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號臺風海葵登陸位置時間
11號臺風海葵登陸位置時間
登陸時間:9月5日早晨6點45分前
登陸位置:在廣東省饒平縣沿海再次登陸
今年第11號臺風“海葵”(HAIKUI)于今天(5日)凌晨由強熱帶風暴級減弱為熱帶風暴級,并于早晨5點20分前后在福建省東山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20米/秒,熱帶風暴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95百帕。早晨6點鐘其中心位于福建省東山縣西部近海,就是北緯23.6度、東經117.3度,最大風力有8級(20米/秒,熱帶風暴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95百帕。
預計,“海葵”將以每小時10-15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將在粵閩交界至廣東汕頭一帶沿海再次登陸(熱帶低壓或熱帶風暴級,15-18米/秒,7-8級),登陸后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
臺風6個等級
臺風分為六個等級,從大到小依次為超強臺風、強臺風、臺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低壓。每個等級都有相應的風速要求,超強臺風最大風速≥51.0米/秒,強臺風最大風速為41.5-50.9米/秒,臺風最大風速為32.7-41.4米/秒,強熱帶風暴最大風速為24.5-32.6米/秒,熱帶風暴最大風速為17.2-24.4米/秒,熱帶低壓最大風速為10.8-17.1米/秒。
臺風的氣象定義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臺風常帶來狂風、暴雨和風暴潮。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以上(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稱為臺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臺風”一詞,有說來自中國廣東話“大風”的發音,傳至國外后再次傳回國內譯為臺風;亦有說是由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
臺風通常在熱帶地區離赤道平均3-5個緯度外的海面(如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最終在海上消散、或者變性為溫帶氣旋、或在登陸陸地后消散。
臺風為什么叫做臺風
臺風的叫法是根據廣東話和閩南話的諧音轉變而來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臺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臺風”這一名稱。可見該詞是外來詞。并考證說,希臘單詞typhoon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臺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再傳入印度,并被英語借用,再傳入中國。
某天氣網上說,《福建省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颶常驟發,臺則有漸。颶或瞬發倏止,臺則連日夜或數日而止。大約正二三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當時臺灣及東南亞就已經有西方殖民生活,將外文詞typhoon帶到了臺灣,音譯“臺風”傳至中國。
臺風是怎么形成的
臺風是由熱帶氣旋形成的。
臺風發源于熱帶海面,那里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后形成了臺風。
臺風常帶來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益處。臺風給人類送來了豐沛的淡水資源,對改善淡水供應和生態環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臺風還使世界各地冷熱保持相對均衡;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臺風驅散這些熱量,熱帶會更熱,寒帶會更冷,溫帶也會從地球上消失。