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讀書心得
打破平靜生活的事情是高加林的叔叔被調回了縣城工作,叔叔的下屬為了討好這個新上任的上司提前幫高加林安排了到縣委通訊組做通訊員。從教師到失業做農民,再從農民突然到做通訊員的正式干部,小人物的命運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如果沒有自己長久以來秉持的原則,那么注定了隨波逐流,而這對于高加林來說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開始。
幸運的是高加林非常勝任這個工作,他不僅文筆好而且積極向上,很快便嶄露頭角,但對于年輕的高加林來說,對于這突然而來的幸運也免不了的飄飄然。曾經的同班同學黃亞萍在高中的時候就對高加林有好感,只是工作的原因便沒有繼續發展,而現在高加林也在縣城工作,高加林寫的很多通訊稿都是由在廣播站工作的黃亞萍來讀的。
兩人的接觸便也多了起來,黃亞萍確定了高加林對自己也有好感之后便跟相處了幾年的男朋友張克男分手了,高加林面對來看望自己的巧珍,最大的借口就是: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對此巧珍還能說什么呢?傷心欲絕的巧珍,知道即便是再愛高加林,可也是勉強不了的,很快便答應鄰村馬栓的求親。《人生》里高加林與黃亞萍兩個人沉浸在愛河之中,完全不顧小小的縣城有多少人的眼睛都盯著他們,他們高調示愛絲毫不在乎。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2)
好久沒有讀小說了,也好久沒有看電視連續劇了,因為怕那些復雜的情節所感染而一發不可收拾,果然如此,看了路遙的《人生》,他的入筆是那樣輕但是引人入勝,沒有恢弘的氣勢,沒有九曲回腸的情節,但是會給人心靈的震撼,農村題材,如同《平凡的世界》也是農村題材,用細膩的筆劃刻畫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再用鮮活的人物說明著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
《人生》措寫了一個優秀的農村青年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歷程,從一個普通農民到一個代課老師,代課老師的名額被擠,從代課老師再到農民,因為叔父的關系又轉正成了國家公務員,后又因為別人告發(因為走后門),重新回到農村的經過。其間高加林經歷了愛情,深深愛他的農村姑娘巧珍,后因為成為國家公務員又戀上了城市女孩黃亞萍,當他再走回農村,不得不和黃亞萍分手,此時巧珍也已經嫁人。一段人生歷程,一段愛情故事,雖然前前后后的幾年時間,但像是人的一輩子,什么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
人一生有很多的誘惑、有很多的理想,但我們不能夠飄,我們必須在路上走才會更踏實,命運也許會給我們一些機遇,但機遇來臨,我們不能夠忘乎所以,因為命運也許會索回他的贈予。就如一句話:厚德載物。當人得到太多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德行來承載得到的所有。
我想作者為什么沒有寫人的完整一生,也許他就是讓人有機會來自省,來修正自己的錯誤。但真實的人生是殘酷的,我們不能拿我們自己短暫的人生做為試驗場,我們必須好好的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次機遇。那樣才會少留遺憾,多些精彩。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3)
《人生》里張克男的媽媽一紙檢舉信便把還在云端飄飄然的高加林拉到了地面,處理的結果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真是的猶如從天堂跌落到了地獄。黃亞萍呢,她喜歡高加林但又怕他當農民,所以她矛盾的痛苦。
生活對于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如果她不確定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她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她選擇。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脫它。
高加林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離他遠去,黃亞萍的生活更是退出了他的生活之中,如今該怎么辦呢?生活啊,真是開了一個玩笑!曾經失意的時候,有巧珍在自己的身邊安撫自己,而如今呢,巧珍已經嫁與別人了,命運讓他品嘗了一下甜美的滋味就重重的把他拍打在地上,這一次還能站得起來嗎?
