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
春節(jié)期間,我該讀一本什么書好呢?我站在書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莊子心得》上。這本書我已經(jīng)讀過一遍,但能記住的似乎太少了。但總又時時在我的心里纏繞,讓我時時回味,時時想再讀的沖動。
對莊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讀過《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還讀過《莊子.內篇.逍遙游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在學?;蚝谄陂g也只讀過兩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沒讀懂。其它內容更不要說了,連讀也讀不下去,何說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風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召喚著我。我捧著書再次讀了起來,讀的那么認真,那么真誠,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課。我于夢中隨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的是戰(zhàn)國時候宋國蒙地人,曾做過漆園小吏,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zhàn)國紛爭、戰(zhàn)亂頻繁,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么社會的名分。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jīng)典,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里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彼运粣壅f什么。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 ‘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形體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tài)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tài)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游》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tài)度反觀內心,讓我們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
三、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jīng)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fā)的那個機會了嗎?怎么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偨Y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條路。只有確立了這一切,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里跑過去,那樣倏忽一瞬一樣。這么短的流光在我們手里,怎么樣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心態(tài)決定人的狀態(tài)。在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tài)。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jīng)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過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種坦蕩的好心態(tài),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莊子教給我的遠遠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總有路可走,他的豁達,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諄諄教導,無不在我的心中翻騰。讀完第二遍,我感覺還是沒記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這激發(fā)我讀第三遍的興趣。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2
寧靜是一種規(guī)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作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xiàn)了對寧靜心態(tài)的某種崇敬。 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
莊子的成就令我們后世之人萬分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yǎng)性、清靜無為。
當今世道能夠保留一顆寧靜之心的人實在不多。追名逐利,心態(tài)浮躁為之普遍。
連我自己也不能例外,當周圍的人都紛紛將孩子送到高價名校時,我就不免懷疑起當時的決定,將女兒放在身邊這樣的普通學校會不會讓她將來發(fā)展受到影響。讀書已經(jīng)不在單純是讀書了,已經(jīng)有了很高的附加值,比如當問你孩子在哪讀書,學校的名字足以讓你自豪三分或自卑了得。我也明知這是心態(tài)的問題,哪個學校不培養(yǎng)出人才?但往往大家都進入了一個怪圈,就如現(xiàn)在不少領導去讀EMBA,并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認識有身份的同學,同學就是生產(chǎn)力,就是人脈,有了人脈就不怕沒有發(fā)展。孩子讀書也是一樣了。心怎可平靜呢?
現(xiàn)在沒錢沒權就自然低人三分,經(jīng)濟能力已經(jīng)無形將人劃分了等級,不信高檔社區(qū)和城鄉(xiāng)結合的出租屋形成的氛圍就是截然不同,各人的生活質量天壤之別。社會就是這樣的勢利,保持一個平和的心又是多么得不易。
我想我們能在浮躁和寧靜中找到一點平衡就是成功了。讀書的過程就是提醒的旅程,我們不要在浮躁中浸泡地太久,不然將會找不到自己在哪了。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3
抽空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閱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獲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說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后感。我是讀讀后感而感。而于丹這篇讀后感,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xiàn)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么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經(jīng)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后,展現(xiàn)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說,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閱讀經(jīng)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說過。應該說她是根據(jù)《莊子》一書比較系統(tǒng)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xiàn)實生活。我現(xiàn)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游》里,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這么好了,那么,我還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后又說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比喻:“鷦鷯(jiāo liaacute;o)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說,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么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將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沖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過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梢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于是不再執(zhí)著于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后,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么呢?因為它在動態(tài)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tài)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tài)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說,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tài)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zhàn)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tài)。無論你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或是從事何種職業(yè),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wǎng);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4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筆頭來描摹一下這個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筆,浮現(xiàn)眼前的,總是一個至玄至幻的影子。這個影子或隱沒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躚于夢幻,或混跡于鬧市,令我無從下筆,只得興嘆。
大多數(shù)人對于莊子,是迷惑不解的。那個烽火狼煙、豪杰并起的時代,賦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輔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懷,而莊子,這個槁項黃須、聰明透頂?shù)娜?,卻棄自己的滿腔才情不用,或與水田曳尾的神龜游戲,或研究墻角蝸牛觸角上的彈丸小國,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鵬、大鯤,甚至對送到眼前的楚國相位都安然不動……這太出乎人們意料了!
