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1
今天我讀了周敦頤的荷花《愛蓮說》,尤其是描寫荷花的那一部分,讓我記憶猶新,她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后,卻不顯得妖媚。她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沒有多余的藤蔓和分枝,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挺拔,直立地樹立在那里,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她們,卻不能到近處去玩弄她。
在那碧綠的荷葉中,隱隱約約有幾朵雪白的荷花在悄悄的綻放,她們那么的美麗,仿佛是一位羞花閉月的少女,朝著迎面吹來的風盡情歌唱。微風朝那一朵朵美麗的白荷花吹去,它們好像有的在歌唱,有的在跳舞,還有的在歡迎正在觀賞荷花的人們。
人們贊美荷花高尚的品質,是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美麗,是因為它她美麗端莊而不妖媚,我愛荷花,贊美荷花,更愛她高貴的品格。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2
漫步荷田之畔,但見荷花各式各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嬌似羞,惹人遐思;盛開的花兒,似笑似舞,讓人駐足;還有的迫不及待蛻去外邊的幾瓣,中間的蓮蓬,讓人想起母親,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風吹來,荷花左右搖擺,翩翩起舞。荷葉托著荷花,有節奏地跳舞。荷葉襯著荷花,美麗極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蓮花別樣紅。”看著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楊萬里的詩。荷花的顏色是淡淡的粉紅,花瓣上略帶點白,給人一種純潔的感覺。
荷花沒有牡丹高貴,也沒有竹子的堅毅,但它卻有著一種清純超俗的美。雖然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很純潔,并不顯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氣中飄蕩著,在悶熱的空氣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讓人心曠神怡。立于荷田之側,世俗之心淡了,你會擁有一種曠達的境界,一種超然的心情便會油然而生。與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樹,但那棵樹的葉子上多少粘上了飛揚的塵土,他的枝干上難免有傷痕累累。一棵孤獨的大樹可以撐出一片孤獨蒼涼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蓮花荷葉,給人的是恬靜、曠遠、雍容,雖貴而不華,雖傲而不形單影只。她有一顆悲苦的心,已經過千瘡百孔的滄桑,卻用生命的綠葉,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脫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獻給人類——這是一種怎樣讓人敬仰的品格!
愛蓮,還源于對故鄉的記憶。
很小的時候,家鄉很窮。茅檐青苔,牛耕人種,雞犬之聲相聞;青柳碧水,裊裊炊煙,農人荷鋤而歸。如今想起,那是詩歌的意境。
但是這窮,并非那時的感覺,更多是現在對比之后的心情。那時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種感覺已經淡忘了,遙遠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邊等待三叔隔半天才會拋來的老蓮蓬,那種心情是多么的富貴。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窮,哪怕是老蓮蓬也是舍不得吃的。也許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讓三叔疼愛罷,他總是能夠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滿足一下我滿口清香的需要。他經常調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會燦爛一笑。
那時候采來蓮蓬之后,把蓮子從蓮蓬中剝出來是我們這些孩子的任務,我們也樂此不疲,經常進行剝蓮子比賽,誰剝得多,或許就會得到老人的獎勵。那時候,一顆蓮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會讓別人羨慕半天。
剝出蓮子之后,大人就會拿出蓮刀,以一種熟練得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開始割開蓮子的殼。我們這些毛孩子便在一邊幫著把白白的蓮子從割破的蓮子殼中撿出來。經過烘干后,蓮子的制作就算完成了。當年,很多農戶就是靠這樣的蓮子置辦了家庭用具,湊齊了孩子上學的學費,購買一年之中的油鹽醬醋……小小的蓮子,為老家那些憨厚勤勞的父老鄉親帶來了踏實和依靠。我無法猜測他們的心情,但我終于理解了鄉親們那種近乎苛刻的“吝嗇”:因為這蓮子是全家的經濟活水,因此不是孩子們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過冬時,那田里只剩下殘荷寂寥著。可那荷田確是農家不盡的菜籃子。有客人來了,主人家拿不出菜來招待,男主人便會挽起褲管子,走進荷田,用腳在荷田里面踩著。當忽然不動時,兩只大手往下用力挖,一會兒一根粗壯雪白的蓮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沒有荷田,忽然來客,那家主人也會和鄰居吆喝一聲,走進田里,挖上幾節藕回家,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就成了。
現在想起那些貧窮年代和蓮子有關的故事,很感人,也難忘。那種純樸的讓人感動的農村特有的片斷,就像五味的橄欖,不管你如何咀嚼,總是興味綿長而讓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鄉,帶著孩子在荷田邊漫步的時候,孩子總會提出很多在我看來很無理的要求,諸如摘一朵荷花玩,諸如摘一個嫩蓮蓬吃。路過的鄉親總會毫不猶豫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我還是大聲地喝斥制止,總會惹來鄉親大驚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個蓮蓬有什么關系?又不是當年了!
