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心得體會
近來聽于丹對《莊子》的`詮釋,更有一種賞心悅目,如沐春風的感覺。
莊子,名周,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雖然我也讀過《論語》、《孟子》等古典名著,而《莊子》給我也從中受益匪淺,聽著于丹教授的講解,別有一番感受。她個“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讓古典文化進入千家萬戶,讓經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會競爭愈來愈列的今天無疑給每一個人一劑提升自身修養,緩解社會壓力的良藥。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莊子的無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類應是大自然系統的子系統,服從于規律的安排,“人定勝天”是人類理想的豪邁,其實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更需要有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不為中有為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孔子、孟子、莊子等圣人留給后代的不可磨滅的真諦。
欣賞“無欲則剛”的境界,向往一種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處于一種淡泊寧靜的幸福狀態,真的很愜意!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2)
莊子是什么樣的人?
以前的高中歷史課本上介紹的莊子非常的簡單,是諸子百家一個重要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一筆帶過,《史記》記載莊子是戰國時代宋國的漆園小吏。著作《莊子》成為中華古籍經典,但是真正閱讀過《莊子》的現代人真的少之甚少。《莊子》傳世至今三十三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莊子是講故事的高手?
莊子是現代的趙本山,一口忽悠人的寓言出神入化。辛辣,幽默,寓意深刻的故事給人們會心一刻的時候,讓我們明白一些很簡單樸素的道理。
故事一:莊子窮,問朋友借錢。朋友說:“等我以后收了稅再借給你”。莊子開始忽悠朋友了:“上次路過,有條鯽魚在對我喊救命。說我是東海水官,你用一升水可以救我的命。我說:我去吳越引西江的水來救你。”
鯽魚說:那算鳥,你還是早點去魚干鋪找我吧!
我看完這段寓言如看趙本山的小品,笑暈。
還有一個故事,讓我內心凄惶。
莊子見魏王,魏王說:“你怎么那么困頓啊!”莊子說:“猿猴在楠樹,樟樹上攀援跳躍無拘無束,可是如果它身處荊棘之地就只能小心翼翼,膽戰心驚了。因此環境和機遇是施展才能的舞臺和必要條件。我窮但是不困頓,讀書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實現才是困頓啊!
于丹在故事末了給了這樣一個結尾呈詞: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窮,怕的是生活中的潦倒。
莊子的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句名言穿越千年,依然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商家的座右銘。名與利成為每一個凡夫俗子的精神枷鎖,無人開解。
于丹也學著莊子給大家講了一個被名利沼澤陷入一個無事忙的無解循環里。
這天,老板生意不好罵了下屬,下屬憋氣回家罵了老婆;老婆找孩子出了怨氣,孩子委屈怒打家里的狗,狗把火撒在貓身上,貓只好找老鼠出氣。
老板和老鼠之間的憤怒鏈被名利之怨串聯起來。那么多的委屈,怨恨和痛苦都是來自心有據。只有我們內心打破名利的邊界我們才能平靜才能達到一種自在和逍遙。
莊子的生死觀:莊子對學生說:“我死后,請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迎送。”莊子認為人的形體歸為天地,生死歸為自然。不懼死而樂生。豁達而幽默。頗有點小沈陽說的:一閉眼,一睜眼,一天過去了,嚎;一閉眼,不睜眼,一輩子過去了,嚎!
莊子的生死觀和孔子的生死觀殊途同歸。孔子對待死亡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人都沒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情。
孔子給我們揭示了一種溫暖的情懷和樸素的價值,即:活在當下。儒家看重的是永遠大地上的圣賢道德,永遠是再此生中建功立業的不朽信念;而莊子則看重的永遠是蒼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遠是人在最終成全之后的超越。
莊子越過千年的風塵,在用另一種寓言的形式告訴我們:人生至高至純的境界是看破內心種種的藩籬和柵欄。得到宇宙靜觀天地遼闊的人生定位。完成天地間肆意快樂的逍遙游!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3)
《秋水》是《莊子》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全文從河伯與海神若之間的對話開始,以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結尾,中間又雜以孔子和公孫龍的故事,貌似沒有支點的和主題,延續了莊子一貫的風格。但是,看完全文后卻不會產生錯亂的感覺,因為莊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條隱秘而連綿的線索——那就是莊子希望告訴我們的處世態度。
近來,學業開始繁忙起來,難免由心底升起些許急躁,其實靜下心來,回頭看看卻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喪,于此就倍添了對于莊周的羨慕。在他看來,世間萬物或大或小,都因為命運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樣。人屬毫末,只需安于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說“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又說“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爾將可與語大理矣。”有時人生的迷霧“只緣身在此山中”,參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游歷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最后,莊子與惠施的故事放在這里也就不顯得突兀了。對于莊周來說,河流比之滄海、人比之萬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對于天下的爭奪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對他們本身來說過于大的東西。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與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窺度了而已,要適度,要控制膨脹的欲望才行啊。
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說,莊子所說容易讓人想起“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云”,看來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了。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4)
昨天早上讀完了《大學》,總的感覺是正直之人、飽學之士一般是身死卻留下美名的結局,而奸佞小人、善弄權術者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確也是少數。大多數隨波逐流者過著比較安穩的日子,也許這就是今人隨大流的緣故吧。
從今天開始,讀《莊子》。
譯注者(紀琴)卷首語:急功近名者,服之可當清涼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當益智膏。
從以上這句話來看,作者是寫給世人作為中藥醫治心病的,我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另外一個目的是享受。畢竟高中畢業之后,很少看古文了。工作之初買了一本《古文觀止》,也只翻了幾頁。十幾年了,現在除了紙張略顯陳舊外,里面還是幾乎空白。日后一定抽出時間研讀。目的卻是為了提高古文素養和理解能力。基于此,我讀這本書,顯得容易一些。僅讀原文,現在對我來說很費力氣。
