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的閱讀心得感悟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這本書很薄,很快就能瀏覽完一遍,但想要深刻理解其文字背后的用意,卻實是要花些功夫。我本對這樣有些晦澀的小說不大感興趣,但既是高考要求篇目便也得讀了。
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藥》中接近尾聲的一幕。西關靠城根的官地,中間歪歪斜斜橫一條人走出來的細路,路的左邊是死刑犯人的墓地,右邊是窮人們的叢冢。華大媽在右邊的一座新墳前給她的兒子上墳,兒子的墓前零星散落著幾朵青白色小花。夏四奶奶在左邊一個草根還沒有全和的墳前哭泣,而這座墳前卻整齊的擺著一個紅白色的花圈。而死去的二人一個是為革命而獻身的夏瑜,一個是得肺癆死去的小栓,他們離世后葬在同一片土地,化作塵土,已經沒有什么差異,只是世人為尋求最后一絲安慰把他們劃分為“被槍斃的有罪之人”和“因病不幸離世的窮苦人”。究其根本,不過都是像書中寫到的那樣,只是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罷了。夏瑜墳頭的草還沒有長全,小栓的墓就已經在對面立下了,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對人血饅頭,也是對世人愚昧麻木的精神。夏四奶奶因兒子是舊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自覺臉上不光彩,盡管她們二人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婦女,但因為自己的兒子是被判死刑的,所以她“躊躇”“羞愧”,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她發現墳頂的花圈,不能理解它的崇高意義,只能當做迷信的解釋,認為兒子“今天特意顯點靈”。除了母性的愛憐外,也沒有認識到兒子所從事的事業的真正意義,連作母親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兒子,在這種情況下,夏瑜的犧牲就顯得寂寞了。如今看來,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本身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那就是革命黨人嚴重地脫離群眾。他們非但沒有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斗爭,而且也沒有讓群眾充分認識革命事業的真正意義。群眾不了解他們為什么革命,當然也談不到對革命黨人的同情和支持。這幅畫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的同時,也刻畫了愚昧落后的農民群像,深刻地揭示了底層人民悲劇的根源。
而整本書所想傳達的大抵也是如此。魯迅筆下的自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社會,是腐朽、黑暗的,而他高舉手中的筆桿,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社會矛盾,否定了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這表現他出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迫切希望。他用文字,吶喊著渴望喚醒人們的心聲。
吶喊的閱讀心得感悟【篇2】
叫醒“鐵屋”中的人
學過一篇又一篇魯迅的文章,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封建落后舊社會的揭露和批判。當我翻開《吶喊》時,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現實,也從內心深處觸摸到魯迅先生與黑暗舊勢力反抗的熾熱愛國心。
合上《吶喊》,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撫摸著書本精致的封面,心中卻在因為書中所道的“吃人”而震驚。
“吃人”——幾千年來的封建禮教,帶著“兇殘”、“狡猾”的標簽,毒害,摧殘人民的思想,而大多數飽受殘害的人民卻絲毫感受不到前景的黑暗、社會的殘酷,就像是羔羊般任人宰割毫無反抗。而魯迅卻在這樣一片濃郁的黑暗中,用手中的筆反抗著封建社會,用手中的筆喚起人民群眾的覺醒,為受苦受難的群眾照亮前行的道路,并堅定不移地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一定能夠看到勝利的曙光!
然而今天,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真的是安定和諧的嗎?貪污受賄諸如此類的事早已是習以為常,人性的冷漠更是被“發揚光大”。這個社會怎么了?我們還能繼續安于現狀、穩坐泰山嗎?新聞中常常報道的好人好事,被各種夸大事件的主角也因此紅遍網絡,當我們毫無保留的贊嘆別人時,有沒有想想,這本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且是應該做的事情呢。
常言道:祖國是未來的花朵,祖國未來的希望。但是,當我看見一個小學生對靠賣垃圾為生的老人做出鄙視的手勢時,心中卻驟然一冷,若這種孩子也是祖國的花朵,那么,祖國還有未來可言嗎?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大手大腳揮霍著父輩辛苦創下的基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啃老族”,卻毫不愧疚,安心地過著自己的小資生活。捫心自問,這個社會需要留下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人嗎?
