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閱讀心得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老師就說這是大師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讀《哲學與人生》之時,就常常捫心自問;在讀完《哲學與人生》之后,覺得不得不寫點什么,一直就有東西從心底里想流露。但覺得我等之輩去對大師之作指指點點,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轉(zhuǎn)念一想,讀后感,只是寫給自己的記憶,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時的我的感受,總不能讓大師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劃過。
傅佩榮,國學大師,中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視頻,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nèi)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么,很快就從思緒中劃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fā)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打開這本書,發(fā)現(xiàn)好像內(nèi)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開,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jīng)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jīng)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xiàn)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著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一生都帶著哲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學,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學。人為何而活,哲學給出很多答案,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卻一直在用行動證明著什么。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有頓悟的感覺,但那時已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chǎn)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哲學與人生閱讀心得(篇2)
讀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此書特引人入勝。以往讀哲學書籍,往往讓人生厭,讀了一點,常棄之不讀了。而此書如一個巨大磁場,把我吸引了過去,愛不釋手。我想應該是書的獨特之處吧。它把傳授哲學原則、哲學知識放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標是點燃讀者對智慧的愛,引導讀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問題。他精道的論述,平易的語言,仿佛讓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個證人,證明哲學其實不是一個枯燥的東西,而是處處閃爍著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讀了此書,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悅。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該往哪里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經(jīng)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jīng)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蕓蕓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么?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么,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tǒng)統(tǒng)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學讓我們?nèi)ニ伎歼@些人生問題,并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nèi)シ此肌⑷フJ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后兩句是這樣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都是為他人做嫁妝。”
說的是我們這些蕓蕓眾生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xiāng)”中,“亂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紅塵是“他鄉(xiāng)”,那我們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里來到這個紅塵的呢?“故鄉(xiāng)”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xiāng)”來,借助于父母的結(jié)合,給我們?nèi)怏w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后,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xiāng)”。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jīng)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于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后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xiāng)”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是隨著他們?nèi)怏w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xiāng)”。
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學習哲學,學會哲學的思考人生,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回鄉(xiāng)“路。人生不正如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脫。讓我們擺脫身體的惰性和軟弱,得到心靈的自由。
哲學與人生閱讀心得(篇3)
說來慚愧,自高中以來,就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好書。在毛概課上,聽了孫老師的教誨,就決心讀一點書。以前總是讀很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記,所以便買來《哲學與人生》,通過讀哲,也確實讓我收獲了很多,領會了很多。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學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diào)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shù)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xiàn)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后感悟。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nèi)祟愄煨灾卸加姓軐W的傾向,每個人內(nèi)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fā)現(xiàn)真理,并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yǎng)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yǎng)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fā)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里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xiàn)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并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和收獲。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nèi)ビ∽C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zhuǎn)。
哲學與人生閱讀心得(篇4)
看完《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我對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覺人生的幸福指數(shù)是由哲學的價值所產(chǎn)生的。人生要是沒有哲學,那這一生差不多就是虛度,沒有任何價值。哲學是人生的精華。人生其實就意味著哲學。一個人,不論他是聲名顯赫還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塵,當生命到達終點時,總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對人生的感悟,而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學吧。
或許,討論哲學,討論人生意義這題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單薄的雙肩擔不起來的地步,但是,我還是想試一試,不論結(jié)果如何。泰戈爾曾經(jīng)說過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jīng)飛過。是啊,我們所謂的人生,其實就是一段軌跡,一個過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結(jié)果呢?而我們所要的其實也就是一個過程。流星劃過天際,或許未到地面就已銷聲匿跡,但那剎那間的美麗就能夠震撼一顆心,就能震撼整個宇宙。
時常想到宇宙的起源問題。霍金說,宇宙其實與大爆炸,而且將終結(jié)與黑洞,那時整個宇宙的毀滅還是重生呢?空間是不是物質(zhì),如果不是物質(zhì),又能叫什么?如果宇宙真地歸結(jié)為一點,那么一點外是否存在空間呢?這些問題,正是體現(xiàn)出人生離不開哲學,只有哲學,才讓我們想著如此多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正是哲學給了我們的生活這么多美好。
時常考慮人為什么要思考,為什么不簡簡單單的生活,為什么要有競爭,或許,這是天性,快樂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顯出快樂吧。只有思考,只有競爭,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讓我們慢慢進入生活真實的節(jié)奏,才能讓我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樂和痛苦。這其中快樂和痛苦也是相對的,沒有欲望,又何來痛,何來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一種境界,讓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與快樂之后,死去。盡管如此,我仍對他充滿敬佩之情,雖然沒有了境界,但是卻有了過程,這過程雖然充滿了辛酸,充滿了心力交瘁,但畢竟或過,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軌跡,在青史上銘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將自己的生命填滿更有意義呢?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人生態(tài)度吧。可是,當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時,作為承載理想的個體,又將何去何從?是否我們可以攬起千年的纖繩,沖破重重阻礙,無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樣?是否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始終不渝的追尋著我們心中的伊甸園,我們的樂園!
當現(xiàn)實的壓力向我們逼近時,我們是否依然可以找一塊海灘上青色的礁石,悠然的彈奏我們褪了色的吉他,用心去詮釋人生?
托爾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這卻使墓地成為最偉大的墓地;拿破侖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們正是因為生活中有了哲學,才能被后人所銘記,被后人所仰望。他們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經(jīng)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時候確實有一點哲學的意思,但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后的人生中多閃現(xiàn)出哲學,讓哲學讓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哲學與人生閱讀心得(篇5)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為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jīng)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xù)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舍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借口。對于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里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fā)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心態(tài)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于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人活著,就是要以身體作為基礎,開出心智的花朵,結(jié)成靈性的善果。”這是我聽到的最直白的將“身心靈”和諧共一的話。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yǎng)是重要的。對人、對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們的初衷,享受才是我們追求的境地。
讀畢,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們讓我們嘆為觀止的同時,開始不停地追問與思索:人,應該怎樣活著。
人生,于我們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這件事。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一路讀過來雖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開始,并將永不停歇。他時定會再來細細研讀、細細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勵我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