今天早上讀完了逍遙游。記得去年登泰山時遇見一塊逍遙游的崖刻,就在山澗、架橋的東邊,我立即讓同事予我拍照留念。現在想想,何必如此心急?心中有佛,還在乎非得日日見得佛的樣子嗎?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借大鵬之翅、許由之言舒心中之的境界,讀來快哉!看來莊子不僅僅是想象,他認為大鵬飛在萬里之上,也就是在狂風之上,才能御風自在而行。這里,一方面符合自然規律,即在對流層之上,飛得才會平穩,客機不是這樣嗎?另一方面,符合社會規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再高一個層次,才能看的更清楚,才能更游刃有余!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5)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6)
《莊子》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典藏,莊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河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它代表著當時社會最高成就,其亦莊亦諧的寫作風格更是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是出自莊子名篇《逍遙游》中的一段,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莊子是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任何事物從表面上看不同,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萬法歸一的思想。從《齊物論》、《大宗師》等篇目中,你都能發現莊子自然無為的思想,這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道”,他們認為“道”是存在的,但是卻是虛無的。在政治上,無為而治從來都是莊子的主張,對當局統治階級的“仁義”和“法治”進行了強力的抨擊,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等精髓見解。在生存處世方面,莊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對于物欲名利的追求。這是一種超然的態度,也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爭相學習的一種精神境界。超脫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這種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極強創造性和超前性。
莊子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位文學家,確切的說應該是一位浪漫主義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強烈的是浪漫主義氣息,想象豐富異常,渾然天成,很具有變現力。而且很善于用典故、寓言來說明哲學思想,這是也是一種創新寫作風格,我想這都與莊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
讀《莊子》就是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奧秘。《莊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復揣摩研讀。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7)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8)
這段時間讀完了莊子,小有感悟,很欣賞他達生的生活態度和那份超脫世俗的瀟灑,但圣人的思想只能借鑒,我可以將世俗名利看淡,但無法做到其逍遙游的境界,畢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個詞叫“責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飯,至名利于腦后,但上有父母需要贍養,將來還有妻兒需要照顧。生為男兒,不論才能深淺,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于山的重擔,小到撐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還有一個詞叫“付出”,得到或許不是最有價值的,但付出會讓自己變的有價值。“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嚷嚷皆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舍棄的追求,雖然俗,但很真實。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種逍遙的境界,莊子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只是個人追求精神上的'豁達境界,或許他是快樂的,但身為一個男人他是失敗的,他連自己的生活都解決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載體,生存尚且不易,何談理想抱負,我不覺的追求利祿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奪取天下為的是造福于天下,人不能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來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們又來渡誰?又有誰來供奉先圣。
我現在覺得應該各自修本體,不需要別人來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調,我覺得他們體會到了莊子思想的真諦,但從做人來講比莊子要成功,也許是我的境界還不夠高,沒有體會圣人思想的真髓,現在只是晚上睡不著,隨便談談個人想法,也許自己將名利看的過重,思想上有誤區,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9)
在世上這么多書中,我最喜歡的書,就是《莊子》。莊子提倡道家思想,是一位出世的名人。他生活在戰國時代,而他最終的理想世界是人與自然、與萬物合而為一的和諧社會。而莊子說包含許多故事,更有效地傳遞他的思想。
那么多篇故事中,影響我最深的是《井底之蛙》,它提醒我們不要受到自己識見的約束。故事中,以一只大甲魚和青蛙的對話貫穿,青蛙只看到自己井里的事物,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到了最后,它不但沒有把大甲魚告訴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聽進去,反而還嘲笑大甲魚呢!這故事讓我明白,不要將自己的認知封閉起來,要用不同角度去了解每一件事。
還有一篇讓我有非常大的改變,那就是《螳螂捕蟬》,它告訴我們不要只顧著眼前的事物,就忘了四周潛伏的危機。那時,莊子在栗園游玩,被一只鳥撞到,他要去追捕這只鳥時,正好看到一只蟬在高聲歌唱。蟬以為自己很安全,沒看到后面要吃它的螳螂,而一心想吃蟬的螳螂,也沒看到后方伺機而動的黃雀。俗話說:“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就是要我們不要只注意前方的利益,也要小心身后的危險,只有這樣謹慎小心的人,受傷害的可能才會最小。
看完書后,我對這世界有了大大的改觀,每篇故事都有著不同的思想,了解不同的思想后,不但能警惕自己,還能教導別人,我覺得莊子說是一盞照亮未知黑暗的明燈。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篇10)
在晨讀的時候老喜歡把《莊子》這本書拿著讀,只是被里面光怪陸離的故事吸引著,當成了志怪類型的書籍。覺得離開我們生活的現實太遠太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學過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那個時候自己的心境太小,不相信有這樣大的境界。
稍及年長些,隨著個人閱歷和見識的豐富。真正到達了黑格爾所說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階段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心理深處真正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一本書。我時常追問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棄的無奈,是否都是隨著我的本心而沒有違背?是否都值得?知識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過對問題本身的追問而通達到的一種境界。
讀罷此書,我知道《莊子》還只讀了個皮毛,或許連皮毛都還沒到達,以后的路還長些,還得長久的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