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
“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的靜,來得悲涼”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話。或許是我的家鄉接近北國,因此對于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傾向于郁達夫先生筆下的“清”“靜”“悲涼”。作者說“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字領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說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點淡淡的思鄉情懷的,那么秋便可以將人的思緒都帶到過去的回憶中去的,或許是在懷念的美好,或許是在感嘆時光的易逝,總之一切濃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蕭疏中,隨風而飄。秋,無論是在彩色上,還是在姿態上,總給人一種寂寥的感覺,如文中描述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秋蟬的哀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聽到了那些聲音,我的心里有點軟軟的感覺。
我的家鄉雖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并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們這里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個“秋高氣爽”的成語嗎?天是淡藍色的。云很輕很柔。我很喜歡看著那張大的藍幕上,抹著兩撇輕云,如絲如紗,讓人的心里很平靜。這里沒有馴鴿的飛聲,但我曾聽過,那是四季都有的聲音,但在秋天卻顯得格外的空蕩。想作者在看著“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時心里也一定異常平靜吧!
入秋以后,樹葉就越發顯得蒼黃了,隨著一陣陣的秋風,樹葉便在空中旋轉,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此時我也能“從槐樹葉底,朝動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們這里的槐樹并不多見,常見的是楊樹,一條路通向多遠,路兩旁就一真是楊樹,看不到盡頭,很幽遠。我喜歡踩著厚厚的落葉走路,透過凋零的樹枝看著天空。那種感覺就像作者所說“腳踩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也是種很靜的感覺。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這樣的秋雨總是蕭條的。一場秋雨過后,空氣都變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著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靜聽秋雨落在殘敗的樹葉上。那種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體會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層秋雨一層凍”,漸漸地我會感到有些寒意。
秋的景色如此之多,還有作者筆下的北方的果樹,如棗子,柿子,葡萄等,也是我最深的記憶。我想郁達夫先生寫的這篇《故都的秋》只是想用文字留住他對故都最深的愛和眷戀。那獨特的北國的秋景,讓他在結尾中感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我放下筆,抬頭看著窗外正是一片深夜的景象。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2】
那么,“清”“靜”“悲涼”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清”字當為“純凈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之意。“來得清”,即是指這秋來得純正,來得徹底。你看,且不說“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說“西山的蟲唱”“潭柘寺的鐘聲”,就說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處“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嗎?正因此,這故都之秋,才會被稱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飽嘗一嘗”。
“靜”字當為“沒有聲音”之意。“來得靜”即是指這秋來得悄無聲息,既不像春天的到來有“春雷”作“鳴”(明)證,也不像夏天的到來有“瓢潑的大雨”相伴隨,更沒有冬天到來時吼叫的北風、整夜的風雪。秋的到來是無聲的,你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會鋪得滿地……總之,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你的身邊,使你聽得見,摸得著,嗅得到。
“悲涼”的確是人的一種感覺。“來得悲涼”是說這秋的到來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請注意,只是“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而不是人們一定都會產生悲涼之感。因為草木本無情,喜怒哀樂,皆源于人之多情。
因此,郁達夫在《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中所表現的并不是“悲涼”之感,而是一種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一種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開篇第一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而對五幅秋景圖的描繪,無不充斥著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之情。你看,即使住著“一椽破屋”,卻有心情在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去聽那“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去細數那“從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不是一種閑適嗎?如果說作者描繪的“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四幅圖還能勉強和“悲涼”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圖畫“勝日秋果”卻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悲涼”的影子了。在這里我們只能看到一種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對棗樹的描述:“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生活在這樣的庭院中,面對著觸手可及的秋果,享受著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贊美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說這是一種令人向往的閑適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摯地贊嘆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由此看來,作者要留住的是這北國的秋天,更是與這北國的秋天緊密相連的閑適的生活。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3】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著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恒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作者草草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的淋漓盡致。“碧綠的天的顏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作者的筆還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專注于北國的槐樹,蟬,雨這些平常物體上,而對南方景物的描寫卻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點落寞的槐樹,享譽“北國特產”的秋蟬,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北國秋的特點,接下來作者又稍降寫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樹,而又在果樹分別撰寫了棗子樹,柿子,葡萄,而在這里呢!作者又只字未提南方的……
中國的文學似乎與這篇秋并無關聯,可仔細一回味,卻驚奇的發現其實里面卻蘊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國的秋,北國的秋總是能夠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并且在這段末尾強調,能體會到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國的北方。
在這里,作者最終把筆指向南國的秋,用“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來變相的說明南方的秋與北國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而作者卻生動形象的用比喻句來形容南方的秋的渾渾沌沌,不適合。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用生命來換取三分之一的零頭,就越發的表明作者對北方秋的贊譽,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對北方秋至深至愛,令我感動,令我懂得一種超出靈魂之外的脫俗感受,面對他的感情,我們能做得就只有嘆息,嘆息這古都秋的偉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4】
今天,我又讀了一回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開篇即開門見山,切入正題,點明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感到青島,又從青島趕到北平,竟為的是一飽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對故都的秋的迷戀可見一斑。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馬川鴿的飛聲;五彩繽紛的牽牛花;北國的槐樹;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處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無限的遐思。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5】
我是生活在南方的。南方的秋,有香飄十里的桂花香彌漫于空中,有黃金的銀杏葉翩翩起舞,有黃澄澄的橘子誘你去摘……這樣的秋,我已覺得很美!