沉浸在美夢中的人啊,快醒醒吧,不要讓自己落入黑暗的鐵屋,別讓歷史重演,別讓自己再一次生活在一片漆黑之中。
吶喊的閱讀心得感悟【篇3】
醫學,本來是一個無比神圣的職業,醫者,白衣天使也。醫者,受萬人尊敬,救死扶傷,這多么光榮。然而,魯迅卻棄醫從文,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讀了這篇文章,我方才懂了其中的道理。
魯迅父親的去世,對魯迅的打擊是很大的,這讓他從醫的遠大志向在心里扎下了根。當時魯迅的夢想也只是向他父親一樣為人治病,但一次事件改變了他的認知。
當魯迅看到了中國人一張張被侮辱、欺凌、麻木的照片時,他番然醒悟。學醫,只能治療人們的身體,但無法挽救人們的心靈。從文,雖不能讓人們頂天立地,卻可以人們的思想,革新世界,革新整個天地。
于是,魯迅走上了棄醫從文之路。
魯迅洋洋灑灑,為他心中的目標努力著。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喚醒了沉睡已久的人們。人們醒來了,在心靈上站起來了,開始了自己新的征程。
是當時的社會喚醒魯迅,有人說過重賞之下必有猛夫,也正所謂重壓之下必有文人。他拿起筆,雙眼中散發出有神的光。在那個時候,他不僅為了人民,更為了整個國家的雄起。他的作品如滔天巨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人雖已逝去,但精神尚且永存。
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它改變了一個人人的思想。在當時,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魯迅的驕狂文章就是火星,點燃大地,火燒十萬里,然過后是小草的新生。
文字,無形,無聲,但它卻觸摸人們的心靈。我,也要將它寫下去,亦不斷絕。
吶喊的閱讀心得感悟【篇4】
魯迅先生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他也并不認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魯迅先生說。這便是《吶喊》的來由。
那段記憶把社會刻畫得入木三分,如此獨特,如此博大。魯迅先生在《吶喊》中,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能刻畫出真相的匕首;每一段言辭,都是一捧能散發出幽香的花蕾;每一個字眼,都是一盞能照亮回憶的明燈。正如《孔子》中所領悟的——魯迅先生本想表現出世人的涼薄,我卻看到了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悲哀,自尊心其強卻沒有地位,便毫無用處,可供賣弄的卻僅有不實用的臭學問,這種學識,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只把當時的讀書人埋入了暗無天日的深淵。處在社會底層的孔乙己,因為家境貧寒,好吃懶做,無所事事,卻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他在咸亨酒店中唯一穿著長衫站著的吃酒的客人,也便成為眾人的笑柄。孔乙己還還以偷為職業,被打個半死,默默離世。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時,并非像西方小說家那樣大段大段地描寫,而是抓住最具特點的地方寥寥幾筆傳寫精神,這就是獨特之處,或許正如西方油畫同咱中國國畫的本質區別吧!
還有《故鄉》的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以及和迅哥從小玩到大的西瓜地里的脖項銀圈的小英雄閏土,長大了見到老爺時歡喜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下層人民的麻木不仁,及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下和社會影響下的情形。《藥》中亦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殘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樁的癆病而拿出所有的家當去買了個血饅頭的華老樁,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做了血饅頭,這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樁的愚昧迷信,茶客們的麻木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記》的優秀之處在于它用了日記體和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這種手法……
當然,我最喜歡的是《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不是人盡皆知么?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作文一部小說,它亦成為了世界名著,個人認為是其對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語言總是獨特而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阿Q正傳》中的阿貴,由于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覺悟,最后還是被迫害致死。阿貴是舊中國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貴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著阿Q,他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可不脫”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為生計發愁,而關于婦女的和婚姻,他還要“合乎圣賢經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是他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經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他的革命行動是到靜修庵里胡鬧。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了,這些都是阿貴想革命卻又沒有覺悟的表現。
在《吶喊》這本書中,想這樣的文章還有許多許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之后,能夠清醒起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鼓勵性質的語言,激勵半夢半醒,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魯迅先生不愧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現在的中國人民,為和平崛起而吶喊,為科學民主而吶喊,珍惜現在,為中華為未來而奮斗吧!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一九零四年赴日本仙臺學醫,后棄醫從文,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一九二三年八月,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小說真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小說集《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征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生動形象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有力揭露了封建惡勢力,有力表達了作者渴望革命,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魯迅先生的作平語言總是幽默而帶有諷刺。“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堆人的背后;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人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將—群看客滑稽的模樣描。寫的淋漓盡致。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底層百姓的麻木與無情。魯迅先生拿起筆,寫出一—篇又–篇的文章。為整個國家的雄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代人,挽救了一一個又—一個愚弱的國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之神奇,魯迅先生的文章如點點火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
魯迅的筆是鋒利的,可以說是力透紙背,他筆下的一一個個小人物映射出的都是社會中的大問題。《藥》中他正是巧借華、夏二家的悲劇想要大聲吶喊出的是華夏民族的悲哀,《故鄉》中塑造的一一個個愚昧的國民形象到今日難道就不復存在了嗎?他們一直存在著,如果沒有全民教育的普及,他們將一直存在著。《吶喊》對我的的影響很大,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并了解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而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更應該由所有人來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