呵,是呀,不是當年了。如今故鄉“志棠太空白蓮”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蓮子已經過太空育種,故鄉人民已經把蓮子作為發家致富的工具,已經不是那種靠它過過小日子的時候了。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3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愛蓮說》?這是宋代的哲學家周敦頤的作品,他的這個作品可以說是贊美的蓮花中的佼佼者了。里面更是有著千古絕句,予唯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話,仔細看上去只是有些古風韻味,可細細讀來,思緒萬千,深意更是頗多。
在沒讀過《愛蓮說》之前,我不是一個不怎么愛花賞花的人。可以說吧,我也算是一個沒有情趣的人吧,可是自從讀過愛蓮說之后,我對于蓮花的喜愛達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以前的我,真的不怎么喜歡花,我以為花都是那種嬌嬌弱弱的,一不小心就會把它們玩壞的那種,可后來度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之后,看過他巧妙富有韻味的句子之后,我就深深愛上了蓮花不可自拔。更愛上了他所描述的,蓮花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連話,她不一定是最美麗的花,但一定是最純凈優雅的花。是了,她從淤泥里面長出來,身上卻沒有一點淤泥,這就好比,她沒有與世俗同流合污,鶴立雞群卻又高潔淡雅。讓人不得不側目,深深為蓮花身上的氣質所感嘆。這也就是為什么古往今來,贊美蓮花的句子詩篇如此之多了,因為接觸到她的人,都會被她身上的氣質所深深折服。她自潔自愛,潔身自好,從不阿諛奉承權貴,正直又表里如一,不拉攏勾結,努力做好一個簡單的自己,哪怕自己就身在淤泥污水之中,可卻能半點不沾染世俗之氣,淡泊名利,端正嚴肅。她的模樣就像一朵高高在上的天山雪蓮,美則美矣,可也正是應對了那句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讓人可以好好的觀賞,卻不能把它摘下來在手中把玩。
不過為什么從古至今寫蓮花的人那么多,唯獨愛蓮說卻一下子成為了千古絕章呢?是了,那就是因為周敦頤描述的蓮花,短短一百一十個字,卻已經把蓮花的美麗,高尚的品質,優雅的姿態全都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描述的蓮花十分優雅動人。愛蓮說里面其實還提到了兩種花朵,一個是菊花,一個是牡丹。以前的我對牡丹也是有點好感的,可是看過愛蓮說之后,更是覺得牡丹俗不可耐,就好像融入了世俗之中,與世俗之人無奈,身上皆是追逐名利,渴望富貴的姿態。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恍若牡丹的人也不在少數吧?是了,這個世界上能像菊花一樣的淡泊名利,遠離世俗,可以無視這個世界上富貴的誘惑。可是如今這個社會上像蓮花一樣能夠反抗這個世俗的社會的人更是不在少數。菊花多表示了一種妥協,逃避的態度,雖然沒有與世俗為伍,可卻也沒有反抗這歌社會的世俗不堪,只是逃避了而已。可像蓮花這樣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學了《愛蓮說》之后,我心里當真也是感慨頗多,思緒萬千,對于蓮花的喜愛突然就達到了一個最高峰,與其說我喜歡蓮花,還不如說我愛極了蓮花身上的一種品質,高潔高貴不可侵犯從不與世俗為伍,默默綻放它自己的獨自的美麗,表里如一,不像這個社會上的人還有一些人表里不一啊。希望,這個社會上能多一些如同蓮花一般的人……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4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眾”。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并沒在甚蕃里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于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范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鋃鋃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后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于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5
蓮不比挺拔的松柏,蓮不比傲雪怒放的臘梅,蓮不比勇斗秋風的黃菊,但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愛蓮“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漫步荷田之畔,見荷花各式各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嬌似羞,惹人遐思;盛開的花兒,似笑似舞,讓人駐足;還有的迫不及待蛻去外邊的幾瓣,中間的蓮蓬,讓人想起母親,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風吹來,荷花左右搖擺,翩翩起舞。蓮葉托著荷花,有節奏地跳舞。蓮花襯著蓮葉,美麗極了蓮的顏色是淡淡的粉紅,花瓣上略帶點白,給人一種純潔的感覺。蓮的一生幾經磨難,卻依舊傲然挺立。支撐它的一根纖細而又嬌嫩的莖,好像一掐就能掐出水了。一根不起眼的綠莖,把整朵花抬得穩穩當當。一股狂風吹過,它輕輕地搖曳幾下;一陣暴雨打來,它依舊屹立在雨幕之中。照耀它的不是溫柔的春光,而是毒辣的烈日;滋潤它的不是甘甜的泉水,而是污泥中的濁水;吹拂它的不是輕柔的春風而是一陣陣的熱浪。蓮的一生不知經歷了多少的磨難,卻依舊傲然挺立。面對挫折,開得更燦爛。