是啊!在那個名士說客圍繞著君王,不厭其煩地宣揚他們那一套“治人”之術的時候,我們的莊子,卻轉過頭來,把自己的內心對準了我們這些最普通的人。他誠懇地告訴我們如何解脫世上的繁役,他堅定地鼓勵我們去尋找自由、堅守內心。當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傷,高興得擊鼓,慶賀老妻歸于自然;當同鄉(xiāng)的曹商在鄉(xiāng)里羨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賞賜的車馬時,我們的莊子竟毫不留情地諷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膿瘡……
莊子就是這樣的特立獨行,他的行為在兩千年后的今天看來,依舊那樣的古怪,他真是那個時代一個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當我逐漸觸摸到莊子的內心后,我才漸漸了解,正如清朝進士吳文英所說“莊子眼光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終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樣,莊子因為對世界極度的熱愛,才會對它表現(xiàn)出極度的失望,才會向往自由,讓心擺脫奴役,才會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來抨擊、暗喻當時的社會。話說回來,莊子的蝸角之國,更是對世間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對抗。他的所為,就在于對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為,就在于對世界的深愛,他似乎用他的放蕩不羈來對待世俗的框約,用他的怪誕詼諧來嘲諷世俗的裝模作樣,一本正經(jīng)。這樣一來,莊子的所作所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內心的準則嗎?
莊子就像一本書,讀前令人疑惑,讀后令人開朗。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5
在去年國慶7天假期里,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連續(xù)7天講讀《論語》,事隔4個月后《百家講壇》的鏡頭前又再一次出現(xiàn)于丹老師,為觀眾們講讀《莊子》。于丹,一名普通的大學教授,以流利的口才,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古典文學的洞悉及熱愛,征服了眾多的觀眾,從而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于丹風”。正是這股“于丹風”,使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俗生活中的人們,對古典文學產(chǎn)生了更多的喜愛。品讀名著,陶冶心境,成為了人們新的生活追求。
莊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位思想覺悟極其高尚的歷史人物。在讀完于丹心得這本書之后,更是對莊子這位偉人的心境深感敬佩,但也因沒能親自研讀《莊子》這部著作感到十分遺憾。由于生活閱歷及知識儲備的有限,離想要達到徹底覺悟莊子的思想境界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借助于丹老師的心得,體會《莊子》的精髓所在。
我特別喜歡心得中的——本性與悟性。莊子提倡的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人生觀。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心也應屬于自然。但在這物質日漸豐裕,精神食糧日漸匱乏的經(jīng)濟時代,人們往往為名利所趨喪失了心志。我特別喜歡莊子的一句話“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方”指的是方向,“性”則是本性。例如,當今社會倍受關注的追星現(xiàn)象。眾多的追星迷也大多是被隨波逐流的風氣所牽絆。追星,追的就是那些耀眼華麗的外表之后那份對夢想的堅持與付出的艱辛,而不是單純的崇拜模仿,以至在別人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夢想的方向。生活中的誘惑很多,為了不受其影響我們就應學習莊子的心境,坦然,平靜的生活。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兄弟居住在第60層,在一天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電梯壞了,于是兩兄弟決定步行上60樓。起初兩人還是精神抖擻,體力充沛的攀爬,到了第20層時兩人發(fā)現(xiàn)背著書包爬樓梯太累了,于是兩人便把書包留在了第20層,接著繼續(xù)往上爬,爬到第40層時,兩人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于是他們又決定互相追逐著往上爬。在一陣毅力地角逐后,兩人到達了第60層,但卻遺憾地發(fā)現(xiàn)鑰匙還放在被留在第20層的書包里。這個故事也反映了許多人的生活經(jīng)歷,人們在20歲時,意氣風發(fā),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踏上了社會。之后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夢想之間存在著好大的一段距離。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jù)上風,許多人不得不屏棄心中的夢想,在急流中爭取生存的機會。直到年事已高,才感慨當初為什么不為夢想付諸努力。
人生中會遭遇不同的誘惑以及許多無奈的選擇,學習莊子,感受莊子內心深處那片幽靜,會使身心得以陶冶,也會使自己的生活猶如一葉方舟在清澈的湖面上靜靜漂泊。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6
經(jīng)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tài)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一天只讀那么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jié),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里,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于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贊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于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yè)、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揚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guī)范、人生準則、忠于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當然更可以依從于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松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里,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并沒有什么缺陷,被所謂的正統(tǒng)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么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后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yǎng)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采眾長,才能實現(xiàn)優(yōu)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fā)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7
學習《莊子》,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背著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莊子》。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背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背包的兩人感覺很輕松,說說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jīng)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說話的力氣,只能平穩(wěn)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后20層。終于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背包里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說,故事里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著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fā)的,我們背負著沉沉的行囊,里面裝著理想,裝著報負,裝著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guī)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jīng)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松,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斗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fā)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jīng)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于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里,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蘊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人生的前20_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guī)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臺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xiàn)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xiàn)實,于是背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復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模?quot;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著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8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yǎng)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yǎng)房子,還務必要養(yǎng)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y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9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yǎng)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yōu)楹膲?。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xiàn)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chǎn)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書個人心得體會篇10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jīng)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梢娒质鞘廊穗y以舍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2月21日:認識你自己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xiàn)好心辦壞事的現(xiàn)象。而我們又經(jīng)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chuàng)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chuàng)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2月26日:心態(tài)與狀態(tài)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jīng)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