或許,生活就是想要讓他明白,所有的悲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為了虛榮而拋棄生活的原則,如果不是生活給他重擊讓他止步,虛榮只會把他帶入更加無可挽回的深淵。只是,現在是否太遲了,事業沒有了,珍愛的人也丟棄了,生活還要怎么繼續呢?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4)
《人生》小說的開篇就是男主角高加林從學校回到家中,情緒非常的不佳,他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在鄉村做了3年的民辦教師,學生們都很喜歡這個長相英俊且多才多藝的老師,高加林更是想著能夠通過轉正成為一位正式的老師,但就在這時,他的老師職位被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了。
也就是說,一心一意想要成為正式教師的高加林失業了,他面對的唯一出路就是跟隨父母下地勞動。只是這十幾年來,他努力學習,唯一的想法就是不再像父母一般與土地為伍,現如今面對突然的變故,前途一片茫然。
剛開始的一個月他睡的很早,起的很遲,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愣怔半天,在農村你做不講理的事情大家可能習以為常,但是如果你不干活就特別讓人反感。意識到這一點之后,高加林開始跟隨父母下地。
做農活,高加林還做不習慣,手上磨得都是血泡,父母心疼他,不想讓他在地里勞動,就讓他把家里蒸好的饅頭拿到城里賣掉,清高而稍顯自卑的高加林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根本就開不了口。
在落日余暉中沮喪的高加林拿著一筐一個都沒有賣掉的饅頭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巧珍,這個想要讀書卻沒有讀成的姑娘,喜歡有文化的高加林。巧珍早就猜到高加林不可能把饅頭賣掉的,于是在半路上等著他,然后幫他把饅頭都賣掉了,其實是送給了住在城里的姨姨家。
也就是這次,巧珍鼓起了勇氣表白了高加林,巧珍從很早就開始喜歡高加林了,只是那個時候高加林開始讀高中,又開始教書,不認字的巧珍只能遠遠的關心著,而這一次,高加林又回到了村子,巧珍再也不愿意錯過這次機會了。面對巧珍真誠的表白,高加林明顯是慌亂的,但也被真誠所打動,他接受了巧珍的表白,但卻在冷靜之后懊悔自己的沖動。
鄉村生活的無聊和單調,還好有巧珍無微不至的關懷,撫慰了高加林因為丟掉教師職位而沮喪的心情,他開始期待每天與巧珍的見面,甚至開始適應每天的勞作,對黃土地也慢慢產生了感情。當愛情在一個青年人身上第一次蘇醒以后,它會轉變為一種巨大的力量,甚至對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熱烈的愛情也可能會使他的精神重新閃閃發光。如果生活能夠繼續這般平靜下去那也應該是幸福且美好的吧,只是人的心總是不甘于眼前所看到的世界,向往著出走到更加廣闊的世界里。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5)
在哈爾濱開往海口的火車上,我讀完了路遙的《人生》。從哈爾濱到海口,我跨越了整個中國,從最北方來到了最南方。這一路看著高加林一次次的選擇,我也在思考自己的選擇。這列飛馳的車將會把我帶往哪里?我未來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
在《人生》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加林。在某些層面上,我們很像。同樣是不屈服于現在的命運,自命不凡,總期許著有一天生活的世界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通向上層社會,成為一名風云人物。但在看過他所經歷的一切之后,我似乎理解了很多,卻又無法用語言形容。只能說他一直在抉擇,不停地抉擇,每一步都牽系著命運,關聯的命運。而這其中羈絆住的又豈止是他一人。
他有夢想,有能力。當他從民辦教師上退下來時,高明樓雖有一番權勢,但仍對他有所忌憚。這說明高加林要想改變命運是可以的,只不過是當時沒有出路可以讓他去走。當他選擇當農民,選擇喜歡巧珍時,他似乎甘于在農村呆一輩子。可這真是他心中所想嗎?不,絕對不是!如果他心中真這樣想,他不會一去城里后總躲著巧珍,也不會后來和黃亞萍在一起而將巧珍拋棄。他不明白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外漂泊一場后,失去一切又重回原點,也傷害了巧珍這許多人。
留村,去城,兩種方向,兩種人生。對于高加林來說,如果他肯拋出一切雜念,從一而終,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可他貪念太多,過于急功近利,最后將一切都失去。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我們會遇到許多的十字處。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也許只是一個抉擇,方向就此改變,人生也就在此刻開始不同。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看人,看事。路遙最后讓高加林一無所獲重回那片荒野。可若是故事由另一個人書寫,高加林或許就可以和黃亞萍雙宿雙棲,真正過上城里的生活。我們無法準確地評判高加林是對是錯。他拋棄巧珍,從道義上說是錯的,可若不這樣,他又怎么能在他所向往的縣城一直工作下去呢?又怎么去規劃和構建更高遠的未來呢?人生的路太過遙遠且又迷霧重重。我們只能看清腳下的岔路,而不會知曉這個方向的未來究竟會怎樣。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我們要做好的只能是現在。但這并不是為高加林開脫,他是自私的,可何人不自私呢?但自私的前提是不可以傷及他人。否則最后也會像他一樣,害人害己,一切歸空。
如今的我還算幸運,可以站在大學思考我的人生。路遙給了我很多啟迪,貪念不可有。人要有追求,追求可以等同與夢想,但夢想絕不同于貪念。自強的我們可以為追求夢想奉獻自己的一切,但若這夢想的實現必須以犧牲他人為代價,我們是不是要思考一下這個夢想是否真的有意義?我們真正的追求是什么?成功的定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何在?