但看了郁達夫先生寫的《故都的秋》后,我對北國的秋有著深深地向往。郁達夫先生說,南方的秋是渾渾沌沌的,總看不飽,嘗不透,玩賞不到十足。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反之,北方的秋是濃烈、醇厚的。
北方的秋天有著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透過槐樹葉子的一絲一絲的陽光,那靜靜綻放的牽牛花,帶來了“秋之清”;北方的秋天有著許多槐樹,早晨起來,那槐花無聲、無色、柔軟細膩,鋪得滿地,帶來了“秋之靜”;北方的秋天有著秋蟬衰弱的殘聲,無時無刻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像是養在家里的家蟲。還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比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秋蟬和秋雨帶來了“秋的悲涼”;北方的秋天有著各種各樣的果樹。有棗子樹,有柿子樹,還有葡萄藤……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金色的時光。讓人看到了“秋的生機”。
秋的顏色,都帶著一種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秋的氣質是感傷哀愁的,且不分古今中外。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郁達夫先生說,假如南方的秋像黃酒,那么北方的秋就像白干;假如南方的秋像稀飯,那么北方的秋就像饃饃;假如南方的秋像鱸魚,那么北方的秋就像大蟹;假如南方的秋像黃犬,那么北方的秋就像駱駝。他甚至還說,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是有多么愛北方的秋啊!
讀了《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郁達夫先生對北國的秋,有著贊美和喜愛之情,同時也看得出作者的感傷和哀愁。作為南方人的我,也多么想去領略一下北方秋天的韻味啊!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6】
秋,是一個悲涼的季節,通常都被作家用來描寫傷感的時侯。郁達夫先生也是這樣覺得,他寫的《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圍繞著故都“來得清,來得靜,來的悲涼的秋”來寫。
郁達夫先寫出了南方的秋,用來襯托北方的秋。用看不飽,嘗不透只能感受到一點點清涼的,南方的秋,來突出北方的秋那樣濃厚的滋味。
郁達夫先生寫槐樹、寫秋蟬衰弱的殘聲、寫奇特的秋雨,等等秋的景象。寫北方的棗子樹,果樹的奇景。寫出了故都秋濃厚的意境,姿態。故都的秋,處處都體現出了濃厚的秋的味道。
后面,還談到了關于秋的文字。“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你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常常會讓人感覺到悲涼。這是人人都可以感覺到的。給人帶來的感觸,總是深沉,幽遠的。
從文中也可以看出,郁達夫對這北國之秋的眷戀,喜愛之情。讀完了這篇文章后,令人回味無窮,雖然文中的景物描寫很少,更多的是郁達夫的體會。可是,我們仿佛能看到北國之秋,那濃厚的秋意。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7】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著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恒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作者草草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的淋漓盡致。“碧綠的天的顏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作者的筆還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專注于北國的槐樹,蟬,雨這些平常物體上,而對南方景物的描寫卻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點落寞的槐樹,享譽“北國特產”的秋蟬,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北國秋的特點,接下來作者又稍降寫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樹,而又在果樹分別撰寫了棗子樹,柿子,葡萄,而在這里呢!作者又只字未提南方的……
中國的文學似乎與這篇秋并無關聯,可仔細一回味,卻驚奇的發現其實里面卻蘊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國的秋,北國的秋總是能夠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并且在這段末尾強調,能體會到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國的北方。
在這里,作者最終把筆指向南國的秋,用“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來變相的說明南方的秋與北國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而作者卻生動形象的用比喻句來形容南方的秋的渾渾沌沌,不適合。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用生命來換取三分之一的零頭,就越發的表明作者對北方秋的贊譽,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對北方秋至深至愛,令我感動,令我懂得一種超出靈魂之外的脫俗感受,面對他的感情,我們能做得就只有嘆息,嘆息這古都秋的偉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8】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著我,那里的秋雨,秋蟬,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郁達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國,也就是我們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寫法十分細膩,因為文中寫到“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留下來了一條條掃帚的細紋……”掃帚的細紋給人感覺很清閑,再加上秋天的清爽,這樣一來,秋天的韻味就更加明顯了。
