名字,才又一次勾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德,他出生于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學校里的老師和家鄉強迫他好好學習,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他在學校一天到晚所干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此老是挨罰。
到他第四次被開除時,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游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_,濫交女友。他在電_里百無聊賴地消磨時光,糊里糊涂地招了_女,情不自禁地與虛榮的女友摟摟抱抱。與此同時,她的內心又十分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和真理。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一開始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喜歡,因為幾乎每一段文字都會夾雜著一兩句“_”或者是“混賬”之類的粗口,這是在其他書里還沒有遇到過的情況。另外,讀了一大半書后,也沒有發現有什么是能和麥田里的守望者能扯上關系的。可是,我想,既然作者能用這幾個字作為書的標題,一定有它的合理之處,那么麥田里的守望者究竟指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有接著往下讀。
其實,說實在的,一開始,我真的不太喜歡該書的主人公霍爾頓。他的頹廢、消極、滿口的臟話讓我難以理解,甚至無法忍受。可是,漸漸的才發現,原來霍爾頓的彷徨、叛逆、玩世不恭都是有原因的,是因為當時所處的環境使他變得抑郁、憂傷、病態。在這種環境的壓迫下,他別無選擇,他只好漸漸地掩藏起他那顆敏感、脆弱而又善良的心。
或許,從表面上看來,霍爾頓不求上進、揮霍無度,他還不學無術、卻總在抱怨,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過這本書,你會發現霍爾頓其實有它天真和善良的一面。雖然,他看似對所有事情都是否定的,對所有人都是懷疑的。但事實上,他懂得欣賞,懂得愛,他感情豐富,他細膩敏感。他是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孩子,在他的心靈深處對幸福有著很大的期待和渴望。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那么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
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是霍爾頓對他的妹妹菲比說的一段話。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霍爾頓渴望幸福,可是幸福卻是那么的遙不可及。他不過是想離開那個浮躁的地方,找一片純凈的麥田,過簡單的生活,尋找簡單的幸福。可是,他就一個這么簡單的愿望,也難以實現,這就是霍爾頓的悲哀。
讀完《麥田里的守望者》,才發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那么的無助與彷徨。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霍爾頓至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只是他的理想最終也無法實現。而我們呢,看似有理想,而實際上卻碌碌無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這樣的人生試問又有多大意義呢?理想是一盞明燈,我想我們是時候該為自己尋找一下奮斗的目標,做一個真正有理想、有目標的人了。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心得初三作文1000字【篇5】
首先,我想說:這是我第二次沒有把寫讀書心得當做負擔。為一部自己喜歡的不得了的書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讀后感,這樣的感覺挺好的。
讀這本書,是因為:今年過年回來,心還是很浮躁,不能馬上投入到學習中。聽學姐無意中提到此書《麥田里的守望者》被認為是全世界無數彷徨年輕人心靈的慰藉,道出了千萬青少年的心聲。于是,去“圖批”買了一本回來。
看到《麥田里的守望者》這個抽象的書名,我以傳統思維模式給它勾勒出這樣一個輪廓:以自身經歷穿插深奧隱晦的道理,向讀者傳輸自己看待人生的方式。然而,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起,那連篇的臟字,真讓我一時接受不了,離我之前勾勒的輪廓相差甚遠。但又發現,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這本書是塞格林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卻對美國社會和文學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就像畢業生要獲得倒是的首肯一樣重要!故事發生在霍爾頓離開學校的三天時間內。此處,我以第一人稱描述。以便更加形象的描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美國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煙硝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我”就是其中一員。“我”被學校開除,為了在星期三回家,就在紐約街頭鬼混:抽煙、喝酒、去夜總會、大把花錢,碰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干了這個年紀的人想干的所有的事。然而,看似瀟灑刺激的生活,卻掩藏不住內心的極度空虛和精神上的寂寞。讓我自己也很驚訝的是,讀這樣一本書,竟然有多次流淚的沖動。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寫的實在是太真實了。我不由自主的想痛哭,當別人問我在哪兒上學,我對在讀學校的感覺跟“我”對潘西的感覺如出一轍,我覺得自己那如墨汁一般經年累月終于沉淀安靜下來。曾一度被遺忘的難過與寂寞的感受,被“我”的經歷又一下子蕩漾起來,彌散到整個身心,濃濃的化不開……我所有成長苦痛和閱歷就凝縮在了“我”流浪的這幾天中。
是的,要說最真實的我。就像書中的“我”一樣:厭惡一切阿諛奉承,虛偽做作的嘴臉。最渴望的就是到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省去蠢而無用的交流。但是,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己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另外,書中菲比的天真純粹真讓我喜歡。在書的最后幾章,就是菲比帶著獵鹿描抱著旅行箱說要和“我”一起走的時候,我真的太想哭了,我多么希望菲比永遠也不要長大,我常常覺得孩子不長大該多好。成長會讓他們和“我”一樣經歷痛苦、矛盾、失望,然后學會做人。想想那該多可怕?可是,我又無法阻止他們的成長,就像“我”最終還是沒能去成一心向往的西部的某個地方……
孩子,提到孩子。是的,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在我們女院好好學習。
可是……
為什么,為什么希望就在明天。而我,卻也是那么渴望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