馬云曾說:“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一本好書帶來的啟迪確實能讓人受益匪淺。人生的路途一直繼續,所以處在人生十字處的抉擇也會一直存在,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我們茫然無措的時候,不如停下腳步,問一問自己的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許答案不言而喻,順從本心吧!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沒有人知道下一塊的滋味會是怎樣。只有親身經歷,甘苦才自知。而這時,面對一切的得與失,心中的無奈悔恨會少很多吧,更多的應是淡泊與坦然。畢竟這是心的選擇,既然這一步已跨出,那就無法回頭,只好平心向前。
人生的路途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于我而言:不求一世功名利祿,只愿此生坦蕩無悔!
編輯點評:巧珍與黃亞萍,農村與城市,在高加林面前展開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在這兩種人生當中游移不定,也就是在這樣的游移之后,他失去了那么愛他的巧珍,也失去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城里人的生活。高加林的人生在他的選擇之后成為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或許每個人都會面對那么一兩次改變人生的選擇,在這樣的時候,重要的不是做出怎樣的決定,而是在選擇之后便不再后悔。畢竟,人生不是舞臺劇,可以彩排之后再上演。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6)
為自己沏上一杯香茗,茶香在鼻尖緩緩的浮動。翻開《人生》,封面的淡雅的水墨畫卻像一縷青煙在腦海中縈繞。尤其是那句“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我終于得到了這本在無數人嘴邊提起的巨作——《人生》。還沒看正文,便被前言中精辟的話語迷住。“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那么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無論哪一個,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一個寂靜的夜晚過去了。我合上書,腦海中還浮現著《人生》中一幕幕動人的畫面。剛放下書的那一刻,我只感受到一股濃烈的悲涼襲上心間。我向來是不喜歡悲劇的結尾,我也曾以為,這本書的結尾也和童話故事中“王子和公主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樣讓人幸福而踏實。但是,悲劇的結尾卻給人一種強烈的心靈沖擊。
回憶這本書,高加林先生曾是一個老師。《人生》從他被退回農村當農民開始,他在懊惱中相遇了一個美好的女子劉巧珍。他們有過一段浪漫的故事。然而,幻想終究被現實打破。高加林先生因為叔父回鄉當官,通過縣勞動局副局長馬占成為縣里通訊組的記者。巧珍并沒有放棄對高加林先生愛的追逐,但高加林先生卻覺得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高加林先生恰好遇見在縣里當播音員的高中同學黃亞萍。兩個年輕知識分子有共同崇高的理想,于是在一起。高加林先生也在糾結中放棄巧珍,選擇亞萍。
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中,巧珍因為賭氣嫁給了老實人馬栓。高加林先生很傷心,但路是他自己選擇的。峰回路轉,不幸的是,高加林先生被揭發通過關系到縣城工作有不良之風。于是,一切又回到原點。他離開黃亞萍,再一次回到農村。一切似乎沒變,只是那個癡心的女孩巧珍已經不屬于他了。故事就這樣悲哀地畫上句號。
這本書給我的沖擊很大,雖然我一度感覺我是不屬于那個時代的,也是不屬于那個舊縣城的。但我卻在書中漸漸把自己融入。仿佛我一下是失意的高加林先生,一下又是癡情的劉巧珍,再一下變成了任性的黃亞萍。
人生,聽起來多么華麗莊重地詞語。在路遙的這本書中,給了我們不同的詮釋。如同《致青春》中的臺詞“你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注定要失去另一樣”。生命中很多人注定無法預見。很多人,一旦錯過了,就是陌路。就如同高加林先生自己選擇了亞萍,放棄了巧珍,那巧珍不會傻傻的在原地等他。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珍貴的,沒有誰可以蹉跎別人的青春。
給我最多感動的還是那個沒讀過書卻有金子一般心靈的劉巧珍。她對生活有著深深的熱愛,對土地也有深深的熱愛。高加林先生拋棄了她,她并沒有因此埋怨他。她外表柔弱,但內心卻堅強的讓人佩服。她沒有放棄生活,反而轉為對農村的熱愛。雖然她是賭氣嫁給了馬栓,但是她被迫中不甘心中也會有絲絲欣慰。她為高加林先生付出了這么多,馬栓也為她付出了這么多。終究她累了,她也需要一個踏踏實實能和他過一輩子的人。