作者筆下北方的秋天給人感到十分清爽,凄涼。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輪回十分鮮明,可是我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涼的秋呢?每當秋天,一些公園會在園中小路的兩旁擺上幾盆菊花便算是示意著人們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韻味卻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時漫步在街上,想尋找屬于秋的那份寧靜,可是在我耳畔卻是一聲聲吵雜的車笛聲。再看看人們,人們的臉上沒有掛著清閑的表情,好像是誰也不知道秋天的到來。秋天中,最美的節日是中秋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月餅,看著天空中那輪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給孩子們講那百聽不厭嫦娥的故事。但是,這秋天最美的節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沒有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再想聽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寧靜哪里去了?秋天的清閑哪里去了?秋天的韻味哪里去了?為什么我找不到了?哦,因為時代變了。現在已不是郁達夫的那個時代了,在這個時代里,秋天的寧靜、清閑、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郁達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許會當成秋天的`見證吧。也許,許多年以后,當人們看到《故都的秋》時,會想起:哦,還有個季節,叫“秋”……
果兒成熟的喜悅,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凄涼,秋雨中閑人感嘆的幽遠,將秋描寫的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9】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
但作為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鑒賞。
首先我先和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贊美之情。接著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
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
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
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為什么?
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么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并不充分,對課文內容并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故都的秋》閱讀心得體會【篇10】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著,階前屋外有幾滴雨滴的聲音,那么圍繞在我周圍的空氣和自然的景物,總要比現在更帶有些陰慘的色彩,總要比現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郁達夫先生在陰郁低沉的格調里抒寫了自己以及這個正面臨危機的國土在某種意義上的悲涼與落寞。
他說,北方的槐樹有一種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槐花落蕊鋪滿地的柔軟觸覺,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里還有點兒落寞。我覺得從他對于花的凋零中看到的更多的本質是生命的流逝,祖國、人類在歲月、歷史潮流中的悲涼感,人不是一成不變的,郁達夫三歲喪父,家道衰貧,曾有兩段婚姻失敗,經歷兩次喪子之痛,再加上祖國外交上受外國侵略,必然面臨著對未來的擔憂。但那種落寞仿佛是可有可無的,落寞是一種心境,然而相對當下悲慘的境地,有時什么都不想的忘卻何嘗不是可以受人支配的嗎?生命之秋也許就像槐樹的落蕊隨處漂泊,可是誰又知道衰亡的盡頭將歸向哪里?可假若誰都不知道,誰也不關心,那生命到最后也許會愈來愈荒謬,人性便丟失了。
《故都之秋》描繪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很像是作者人生半路上坎坷艱辛的寫照,但本文的意義好像還不止出于此,它更多地暗示了作者當時對祖國的憂愁,對北平的懷念和憂思,那是一個民族歲月之秋的清靜與悲涼。
我想,一個人在自身困境中依舊能冷靜下來并關注生活,將故都之境地寫下來并給予深刻思考的也許就是一個真正有堅強內心的人,秋是落寞的,人心更是,面對物是人非,面對歷史的滄桑,郁達夫沒有痛斥生命與命運的無情,而是淡然的用輕輕的筆調在書寫歷史、人與命運的衰敗的感覺。我尤愛文中作者通感的描述,槐樹花蕊的柔軟、細膩和落寞,三者是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