愛蓮的文化。《愛蓮說》里,我獨愛那一句“予獨愛蓮之處淤泥而不染”它贏得了多少清高之士的贊許,贏得了多少同感之人強烈的共鳴。再看看詩人李白稱贊荷花,他的眼中,荷花成了艷麗無比的女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頓時散發出無比得絢爛,異常誘人,用“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的詩句形容不足為過。當然,寫荷花的詩句還有很多,比如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成了夏日風景的制造者;比如樂府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愛蓮一身的寶貝。荷花,蓮子、蓮衣、蓮房、蓮須、蓮子心、荷梗、藕節都可藥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濕消風、清心涼血、解熱解毒。蓮子能養心、益腎、補脾、澀腸。蓮須能清心、益腎、澀精、止血、解暑除煩,生津止渴。蓮葉能清暑利濕、升陽止血。藕節能止血、散瘀、解熱毒。荷梗能清熱解暑、通氣行水、瀉火清心。蓮一生都為人們奉獻著。
陸上百花競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與桃李爭春風。七月流火送清涼。愛蓮清幽淡定的君子之美;愛蓮孤芳自賞的清高之雅,愛蓮不懼風雨的堅強之勇。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6
世間花卉品種繁多,特點各異。牡丹冠絕群芳,海棠嬌艷超凡,水仙雅潔清馨,可宋朝的周敦頤卻獨鐘情于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讀了周敦頤的《愛蓮說》后我才恍然大悟。蓮花的外觀、精神、修養無一不讓我為之動容,無一不讓我陷入無盡的感染中。
作者用《愛蓮說》這篇文章中對蓮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寫,贊美了正直高尚的氣節,鄙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借以表現出作者自身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對蓮花的描寫正是作者對文章中心的最好的詮釋。試問,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呢?
封建統治時期,那鳴冤的鼓聲不絕于耳,可那些所遇的青天大老爺們卻在后堂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數著做案人送來的“白花花”的銀子。當今現代,家長掀著大包小包的禮品樂滋滋地叩響老師家門的人也不在少數。
蓮花尚且能夠做到不愿意隱退,不貪圖榮華富貴,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而我們為什么做不到呢?
當然,所謂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并非是指像劉禹錫那樣隱居山林,從此不問世事,這是斷然不可取的。如果不問世事,只關心自己,確實也可稱為“潔身自好”,可是換一種方式,這就成了自私只在乎自己,而不管他人死活。
“濯清漣而不妖”也并不是指整天穿著麻衣、布鞋這就叫做“不妖”,社會總在進步,人的思想也不能停滯不前,而是指蓮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斷洗濯、滌蕩,唯恐蒙受些微不潔的心態,這便很容易使人想起蓮花素凈雅致,儀態莊重的本質,而并非思想的止步不前。
《愛蓮說》這篇文章教會我們要有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和鄙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墊的惡濁世風,要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這篇文章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7
我喜歡的經典作品數不勝數,有大教育家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還有舍生取議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其中,當然少不了我最喜歡的經典散文——《愛蓮說》。
《愛蓮說》是一篇僅一百多字的散文。它是北宋著名的大哲學家,周頤敦的筆下之作。文章首先寫“水陸草木之花”各有癖好,接著盡情贊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借它歌頌潔身自好的君子品質。然后將蓮花、菊花和牡丹對比,以菊花隱寓隱士,蓮花隱寓君子,牡丹隱寓富貴人。作者對賞菊愛蓮者表示敬意,對追求富貴利祿的人厭惡。文章把人的品格寓于花卉之中,贊頌了蓮花的不同于世俗,表達了作者對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說到這,我想到雙休日發生的一件事,那天,正是我們靈城的街日,批發市場自然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和姥姥在這一天準備到豐江批發市場買一些日用品。我們走著我走著,忽然看見一個人正在偷東西,我想: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有人敢偷東西。我正想喊出來,可姥姥把我的嘴捂住,把我拉到另一個地方,訓訴道:“這種事情大人都不管,你一個小孩子管什么?”“可是,如果這樣的話,不就相當于包庇罪犯,與他們同流合污嗎?”我毫不示弱。姥姥又換了種語調,說:“你懂什么,那些年輕力壯的都是畏首畏尾,像我們這種老弱病殘就不要管了。”“可是……”我還想據理力爭。“別說了走吧!”姥姥還沒等我說完,就邊說邊拉我走了。事后,我向公安局門衛叔叔反映這件事情,警察叔叔對我說:“只有大家行動起來,敢于和壞人壞事做斗爭,社會才會安定。小朋友,你做的對!我會向領導們反映這種情況。”聽了這些話,我才松了一口氣。