《人生》中的高加林先生一樣,其實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選擇的。但他走的并不瀟灑。人生這條路需要我們好好的走,要記得曾經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變化,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在面對一系列艱難抉擇的時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傷害那些深深愛你的人,我們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但是它還有可能會得到,有些人我們一旦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月光明亮,終究冰涼。朦朧的月光中,在我不一樣的年代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或許很多年之后我仍然會想起這本曾感動過我的《人生》,或許我也終將面臨人生的抉擇,不管人生走的是否和想象中的一樣瀟灑。我始終會承擔我選擇的人生之路。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7)
四月的山東,桃花漫山遍野,陣陣飄香,只需細嗅便足以了解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一邊賞花一邊看書更是別有一番韻味,太陽還沒落山,巧珍便已經嫁與馬栓為妻,只留下加林獨自倚在橋頭,物尚依舊人已非。
看完路遙的《人生》,也許有個人是不得不提到的:陳世美,京劇里面的經典人物,不過是反面的,直到今天依舊有不過女孩在選擇對象時都會問道:你會不會成為陳世美?
會么?不會的。
高加林外表英俊瀟灑,又兼多門才藝于身,在校時是校籃球隊主力,到農村做個社辦老師有聲有色,進縣委后迅速成為寥寥無幾的通訊員,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光是稿費就足以和個人工資相媲美,換到二十一世紀大概要算個全能型掙錢小帥哥吧,也不怪目不識丁的巧珍會喜歡他好多年好多年,她的愛是卑微的,用專業角度說這是一種不對等的愛情,仰望的愛并不會持續多久,然而巧珍做到啦。在一個雷雨交加的雨天,高加林被高明樓走后門弄丟啦飯碗,從那一刻,他意識到他徹底淪為啦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高玉德抽著大旱煙告訴他:這是命,我苦命的娃啊。
然而高加林上過大學,他用被鋤頭磨出血的雙手瘋狂吶喊道,不是。
高明樓害怕啦,作為村里的大能人,他為家里的前途感到擔憂,自己生的兒子沒出息,高加林有能力卻又始終不是自己家的,他要考慮高加林對自己都這么狠,等到有一天他一命嗚呼啦他的兒子怎么生活,農村就這么大個地方,他的傻兒子可怎么會是高加林的對手啊。說實話,他其實從小就挺喜歡高加林這孩子的,精明能干,不過為啦讓自己兒子能混口飯吃最后還是咬咬牙下啦他的工作,這件事最終也成為啦他揮之不去的心病。
這世界有一種愛情叫患難見真情,其實也不盡然,巧珍就在他萬念俱灰的時候出現啦,他躊躇在大街上東躲西藏,籃子里的饅頭賣也不是,回也不是,虛榮心和自尊心讓他千瘡百孔,遍體鱗傷,讓他沒能想到的是,巧珍比他更難受,看到自己心愛的人痛苦萬分,她沒有說直接過去告訴他,別愁啦,會過去的,她用啦一種委婉的方式讓她喜歡的男人保留啦他彈吹可破的自尊面子,臨走之際還不忘給他送盒煙解愁,大概每個男生在談到自己的理想型對象時都會提到溫柔體貼這個詞,在這里也是。
很快高加林就在巧珍的這片柔情中淪陷啦,他覺得巧珍好,我想更重要的是源于她對他的好吧,前兩天看到一條朋友圈:彼此欣賞的.愛情是穩定的,幸福的。對方那閃閃發光的特質,就是他吸引你的地方,也是你主動靠近,主動付出的原因。
巧珍生在農村,家里雖然相對有錢但是劉立本認為女孩讀書無用而沒讓她上學,致使她文盲一個,從這一點上講兩個人是有根本區別的,就像書中寫的,巧珍見面就說到的是家里養啦多少頭豬,壓死啦幾頭,還剩幾頭,而亞萍和他討論的各種國際事件,關于多少種能源,科技,而高加林,新時代催生出來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巧珍時,盡管他很喜歡她,可是他還是很不耐煩,一臉疲憊,而面對亞萍時,盡管他知道兩個人不可能,想著盡快結束話題,可當他聽到關于國際熱點時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開始侃侃而談,我想,這才是他最后和巧珍分手的真正原因。
如果說兩個人的相愛處決于荷爾蒙的吸引,那么在能攜手一輩子走下去的感情中,是否能聊得來才是關鍵。
畢竟感情的維系來源于溝通,聊不聊得來不在于有什么大事發生,而是我一股腦地將自己的想法跟你說,而你卻隨時能夠讀懂我的梗,并且很有興致地圍繞著我的話題聊下去,這樣的感情才能更幸福。如尼采說過一句話:
“婚姻生活猶如長期的對話,當你要邁進婚姻生活時,一定要先這樣反問自己,你是否能和這位女子在白頭偕老時,仍能談笑風生?婚姻生活的其余一切,都是短暫的,在一起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對話中度過。”
找一個聊得來的人結婚,其實就是找一個心靈相通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的精彩,一起對抗生活的無奈。
一輩子很長,遇到那個聊得來的人就結婚吧,讓歲月慢些走,因為還有好多話想對她說。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8)