我多么希望社會是一個文明和諧的大家庭。如果我周圍的人都有蓮花那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何愁社會不文明?《愛蓮說》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8
作者愛蓮,因為蓮花有可貴的品質,它不與世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花中君子。花木雖不能言語,但它的品質仍能輕易可見。 梅花不畏嚴寒,不居功自傲,謙遜的精神激勵著我們;野草身份卑微,卻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松柏四季常青,“歲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這句話果然不錯。 然而,我最喜愛地植物是仙人掌。它的故鄉是沙漠,它的葉子原來是那么大,然而為了生存,它竟能縮成1根1根的刺,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它的適應能力是多么強啊!
一次,我不小心將它摔下了樓底,一心以為它死了,可是當我把它揀回來,再次栽入土里,幾天后,它竟又恢復了生機,又長出了新的仙人掌。它是多么的頑強啊!
我愛仙人掌,因為它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仍堅忍不拔;我愛仙人掌,因為任何不幸都不能阻抑它生命的延續。
我也要做一個象仙人掌一樣的人!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9
今天,我讀了南宋學者周敦頤的一篇議論散文《愛蓮說》之后,頗有感觸。花,值得人們喜愛的實在繁多。東晉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李氏唐朝來,人們十分喜愛牡丹,而,周敦頤不人云亦云,只喜愛蓮花。
因為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的洗滌而不顯得妖艷……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作者用隱者菊花,來正面襯托出蓮花在塵世中也能潔身自愛。同時運用了富貴者牡丹來反面襯托出蓮花擁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與世人同流合污,不追求名利。 文章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贊美,歌頌它堅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襯托,用菊花正面襯托,用牡丹花反面襯托。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現了蓮花的高潔品質,現在人們也用來比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人。
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愛蓮說》,是一篇讓我感動的文言文,真是體現出一種讓人自悟自醒的力量,去追求那高潔的人生品質。
愛蓮說閱讀心得體會篇10
宋朝著名的的哲學家周敦頤,又稱濂溪先生。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古代散文中的膾炙人口的名作。表現了作者堅貞的氣節和潔身自好的志向。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廣為傳頌。黃庭堅還稱周敦頤“人品甚高,興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提到了“晉陶淵明獨愛菊”,下文進一步提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陶淵明是我們所熟悉的東晉大詩人,文學家。他的`詩文辭賦中,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他優秀的作品中隱喻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他當官還不足三月就辭官歸隱。他渴望人人有個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菊花不與百花爭春,卻在百花凋謝的寒秋悄然獨放,真可謂是隱逸者了。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陶淵明為什么只喜歡菊花,意思是不愿意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來,確實應該大加贊揚。在哪社會環境下,真可謂是“出淤泥而不染”。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因為受到了失敗挫折,被一時的黑暗籠罩著,就喪失進取斗志,幻想著有一個能避開這一切的世外桃源,把自己與世界隔絕,這是消極的做法,被動的也不現實,那五一會把自己包圍在一個小圈子里,自行其樂,不參與外界活動,一個人如果這樣活著,縱然飽食終日,可還有什么意義呢?隱居也許能辦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況現在的社會,根本不同與那時的環境中。在改革的今天,怎么能遇到問題就退縮,遇到惡勢力就隱而退之呢?從這個意義上講隱居是自私的。
也許有人說,隱居使自己不會與邪惡斗爭人,很難想象會不會被邪惡玷污,征服。
潔身勝于隱身。我們身處在一個激烈變革的時代,時代要求我們要有頑強的進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過去和今天時代不一樣,時代允許也需要我們只是邪惡,做勇敢于斗爭,不怕污身,勇于潔身,有所作為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