不同的選擇,就此有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各自的人生中,無一例外,要時時做出人生選擇,太多的抉擇。而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伴隨著舍與得,失去與得到。重要的是我們在給出這道選擇題的答案時,是不是沒有丟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初的夢想,使身隨心動。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不要說當時社會因素的紛雜,使他失去本我,沒了自我。失去本心,縱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機遇,也無法實現超我的境界。
自始至終,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錯過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終。由此,他的人生得以與茶具為伴,不乏“悲劇”。
起初,我與同上帝一般、眾多讀者一樣偏愛著高加林,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卻在讀完此書之后要說,才子固然討人喜歡,討我喜歡,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為重要,更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些問題顯得又格外重要。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9)
人生,是不可預測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條直線,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延伸。沒有“曲”的積累,“直”永遠是危險的。生活沒有永恒的痛苦,也沒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就象流水一般,有時是那么平展和緩和,有時又是那么曲折和洶涌。
路遙在《人生》中,敘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體現著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命運總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難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堅強起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受中給人帶來的并不都是歡樂。人生,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這無關對與錯,而僅僅在于你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的后果。
高加林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青年人有信念、敢于追求,但也有自身的弱點。甚至有些人為了達到某個目標,連基本的做人原則都出賣了。人生都會走彎路,跌倒了,但你要敢于爬起來,因為人生的路還要繼續。
雖然高加林最終還是回到了高家村,但只要他夢想不熄滅,以往的經歷就會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因為痛苦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課程。
讀人生讀書心得(精選篇10)
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畢業回到村里后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
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
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于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于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
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
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巧珍去縣城看了好幾次加林,加林都有事下鄉采訪了,終于有一次他倆有機會見面了,加林看到日思夜想的巧珍,心情很是激動,巧珍看他的被褥那么單薄,就說下次去給他帶去她自己鋪的狗皮褥子,高加林一下子不高興了。
因為城里人沒有人用狗皮褥子,而且那狗皮褥子跟他生活的環境一點都不相稱,他怕被別人笑話,而當巧珍給他講的都是些家長里短的小事的時候,他一下子覺得很失落,他跟黃亞萍談論的都是時事政治、國家大事!那才是他想要的,他的遠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